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路径与风险防范
2017-03-11许志勇
邓 超,许志勇
(中南大学 商学院,长沙 410083)
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路径与风险防范
邓 超,许志勇
(中南大学 商学院,长沙 410083)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实体产业经营利润不断下降,民营企业进入金融支持与金融投资的发展新阶段。针对民营企业金融化的主要背景及面临的挑战,提出中小型民营企业应以资产金融化为发展目标、以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为发展主业,大中型民营企业以投资金融行业作为新增盈利点进行金融行业的布局,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还应注重产业互联网与金融化融合发展。同时提出产业链延伸、金融资源优化、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路径,并为化解民营企业金融化风险提出加强战略布局、强化风险控制与管理、加强人才储备建设等措施与建议。
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路径;风险防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实体产业的经营利润不断下降,许多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金融保理、互联网金融等行业。2017年4月,国务院批转的《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有序推动民营银行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出资主体申请设立和投资入股非银行金融机构。除了政策支持原因以外,分散经营风险、解决融资困境和提升投资收益等也是民营企业进入金融行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信贷仍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中心,民营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经过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需要通过投资渠道来获得丰厚收益。不仅如此,当前中国企业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模式升级的挑战,“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与学习方式,促使民营企业必须改变其盈利模式。因此,在实体经济收益下降的压力下,在企业自身转型和价值投资的需求驱动下,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资金模式形成的类金融业务的高额收益诱惑下,民营企业纷纷通过不同路径实现金融化。那么,中国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的背景是什么?民营企业金融化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民营企业金融化又将如何发展、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民营企业金融化承受着哪些金融风险,又将如何应对呢?本文将对此加以研究。
一、民营企业金融化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注入新的动力
企业金融化主要是指企业为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而更多地参与金融活动和涉足高投资收益金融领域的一种金融行为[1][2]。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在国家放松民营资本限制的大背景下,民营经济、民营企业逐步呈现金融化趋势,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信托、基金、证券业等金融领域,甚至直接控股金融机构。
1.提高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随着宏观经济增速下行,供给侧改革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方面逐步深入,我国经济正在“软着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实体主业盈利能力下降[3]。为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4][5]。例如,许多房地产企业采取多样化的融资手段、轻资产化的方式来进行金融化运作。过去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只管建房,不经营物业,不需要再利用房地产终端客户大数据,其他与买房融资相关的业务也不涉及。现在房地产经营利润下降、风险加大,为获取产业多元化的利润,需要轻资产化,开拓各种路径进行产业资源整合,房地产经营金融化是必经之路。
在经济高增长阶段,以实业为主的民营企业盈利能力强,主业做好了,企业就可以发展得较好,对公司金融体系并不重视[6]。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实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为加强企业整体竞争能力,金融管理变得非常重要。企业为生存与发展,不得不重视金融化。当前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企业在资产管理、投融资与资本运作等领域的专业金融人才需求迅速扩大。
2.适应货币扩张政策,实现跨界资产组合的驱动
我国相当长时间实行货币扩张和信用扩张,同期货币发行总量超过GDP,但实体经济人工成本高、竞争大,产品价格受到很大压力,而实体经济之外又存在大量的货币资本,这是较多的民企进入金融业的主要背景。一方面实体主业经济下行,另一方面,货币发行量还在增加,民营企业在面临这种环境时必须进行调整。部分企业金融化的成功范例,也催化了大量民营企业投资金融业的跟风效应。
民营企业在项目投资上配置金融业,也是为使传统主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跨界资产组合。金融业有其不同于实业的自身优势:规模大、基础实、收益高。相对于钢铁、水泥、造船、房地产、电厂等长周期行业来说,金融行业抗周期性较强。民营企业在资本充足的情况下,多业经营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投资金融确实是个较好的选择。
3.“互联网+”、共享经济发展的刺激与资本运作的需要
目前,传统产业互联网化、大数据应用、产业跨界经营模式越来越多,传统民营企业的许多经营实体已逐步演变成大数据平台,受“互联网+”、共享经济发展的刺激,许多企业通过整合传统企业客户资源,进行互联网化平台运作,形成新的资金运作架构,进而形成新的金融化模式[7]。企业不金融化,不能较好地对接资本市场,就会缺失竞争力,民营企业金融化是企业价值投资、实业价值回归、进行资本运作的需要。
4.产业协同效应发挥的需要
民营企业在实体主业发展较好的情况下,也需要在企业产业布局中形成实业与金融互相支持的体系。民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成就了一批民营集团企业,民营集团进行金融领域的投资是大势所趋,民营企业金融化是必然的趋势,民营企业金融化对于自身的资金链问题也能够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解决。民营企业金融化是通过产融结合来实现协同效应:有效降低交易费用;降低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与金融企业的人、才、物、信息等协同效应;有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建立合理、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许多民营企业家在自己的传统主业上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如果用传统的发展主业的思维来发展金融业将面临诸多挑战。金融和传统主业、实业发展路径有较大区别,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要有自身的方向与定位。
1.金融资本短期不支持产业经营战略
当热钱越来越多,产业机会越来越稀少时,大量的产业资本就会转移出来。资金持有者有时会考虑短期资金收益,不支持实业发展,而更倾向于金融资本的短期逐利本性,以实现保值增值为目的,而不支持产业经营战略,使产业结构转型面临挑战。当前,很多产业投资基金是政府用来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引擎,民间投资则是利用个人智慧对产业趋势进行判断分析,把社会资源配置到需要资金的领域。然而,出于金融资本的本性,民间资本经营方向可能出现扭曲,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需要考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经营定位,金融资本短期内不一定会支持产业经营。
因此,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金融化发展方向,应以资产金融化为发展目标,通过企业资产的金融化提高总资产的收益率。同时,利用大数据进行企业金融资源整合,加大无形资产的金融化,提升货币资金的收益率。利用好自身的金融资源,通过产业资源进行金融化服务来发展实体主业,以实现长远的产业发展目标。
2.民营企业金融化定位模糊
民营企业金融化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利用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来发展实体主业;二是实业企业进入金融业发展。由于产业资本、金融资本背后逻辑的巨大差异,民营企业金融化在产融结合、跨界资产组合、协调发展、人才团队与管理理念等方面面临全新的挑战。很多民营企业金融化后,无法适应实业和金融的巨大区别,金融化运行成效不理想,甚至还严重影响了主业发展。
因此,民营企业金融化要注重金融化定位, “以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发展主业,还是实业企业进入到金融业发展”定位必须清晰。当前“互联网化”“金融化”两个方面的发展对民营企业影响和改变较大。企业金融化发展就是要通过金融这一资源和要素来支持企业的产业发展,也包括部分企业直接去从事金融行业的业务。互联网化带来了产业商业模式的变革及企业盈利模式变化,民营企业资本金融化与产业金融化及投资金融化都需要将“互联网+”与金融化模式进行结合。
3.代理成本增加,大股东贷款利益输送,金融人才缺失
民营企业金融化可能面临金融体系的“道德危机、贷款危机、专业危机”等问题。以民营企业进入银行业为例,民营银行受制于管理团队,很多银行行长仅享有职业经理人的待遇并不持有股份,其个人价值很难真正与银行中长期利益实现捆绑,容易出现道德危机,进而牺牲公司利润而造成代理成本增加。
部分民营企业是民营金融机构主要股东,民营银行对大股东贷款可能缺乏风险审核,对需要贷款的股东采取股权质押方式,贷款审核容易出现大股东利益输送情形,这对于新生的民营银行是巨大的挑战。发起或参与成立民营金融机构,如果没有业务整合培育、资产结构的优化匹配,没有优秀的金融人才、完善的管理与风险控制,没有清晰准确的市场定位,一不小心会落入“转型陷阱”,金融经营不善可能拖垮实体主业。一些金融机构因为无法控制风险导致破产甚至倒闭,这对于急于参与金融化的民营企业来说尤其需要重视。
4.金融业进入门槛不断提高
民营企业金融化或转向金融业,面临“行业门槛较高、金融业新的竞争格局”挑战。金融机构在成立初期,对其股东构成及经营业务范围一般都有所限制,并非所有民营企业都适合发起成立民营金融机构。相对来讲,具有一定的大数据客户或会员资源的企业,比较适合成立民营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或者已经开展电子商务或互联网金融的平台资源型企业更适合开设民营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它们拥有较多的会员大数据,容易通过会员贷款和客户消费等相关优惠方式来吸收存款;同时,还可借助行业优势,为企业实体业务经营提供便捷的融资来源,或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或行业消费金融服务或行业账款保理等金融化服务,支持企业进一步发展。
当前,许多金融机构运营多年,已有稳定的优质客户,并构建了自己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特色和规模化的金融业务。新设立的大部分民营金融机构,不论是从金融产品经营品种和业务规模都无法与原有的金融机构相比,民营金融机构仅靠企业经营而积攒的行业地位、信用与声誉,还不能对客户产生较大吸引力,民营金融机构的市场公信力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培养。通过市场化机制而生存下来的民营金融机构,一定会随着其管理体系的规范、业务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客户大数据的积累、规模不断加大后,可向许多中型甚至大型金融机构发起挑战。从长期来看,我国民营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一定会逐渐显现出来。
我国大中型民营企业在金融化发展过程中,应以投资金融行业作为新主业或盈利增长点,进行金融行业布局。具有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有着充分的资本优势,产权更为明晰,经营责任明确,构筑了夯实民营金融机构发展的基础。民营金融机构一般市场机制比较灵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机制特色上优于其他金融机构,大中型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投资金融企业,进一步培育企业金融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融双轨发展模式。
三、民营企业金融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国内外企业的实践表明,金融化对企业的绩效既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8]。我国民营企业实施金融化,应充分发挥金融化对其的正面效应,规避风险。结合前述研究,针对我国民营企业金融化之路,本文提出以下路径。
1.以产业为起点,延伸产业链业务
2008年金融危机后,过度的经济金融化与企业金融化受到了许多的批评,但毋庸置疑,企业金融化仍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很难想象:如没有按揭贷款的制度安排,我国的房地产业又如何发展;如没有融资租赁的模式设计,许多大型设备生产制造业与重大工程建设将如何开展;如没有第三方支付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我国电子商务又如何发展。尽管许多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没有直接的金融机构,但都构建了内部金融体系,企业已经高度金融化。很多大企业或集团拥有金融板块,或有金融化的行为,通过充分使用金融工具,发挥金融化的协同效应,不断支撑企业持续发展,企业实体经济与金融高度融合。当前,已经有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产融结合的成功案例,但民营企业产融结合能力总体仍比较弱,民营企业的金融化是“不足”而不是“过度”。民营企业金融化应围绕自身产业进行纵向延伸,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的集团化发展。
2.优化金融资源,获取金融牌照
大多数国家对金融业是有严格准入门槛的,特别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包括发达的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和监管必须达到一个相对平衡,金融准入门槛很高。我国这几年民营企业投资金融热情很高,金融准入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取得金融牌照的成本越来越高,金融牌照的价值也在提升。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首先要获得金融准入牌照。在准入过程中,牌照获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控股,另一种是参股。民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不同战略目标来选择。
3.发展互联网金融,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投资意识和投资意愿不断增强,社会资金参与投资的愿望强烈。传统的资本市场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而互联网金融投资门槛相对较低、可选择性强,是一种大众化的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让社会闲置资金参与到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中,拓展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助于盘活社会资金,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民营企业金融化应考虑发展适合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空间。民营企业金融化可以考虑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以互联网企业为主的互联网金融,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创设民营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利用已有的客户优势和数据挖掘优势;另一种是供应链金融,如企业集团旗下的财务公司,主要为集团分公司提供存款、贷款、担保、结算等金融业务服务,可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为上下游企业以及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募集资金。民营金融机构可以深化创新小微企业的金融化服务体系,在小微企业融资和消费信贷需求旺盛、利率走向自由化的背景下,未来必能补强大型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市场。
4.规划资本体量,利用大数据资源,实现融资创新与资本盈利模式突破
民营企业金融化,要规划好自有资金资本的体量。资本,对金融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基石,要根据自有资金额来进行运作,不可能无限放大杠杆,这也是对民营企业进入金融行业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民营企业金融化,要加强企业外部大数据资源的再利用,如企业内部核心价值员工、战略供应商、大客户及行业产业资源等内部有价值数据资源,可以通过与外部第三方资源的整合,实现股权价值升级与融资模式的创新。民营企业金融化在盈利模式选择上,要从传统产品经营利润向价值盈利模式转变,要平衡股权溢价与金融资产收益,以选择合适的金融化路径。
四、民营企业金融化的风险防范措施
目前,民营企业金融化模式的发展趋向主要是“产融结合”模式,大量的民营资本先后进入金融领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完善,民营资本的进入确实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但相应地也可能造成金融风险,形成不良后果。因此,在民营企业金融化过程中,应结合相关金融化业务路径,采取相应措施扬长避短,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风险防范。
1.加强战略布局
对民营企业而言,金融化是非常巨大的挑战,加强战略布局尤其重要。民营企业合理的金融化是可以的,但应建立中长期战略规划,明确金融市场定位,确定自身的市场目标,挖掘客户大数据资源,以实现战略目标。同时,民营企业的金融化要加强业务战略布局,是主要着眼于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还是金融投资等,要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对自身的投资方向与获得资本、资金的来源要有定位,不要步入同质化,因为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战略和市场定位所决定的。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要有自己的特色发展规划,即细分市场领域和差异化市场竞争。民营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洪流中,要审时度势,看清市场风潮,将互联网金融产品与传统银行产品结合,立足产业链,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
2.强化风险控制与管理
民营企业金融化,一定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在发挥民营企业成本控制和信息整合优势及灵活的经营机制基础上,充分意识到其存在的巨大风险。中小民营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资源信息优势,一般对其客户非常了解,也比较容易沟通,民营金融机构可以为其整个产业链的业务提供比较有针对性的、质优价低的系统金融服务。在贷后管理层面,由于民营金融机构占有先天的地理优势及亲民性,比较容易跟踪贷款的资金流向。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较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与市场灵敏度良好,更能够适应供及侧改革的不断变化需要。民营金融机构要发挥其机制灵活、管理决策快、金融服务便捷、能够较好地适应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等优势,进一步提升成本管控水平。同时,民营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小型机构,面临国有、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双重竞争压力,其短期逐利性较强,更需要加强金融风险管理,要认识到金融思维与实业思维存在很大差异,要实行行业自律组织、金融机构自身与社会舆论等三个方面的风险管控。
民营企业金融化,进行供应链金融化运作,应加强产业风险的控制研究,减少产业链担保连带风险。民营企业进行金融业投资,应加强对银行业不良资产、盈利模式、体制机构、公司治理研究。民营企业金融化还应强化金融化投资风险控制,加强对金融产品或项目的尽职调查,围绕主业产业链相关的金融产品进行投资,降低资产金融化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与绩效分配机制。
3.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与各类产业的加速融合,各类互联网金融公司业务规模迅速扩张,对于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推进普惠金融、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未降低金融活动的风险;相反,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普及化在一定程度上还给金融活动增加了新的风险。我国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上,应转变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理念。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跨行业合作、跨领域经营情况不断出现,机构监管和条块管理的监管理念已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需求,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另外,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应重点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资金托管,互联网金融平台对客户资金必须在银行建立第三方存管制度,托管资金的往来明细应清晰可查,托管方对于客户资金往来有监督和核实的义务,以确保客户资金安全。
4.优化股权治理结构,加强人才储备
人才既是一种战略性资源,也是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载体。金融业对人才的依靠和依赖非常强,传统的民营经济靠企业家一个人的战略胆识就可以成就很多的事情,金融业如果仅仅依赖一个人的战略和胆魄,可能会成功一个阶段,但是最终会带来无穷的问题,因为金融是一个对团队高度依赖的行业。防范民营企业金融化风险,要有效地进行企业的股权架构设计,提升股权管理水平,加强民营企业的股东资格管理,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强化团队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建立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储备。
5.完善金融制度建设
防范民营企业金融化风险,要完善法制环境的建设,优化金融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防范民营企业金融化风险,应进一步进行金融制度优化,培养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当前实体经济下行,而金融投资比较火爆,对实业与金融业发展都不利。从中长期来看,民营企业更应聚焦其实体主业的优势,利用企业的金融大数据资源和整体服务体系来支持其主业发展,这是民营企业金融化的核心所在。要彻底改善当前民营企业处境,主要方法是全力推进金融资本的市场化改革,降低融资条件限制,鼓励发展民营金融,适度调控货币政策,让市场对未来有较为稳定的预期。从宏观角度防范民营企业金融化风险,应强化政策环境的建设,政府应从促进民营资本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出适应当前金融改革需要的政策法规,完善风险监管制度,提高金融监管的力度。
[1] Demir 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private investment and portfolio choice: Financialization of real sectors in emerging market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9,(2):314-324.
[2] Freeman R B. It’s financialization![J].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2010, (2):163-183.
[3] 许崇正,官秀黎.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和金融支持[J].金融研究,2004,(9):86-91.
[4] Dore R. Financializ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J]. Industrial & Corporate Change, 2008, (6):1097-1112.
[5] 刘小玄,周晓艳.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之间配置关系的检验——兼论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J].金融研究,2011,(2):57-70.
[6] 王红建,等.实体企业金融化促进还是抑制了企业创新——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7, (1):155-166.
[7] 郭经延,邓伟根.社交金融的发展必然推动我国金融创新[J].理论探讨,2016,(1):105-109.
[8] 孙平.金融价值论视域下的中国经济金融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3):178-182.
〔责任编辑:惠国琴〕
2017-06-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商业银行的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研究”(711732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中的信任研究”(71473275)阶段性成果
邓超(1965—),男,湖南涟源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公司金融、金融工程研究;许志勇(1971—),男,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公司金融、银行金融、金融工程研究。
F276.5
:A
:1000-8594(2017)05-0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