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补论:全球化时代一种可行的文化立场
2017-03-11宋隽
宋 隽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文化互补论:全球化时代一种可行的文化立场
宋 隽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全球化时代丰富的世界图景带来多元的文化现象,跨文化对话遇到的现实问题促使人们思考一种可行并与时俱进的文化立场。文化互补论是基于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文化互补现象、取鉴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想而提出的。文化互补论所主张的整合、开放、包容与增加判断力等,无不展示了其在跨文化对话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对培养新时代的公民也具有重要意义。
跨文化对话;文化冲突;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互补
一、全球化时代跨文化对话中的现实问题
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并存,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范围和影响日益扩大,文化载体和文化传播渠道、传播媒体日益多样化*张冉:《文化自觉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131页。。丰富的世界文化表明人们面临的文化选择更多,作出抉择的困难程度更高。不同的文化立场决定不同的价值取向,对现有文化立场的反思会促进人们考察并寻找更适合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向。
(一)文明冲突理论与跨文化对话提倡的文化理解相矛盾
亨廷顿认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之所以在所难免,是因为每一种文化都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取向强加给其他文化,而其他文化有自己较为稳定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必然拒绝和排斥强加于自己的文化。因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本身是有缺陷的:第一,它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即过分夸大了文明冲突的危害性和不可解决性;第二,它以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待文明冲突,对文明融合认识不够,认为冲突与合作毫无关系;第三,它过分强调文明中的宗教内核以及宗教差异的顽固性;第四,它片面夸大了相同文明下的各政治团体之间的亲密度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排斥性,把文明的内聚力或敌对因素绝对化。在更高一层的宏观水平上,亨廷顿所划分的各文明群体被认为是竞相争夺经济的控制权和对国际组织的控制权,推广自己特有的政治和宗教价值观,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因此,文明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张立保:《全球化视域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3页。。
建构在文明冲突理论上的跨文化对话表现为,过于夸大本民族的文化、信仰、价值体系,以静态的方式理解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跨文化对话就是要突破文明冲突的藩篱,培养青少年的国际理解能力,尊重文化差异,接受多元文化,“形成文化认同和欣赏包括文化、语言、宗教、性别以及人文在内的文化差异与多元”*UNESCO.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Topics and Learning Objectives, Paris: UNESCO,2015.。这也是当代全球公民教育的基本愿景。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判断力形成的阶段。文化冲突理论与跨文化对话所提倡的理解、尊敬与包容格格不入,它摒弃了世界文化多样且平等存在的观念,悲观地认为文化差异即意味着文化冲突,这既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对文化差异的积极、宽容的态度,也不利于发展青少年与其他文化的承载者进行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二)文化乱象与跨文化对话提倡的文化自信相矛盾
文化发展不同于经济全球化。每一个国家、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既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又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全球化并没有给所有的国家带来均等的机会,因为发达国家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处处占得先机,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客观条件等要受到很多制约。当今世界的某些强国在文化上的扩张,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警觉。
文化霸权主义有其历史根源,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模式才是正确的、文明的*姜秀敏:《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77页。。文化霸权在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构成对许多国家民族文化的同化或瓦解的威胁。事实也告诉我们,文化殖民不仅忽略了不同国家在历史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性,还忽略了各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说明发达国家既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的理解和尊重,又恃强凌弱,以双重标准谋求特权和霸权。这样必然会导致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沟通障碍、隔阂和误解。
包括文化霸权、文化殖民在内的各种文化乱象造成跨文化对话的不平等,并影响到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立场上的跨文化对话容易模糊文化的特殊性, 带着霸权目的的文化在思想观念上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身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殖民则很容易使青少年盲目追随那些所谓新潮、流行的异己文化,忽略自身质朴的民族文化,并缺乏对不同文化的准确判断,从而产生信仰危机,最终导致他们在跨文化环境中的行为失范。
(三) 文化认同危机与跨文化对话提倡的文化自觉相矛盾
全球化时代,信息的丰富性及其流动的快速性使得人们对扑面而来的各种文化内容应接不暇。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媒体某些表现形式、话语内容和功能的影响,导致各种文化和思想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播,其间鱼龙混杂,文化趣味低俗化现象令人忧心,因为这不仅威胁到国民素质的提升,还影响到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根基*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的以及知识、学术、教育的优势,对各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传播,这些举动已经引发了当今世界一系列文化和价值的冲突甚至民族文化的危机*张冉:《文化自觉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133页。。
程为民等通过对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自身文化价值既认同但同时又缺乏具体认知的现象,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政治法律的抽象内容认知较浅,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学习*程为民、熊建伟: 《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年第4期。。由此可见,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尚存在较大问题,因而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文化认同危机往往导致人们忽视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弱化文化主体的主导作用,从而不利于青少年辨别是非。文化自觉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的自尊、自立和自强,强调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知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观点厘清了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身份和定位,提倡民族文化在发掘自身文化优点的同时,要以豁达的心态看待异质文化,不但要欣赏他们的长处,还要学习他们的长处。文化自觉注重的是如何更好地发展自身的文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相生相伴。鉴于文化整合的过程也是人格整合的过程,摒弃文化主体特性的文化一体化理论也会导致青少年价值观紊乱,对文化事物的判断具有随意性或盲从性。由此可见,文化认同危机不利于青少年正确判断力的培养。
总体而言,文明冲突促生文化霸权与文化殖民等各种文化乱象,各种文化乱象又会造成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危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对外来文化的不同价值体系的极端认同,就相当于从根本上对自身文化产生怀疑,将他者的利益要求和文化需求嫁接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因而是十分危险的。
二、文化互补论对现有问题的反思
作为一种表述,文化互补论见于我国现当代学者的著述中,比如季羡林先生曾提出过“拿来”与“送去”的“东西文化互补论”。此外,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也确实出现过文化互补的现象,比如唐朝中国文化的向外辐射、丝绸之路上各种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国佛教,以及近代西方“民主”、“平等”等思想的引入,凡此都足以表明文化互补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
(一)跨文化对话中的文化互补思想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讲求和谐相处但绝不盲从附和,小人只求完全一致却不肯表示不同意见。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而不同”的思想逐渐成为指导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看待不同学术流派的重要原则。
按照“和而不同”的精神,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的本质不会改变,但鉴于每一个民族文化都具有选择、吸收和同化异质文化的功能,其差别在于吸收程度的深浅,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必然走向互补。关于文化互补,季羡林、于民、吴大品等学者曾结合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过阐述*参见季羡林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于民著《中西文化互补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和《中西互补与人类思维革命》(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吴大品著《中西文化互补与前瞻》(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年版)。,不过指向性都太过于具体。事实上,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观点更能指出互补的真谛与价值。他在所著《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习东罗马帝国。……事实上,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的东西与他们要向我们学习的东西一样多,但我们的学习机会却少得多。”*[英]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页。这就从具体的层面论述了文化之间的互补关系不是一对一的,而是明智的判断之下的选择,所面对的也是多个不同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时,也曾多次涉及到了“互补”的理念,他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而面对世界文化,则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所谓文化互补,是指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在相互交流时,以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为前提,善于发现其他文化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与独特之处,研究其被吸收、融合进自身文化的可能性,弥补自身文化在某些问题上的“短板”,进而促进自身文化在新时期新情况下的发展,以更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
作为跨文化对话立场的文化互补论不同于季羡林先生的“东西调和”思想。它不是定向的,它可以博采众长,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向其他文化输出自己的某些优秀并适用的成分。跨文化对话提倡的文化互补,主张采取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方式进行交流互动,促进共同发展。这既能有效提升生存能力,适应瞬息万变的自然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能丰富文化内涵,有效避免矛盾激化、冲突甚至战争,在生产、生活中注重相互协调,有利于社会关系和谐。这种理论也同样适合那些处于文化边缘的人们,他们通过对不同文化要素的借鉴和吸收,可以快速融入到新环境、新社会,从而完成个人的发展。
跨文化对话中,文化互补有三个前提:一是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差异;二是人们对异质文化的包容态度以及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知;三是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与探知欲。世界文化大同,自然就不会产生所谓的文化差异,也不会存在文化互补的理论和实践要求。承认文化多样性并尊重多元文化,才能正确看待不同文化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发现自身文化的不足之处或劣势。作为文化互补活动主体的人,如果没有兴趣了解、探索异质文化,自然就不会发现其他文化的长处和有助于自身文化发展的因素,最终难以实现文化互补。由此可见,文化互补的这三个前提缺一不可,共同保障了文化互补的现实可行,当然也是保障跨文化教育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与立场。
(二)文化互补论是对文化冲突理论中孤立静止观点的有效突破
文化冲突理论完全符合西方文化中“此即此,彼即彼”、“非此即彼”的哲学思维,而文化互补论则弥补了这种互不联系、孤立静止和片面绝对的观点。只有改变只对立而不统一的思维模式,才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各有其域、各擅其长,认识到相互补充对于更全面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文化互补可以作为缓和国际社会紧张程度的手段之一,因为它要求从不同文化代表的视角去看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文化互补的特点是开放性,能够对人和人类共同体出现的跨文化需求迅速作出反应。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往的基本途径就是激发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的兴趣,感知他们的独特性并予以把握,以及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增加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即便是在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输送价值观的态势下,不同文化之间的流动也不绝对是单方向的。相互接触的两个社会在此一过程中都会发生变化,尽管程度和方式会有不同*② [美]罗伯特·F. 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61、32~33页。。
跨文化对话实质上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通过感知、评价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价值系统,达到理解、适应、交流,并从中求得个人的发展。多民族、多种族的并存交叉衍生跨文化生存,跨文化对话可以促进对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多样性意义的认识。
(三)文化互补论可以弥补文化认同危机对文化自觉的消磨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是意义、价值和行为标准的整合系统,社会中的人们据此生活并通过社会化将其在代际传递②。文化互补也是人与文化的整合,是在保持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相互联系的同时,与其他文化中的人在交往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的可能性,最终促成个人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无障碍、无冲突的交流。
文化互补论包含吸收与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思想,对做好准备在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环境中自如应对、提高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能力具有指导作用。可见,要阐明以互补为文化立场的跨文化对话的概念和本质,就得超出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和亚文化的层次,以发展、历史、他者的眼光对异质文化进行理解、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青少年进行培训,教育青少年除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外,还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在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互动。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互补的主旨是帮助各民族文化在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而自身文化又应付无力时,打开思路、冲破阻碍,尝试探讨从其他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可能性和新视角。文化互补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差异,也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这也正是文化互补的前提。文化一体化会消磨掉文化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失去独有特性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存在的。在此基础上,文化互补论提倡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弘扬,对负面的东西加以剔除和克服,也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四)文化互补论有助于打破跨文化对话过程中文化被动接受的局限性
文化互补并不是主张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替代,它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只不过每一种文化都要具备自觉学习的意识,既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要弄清楚自身的优势。文化互补是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所遇到的不同问题,从不同文化中选取适用的成分,结合自身文化的特点,将其内化为有机组成部分,以解决前所未有的文化难题。事实上,文化互补更强调判断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判断力与创造力,才能看到其他文化的长处,也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借鉴其他文化的长处来解决自身文化的问题。
全球化时代要求各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自主进行跨文化活动的文化人。鉴于语言、宗教、日常生活等可以归入受民族价值观制约的教育过程的特点,基于文化互补的跨文化对话需要通过教育保证人们在多元文化世界中能够顺利进行积极、有效的生命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互补论以教育与文化、人与作为价值体系的文化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主张在个人的形成和发展中,保证每个人以自我文化发展为目标,培养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面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和借鉴其他文化的能力。
(五)文化互补对跨文化对话的特殊意义
文化互补论维护不同文化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防止其他文化的歪曲和误读并积极对外传播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批判性地、有选择地吸收其他文化中适合自身文化发展的东西,不断完善自我。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文化互补论的意义就在于借助认同机制、整合机制和文化取向机制,尊重差异、加强对话、相互吸收,建立“更加公平、更多共赢、更大包容、更强责任”的世界文化体系。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文化互补论对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文化人的塑造,以及对具有创造性的个人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条件下,只有当个性的基础文化建构与文化平等对话观念相一致时,这一过程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互补论有利于满足青少年在全球化时代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之树立正面看待文化差异,学会通过对话、平等和合作去解决形形色色的全球化条件下可能产生的社会文化问题,甚至生活问题。培养跨文化对话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和多层面、多功能、多角度的整合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它需要一个使个性在全球化条件下顺利形成民族价值观并完善应对多文化环境的能力。
当然文化互补要把握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借鉴而不生搬硬套。此外,文化互补从不赞成使用暴力手段,而主张利用平和的方式寻找促进本民族发展的文化准则。在文化互补过程中,外来文化成分有可能被改造吸收,比如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最终被改造成为中国佛教;也有可能被摒弃,比如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不可能会被中国文化吸纳。总之,每一种民族文化对其他文化成分的吸收各有其考量标准,鉴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丰富性,民族文化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做好正确的判断与选择才是重中之重。
三、基于文化互补论的跨文化对话实施策略
跨文化对话中,坚持什么样的文化选择,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理念、目标和内容。全球化时代更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鼓励个体借助青少年时代接受的各种教育,形成独立自主、宽容平等、有认知和判断能力的思想观念。基于文化互补论的跨文化对话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环境中的成长和发展,而它的顺利实施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作保障。
(一)吸收不同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整合建构水平
文化互补的前提是知己知彼,因而它对知识的掌握有特别的要求。跨文化对话所需的知识要素是前提,目的是帮助年轻一代做好在跨文化、多民族多种族的环境中生活的准备,以具备在这种环境中更好地生活的能力。因此,吸收和掌握民族、国家和世界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对全人类的价值的正确认知,形成在文化世界的自我概念,实现自主发展,并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相互作用、相互成就。
在实施跨文化对话时,文化互补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具有哲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医学、法学、地理学以及其他科学知识背景的文化人,都可以在主题内容层次和社会意义层次上进行整合,为更好地处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养成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相互作用的技能而发挥重要的功效。在培养文化人的客观过程中,基于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跨文化对话反映了人与现实的联系,也体现了语言、文化和精神教育的整合功能。
(二)学习不同跨文化技巧,培养判断选择能力
文化的强势和弱势之分与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当弱势文化遭遇强势文化,弱势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个体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文化互补论的作用在于调整个体的心理和认知,使其认识到不可以仅从自己文化的视角了解、看待这个世界中的个体,而应打开眼界,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文化和行为,认识这个世界中的个体。
两种文化间的障碍越小,这两种文化间的跨文化交流的难度就越小,跨文化对话的难度也就越小。文化特征和认同较弱的个体更容易参与跨文化活动,但也更容易在面对强势文化时产生困惑并失去自我。文化互补论可以帮助这类人提高跨文化能力。文化互补论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认识自己、看清方向,养成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能力和技巧,还要发展与其他文化承载者有成效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取长补短的实力和本领。这样的能力和技巧、实力和本领需要以具备一定的分析力和判断力为前提,而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和技巧、实力和本领,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便不在话下。
(三)珍爱不同文化价值,培养开放包容心态
文化互补论认为,一方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因素,另一方面要为认识其他民族的文化创造条件,同时还要为培养属于不同民族、种族、教派的人与人之间宽容、合作的态度创造条件和氛围。
民族的平等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同一。文化互补论的宗旨是要传承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障跨文化对话的顺利实施,最终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宋 隽,女,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教育。
G04;G112
A
1002-3909(2017)05-0163-06
[责任编辑于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