品德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初探
2017-03-11◎冯磊
◎冯 磊
品德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初探
◎冯 磊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跃升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品德与生活作为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突出的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那么,如何立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以此为核心推进品德学科教学,成为一线教师思考与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被置于基础地位,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
核心素养包括“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几大方面。品德学科教师要在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手段,潜心研究,构建属于自己的品德课堂,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小学品德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使其对国家、对社会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引导小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只有加强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才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教师需要通过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准确理解,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对生活和学习独立思考的态度。
所以,我们的课程倡导主动参与、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激发情感源动力,使其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合格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二) 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最终要回归社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核心素养是每名学生获得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未来的社会一定是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现代公民,培养孩子具有民主与法制、人人平等、诚信等意识。因此,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积极理性参与社会生活,促进自身道德发展。
(三) 品德课程的需要
品德课程的性质就是根据学生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教育、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核心素养的内涵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让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键在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打铁先要自身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以德服人,做学生的表率。
(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怎样与人相处》一课中,有的教师设计了“小剧场”这一情景,以演促学。教师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内容、读好故事中的人物语言之后,邀请学生走进小剧场演一演。教师建议学生在表演之前,先给小剧场起个名字。有的学生说,叫“礼貌小剧场”;有的学生说,叫“君子小剧场”,因为“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教师把决定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当堂表决小剧场的名称。于是,在学生的意见下,“君子小剧场”诞生了。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给学生创造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建立起对教材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想象;其次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及时地表达和提问,对同学的、教师的观点或教材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当我们倾心营造自由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精神内涵,才能使他们受到感染熏陶,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以学生的发展实际为依据,创建办学理念,加快校本建设,为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特点对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从根本上提高每位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例如,学习《我们班里故事多》时,教师鼓励学生交流班里同学的故事,既能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又能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可培养和提升小学生团结互助、文明友善的高尚品质。其次,教师在品德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使其与其他学科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打破品德教学的孤立局面,实现小学教育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对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优势。此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弥补传统教学考核方式的不足,增强核心素养培养效率。
(四)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只有通过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鞍山市北星学校)
(责任编辑: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