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南
——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017-03-11刘志礼

理论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刘志礼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南
——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刘志礼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习近平面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与实践创新中定位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不同文化的比较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周期中审视传统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彰显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刻体现了文化内生发展、实践创新、交流互动的客观规律,既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又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和文化魅力,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和意义,推动全球范围的文化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行动纲领和理论指南。

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在体现文化内生发展、实践创新、交流互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地位、作用和价值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阐述。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既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涵,又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和魅力,使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能够在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互动融合的大潮中立得住、看得广、行得远,是当前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行动纲领和理论指南。

一、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与实践创新中定位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地域上各个族群的文字、语言、习俗、观念等不断交流碰撞,虽然历经曲折却不曾中断,从而繁衍形成了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和一以贯之、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则滋养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中华优秀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提供了最为丰厚的精神滋养。

第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为了体现与标识中国道路的民族身份。文化的本质在于其相互区别和自我标识的差异性,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道路自我繁衍、内生演化的客观结果和内在动力。“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光明日报 》2013年6月27日。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道历经艰辛探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里,中国特色的重要体现就是中国道路的产生发展过程、基本内容体系和当代价值意义,都传承、发展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一,中国道路的历史选择过程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自我救赎与传承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创造了各自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但是各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又不是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需要特定的时空条件,需要“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页。。中国道路的选择就是在中国现实条件下的创造。近代以来,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以及“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辛的历史实践和接力探索中,逐渐开创和形成了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民族国家发展道路。中国道路选择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自我反思与重新认知。其中,在经历了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怀疑乃至否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毛泽东曾经深刻地指出,现在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在中国道路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同时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新阶段如何传承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责任。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探索选择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⑤⑥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面对新的历史和新的任务,“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⑤。

其二,中国道路的内涵体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智慧和话语体系,有崇仁爱、重民本、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担当;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创新意识等思维智慧。这些思想智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基本而又独特的文化基因,构成了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比如,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和完善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明确自身发展历史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实施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新发展理念,把握和引领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开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局面。而这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和合、包容、进取的深刻印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思维智慧和价值诉求,是我国历史与文化内生演化和连续发展的鲜明体现。

其三,中国道路的时代意义蕴含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生命关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生命情怀,这就是其对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性及民族国家道路选择能动性的尊重。习近平从人以及中国道路的文化本质方面传承发展了这种人文精神和人本情怀。他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0页。,而文化自信更是体现了对中国道路文化本质和内涵的深邃把握。就人类社会整体而言,其发展方向、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特征。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更面临不同的现实机遇和风险挑战。因此,不能要求所有国家都采用同样的发展道路,也不能要求所有国家都经历同样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不同国家认清自身在发展阶段、发展程度上的特殊性以及发展先后的差异性,从人类发展的高度审视自己的问题,并选择既符合自身特点,又顺应社会演进趋势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

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进程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本质上也具有客观统一性特征。但这些规律的实现形式,又必然与民族国家自身的具体条件联系在一起,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体现出了其实现方式和路径的多样性。这同样要求不同国家在研究和洞悉其本质上的统一性的同时,注意因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路径选择和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主动改革与现代市场经济等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更要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渐使其朝向更加合理、公正、公平、普惠的方向发展,更加有利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中国道路既是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又是中国人能动选择的客观结果。中国道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客观规律和实践主体结合自身历史与现实能动选择的有机融合,而中国道路的时代意义不仅在于其为别国提供了可供学习的制度模式,而且在于其创造和树立了不同国家发展道路多样性选择的成功范式。

第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趋势中华优秀而发展现实文化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以及构成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他强调:“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④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6~207、207页。习近平要求我们要把传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同建设当代中国文化有机结合。而把二者有机结合的重要体现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更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则在于提升和增强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既包括经济总量、政治体系、科技水平、军事能力以及总体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即物质层面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核心价值观为关键内容的文化软实力及其影响力。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硬实力和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会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处于领先或前列的时候,其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等所汇聚形成的软实力更是这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当今世界,文化在人类社会和民族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世界范围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趋势十分明显,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错、相互激荡。另一方面,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人民的尊严和幸福、民族的独立和振兴、国家的发展和强盛等都需要文化的支撑和表征。而一个国家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有机融合及其产生的外溢效应,更是其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形式和实现途径。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国际社会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构成中发挥着独特优势,体现民族特色和魅力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凸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特别强调我们的突出优势和体现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是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深厚源泉。因此,要真正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页。,“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④,从而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不断增强和体现我们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习近平特别重视核心价值观在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就是体现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决定一个国家文化性质和方向的关键性要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凝聚全体中国人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必将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鲜明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传承与弘扬。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164页。,系统阐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基础。历史表明,一个民族走向衰败甚至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或者未能很好地传承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必须努力用自身历史造就的文化传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在人类社会不同文化的比较及世界范围文化发展的周期中审视和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深谙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又充分认识到了其对于其他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既强调了要认识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有理路,又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既认识到了文化的差异性本质,又强调不同文化间不是孰优孰劣而应平等交流的必要,从而在不同文化交流的比较视野中认识传统文化,揭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和优势。

第一,在人类社会不同文化交流的比较视野中认识传统文化,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和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以儒家倡导的仁孝诚信、礼义廉耻、忠恕中和为核心的完整的价值体系。这套价值体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③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主导着我们的价值判断、人际关系、行为选择和目标追求;这套价值体系造就了中国人基本的文化气质和品格,成为其“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③,也维系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政治秩序。

习近平深刻揭示了文化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更深刻洞察和把握了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在相互交流中才能繁衍发展的客观规律。他认为,只有通过推进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才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才能使不同国家的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他看来,不同文明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借鉴,要立足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既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无视其他文明的特点和长处,而要坚持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第二,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周期中审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中华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但是,中华文化却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及其文化的兴起而逐渐落后,并因此而遭到广泛的质疑、批判、扭曲甚至否定,从而在很长时间里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兴起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开启和促进了人类迈向现代社会的进程。而西方国家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并取得先发优势尤其是文化优势和价值观话语权的同时,在面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恐怖主义等诸多全球性问题时,却日渐显得相形见绌甚至有些黔驴技穷,其文化的局限与不足则在这一过程中渐趋显现并因此逐渐在世界范围内遭遇了重新审视甚至强烈抵制。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文化缺陷也将伴随着自身整体实力和国际“先进”形象的相对衰落而走向弱势。比较而言,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又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随之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效仿的对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依托和彰显的中华文化、中国价值则伴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再一次被世界重新认知。

习近平既深刻洞察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所具有的周期性规律,又敏锐地把握住了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体态势,在关注中国发展的同时,也密切回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关切,在借鉴人类社会其他文明成果的同时,更加主动地介绍、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的独特价值和功能优势。比如,习近平在提出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及其思想智慧;习近平用“协和万邦”来揭示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思想传统和大国风范,并多次强调“和而不同”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如何认识国家利益问题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习近平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又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等等。这些思想理念都体现了他深刻把握和融合东西方文化精髓,将国际关系与国家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相互协调,从而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周期中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而独特的优势与价值,为人类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和谐相处、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资源。

三、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坚定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历史与时代的时空坐标中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坚定的文化自信。

第一,在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独特作用中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文化自觉就是要在文化深度和广度上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问题,从而使民族国家在“记得住乡愁”的基础上,从自己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出发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正如习近平所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朝着目标前进。”*《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文化自信不是简单地固守传统和固步自封,而是要从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出发,建设既体现传统文化精髓,又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的先进文化,从而使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能够认同、坚守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基因,在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自身的文化气质和文化特色。一个民族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直接决定了这个民族如何看待自己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功能,进而也决定了这个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身份、命运和前途。历史和现实都不止一次地证明,任何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说到底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毛泽东关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想,邓小平对“双百方针”的进一步阐发,江泽民对“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发展,胡锦涛对“保护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强调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一以贯之的内在自觉和坚定自信。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中国共产党人才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也才使中华民族在从落后走向先进、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曲折探索中,始终保持了鲜明的民族底色和基因,也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塑造着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民族气质和品格。

第二,在增强中国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并展现新的时代特征以增强更高层次的文化自信。显然,今天我们谈论的文化自信,已经不单纯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向更高层次的自觉和自信的问题。要切实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及发展阶段的文化自信,我们须在解决当代中国以及当今时代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更新,不断地推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文化的内生繁衍,从而获得对自己文化传统内涵与价值的重新认知与建构,并因此而实现创新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着力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的发展既要体现民族特性,又要彰显时代精神,只有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很好地融合与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传承和弘扬,并因此而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在深刻把握当代中国与当今时代性特点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精髓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诸如“中国梦”“以人民为中心”“正确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而使其既具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又体现了强烈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向新的更高层次的自觉和自信,还必须在立足中国的同时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页。。实际上,正是因为自身的特性、优势与差异,才使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成为必要和可能,正是基于彼此之间特性、优势与差异的文化交往,才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也才具有了前进的现实基础和强大动力。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经济交往的日益深入和广泛,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更趋频繁、深入和持久,而中国要想在经济交往日渐增多的过程中树立开放、包容、合作、友善的国际形象,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并使之在转化和发展中具有新的时代内涵、阐释能力和价值意义。习近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和发展态势,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在与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交流的同时融入世界历史的多元文化发展中。2014年3月27日,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出,中国人民将会在适应和引领时代趋势与特点的过程中,推动中华文明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传承、转化、创新和发展,并因此而让中华文明成为推动人类社会不同国家与民族和谐相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重要思想源泉。面对新的全球化趋势、风险和挑战,习近平及时向世界阐释中国的主张、行动及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智慧。他在2017年1月17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时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强烈呼吁各国共同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共同促进全球的合作与发展,在积极消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同时,适应并引导好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历史趋势,使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地惠及包括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和民族的人民。习近平在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应该寻求各个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和谐相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与情怀。他发自内心地呼吁各个国家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理念,共同协商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从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习近平提出的这些理念,十分鲜明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和崇尚的“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的坚定意志和必胜决心,必将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CDJ01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课题“新常态下中共党内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互动关系研究”(项目编号:DUTRW202)的阶段性成果。

刘志礼,男,法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A81;D6

A

1002-3909(2017)05-0034-06

[责任编辑魏磊]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