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职业院校学生融入德国第三级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7-03-11刘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教育领域德国学院

刘颖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1 德国第三级教育模式

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学前教育阶段、第一级教育领域、第二级教育领域、第三级教育领域和衍生教育领域。其中第一级教育领域指向初级教育阶段,一般为小学阶段四年制学习;第二级教育领域指向中等教育阶段,分为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类似我国的初中和高中教育阶段,包括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两种类型;第三级教育领域指向高等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高校包括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ät,简称 Uni)、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 FH)、双元制大学(Duale Hochschule,简称 DH)和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简称BA),这些大学都有各自明确的定位和办学模式;衍生教育领域主要指现行学校教育体制之外的非制式规定的、私人的、职业性的继续教育。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一直存在着清晰的划分,属于并立的两个教育领域,在德国第二级、第三级教育领域中都有职业教育的部分,但在总体比例、教学文化、组织形式和文凭制度上有很大差异,本文将着重分析德国第三级教育领域中职业教育相关的学院及其特征。

2 德国第三级教育模式下的职业高校

德国第三等级中的职业高校主要有双元制大学(DH)和职业学院(BA),双元制大学的前身是产生于70年代的职业学院,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融通的一种创新形式,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期间,部分职业学院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州政府的支持,扩大发展成了现在的双元制大学。

2.1 起源及现状

职业学院(BA)始创于70年代的巴登符登堡州,总部位于巴登符登堡州的博世公司(Robert Bosch GmbH)、戴姆勒奔驰公司(Daimler-Benz AG)、洛伦茨标准电气公司(Standard Elektrik Lorenz AG)和斯图加特行政经济学院(VWA)共同合作,于1974年试点创立了德国首所巴登符登堡州斯图加特职业学院和曼海姆职业学院,1982年通过该州职业学院法,职业学院(BA)作为第三级教育领域的常规机构被法定。之后,全德国的其他州也根据各自州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创立了一些职业学院,包括柏林职业学院、萨克森州职业学院、下萨克森州职业学院、石荷州职业学院等。由于德国教育实行州自制,这些BA没有全国范围统一的标准和运行模式,柏林和萨克森主要参考了巴登符登堡州职业学院的模式,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这些职业学院的毕业资格能否得到第三级教育领域其他高校的认可。

2009年3月,巴登符登堡州职业学院合并,成立巴登符登堡州双元制大学(DHBW),设有3个校区和多个学习点,能够提供多个学士和硕士学位的专业,成为全德国最大的公立双元制大学,拥有3.4万余名在校生和14万余名毕业生,与90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包括西门子、奔驰、把世界、IBM、大众、汉莎集团、德意志银行、德国邮政、德国铁路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是巴登符登堡州规模最大的大学。而同时期很多其他州的BA并未得到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仍然保留着私立职业学院(BA)的规模和运作规模。

2.2 招生及专业设置

德国现有的职业学院(BA)和双元制大学(DH)的专业主要分为三类专业群:经济类、技术类和社会服务类。双元制大学的规模相对较大,如DHBW的经济类专业群下设银行、财会、国际营销、媒体、保险等18个专业方向,技术类专业群下设机电技术、环境和射线保护、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木材加工技术、信息计划、机械制造7个方向,社会服务类专业群下设老年人工作、残疾人工作、家庭教育、儿童和青年人工作、社区工作、心理障碍及嗜好癖人群工作等8个方向。三大类专业群下设的各个专业方向还根据需要设有细化的专业建设重点。职业学院(BA)的规模就要小得多,如石荷州经济学院附属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 an der Wirtschaftsakademie Schleswig-Holstein)只有企业经济、经济信息和经济工程三个专业,德国职业高校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状态。

德国的双元制大学和职业学院的招生前提基本上要求学生具备德国“一般高校入学资格”(allgemeine Hochschulreife)以及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合同根据学习专业的要求分为培训合同、实习合同或志愿者合同。从专业性质上区分,德国职业高校的专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整合了职业培训的双元制专业(ausbildungsintegrierende duale Studieng?nge),这类专业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的学术文凭和培训职业的结业证书;另一类是整合了实习的双元制专业(praxisintegrierende duale Studieng?nge),这类专业毕业后只能获得学士学位。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为Diplom(BA),以和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证书Diplom(FH)区别开来,获得学位证书得到国家认可,能够直接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

2.3 培养模式

德国双元制大学和职业学院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实行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一元理论教育在学校,一元实践教学在企业,两者交替进行。一般每学期3个月时间在学校学习,3个月在企业实习,共6个学期,含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安排上,每门课程有相对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践教学部分有统一的培训计划。一般情况下,进入双元制大学的学生学费由企业承担,同时企业给予学生每月500~1000欧元的实习津贴。现在,由于实习学生水平的差异和人数的增加,部分企业实行学费和实习津贴与实习业绩挂钩制,表现合格的学生获得津贴,表现不合格的学生减少或取消津贴,表现优异的学生每年增加1~3个月的实习津贴和交通补贴。

2.4 师资及财政支持

德国双元制大学和职业学院专任教师的比例仅为20%左右,接近60%来自于和专业相关的企业和经济界,还有20%左右来自于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兼职教师的比例远超专任教师,而且兼职教师大部分来自于企业,这决定了双元制大学和职业学院的教学除了具有该行业相关专业知识外,还具有明显的实践性,能够通过大量的企业教师授予学生最贴近行业现状和发展的一手资料,而不是专注于理论研究,高度凸显有别于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德国双元制大学和职业学院聘请专任教授的条件和FH较为相似,一般需要博士学位并在相关行业工作5年以上,相比较于Uni则对学术研究没有太高的要求。一般被聘用的教授行业工作年限都达到10年以上,能够稳定为学科带头人或负责人的教授行业实践工作年限一般为20年以上并具有行业高级职称。

德国公立的双元制大学,大学范围内产生的费用由州政府承担,企业培训产生的费用由企业承担。而私立的职业学院,一般和当地的工商会(IHK)有密切的合作关系,通常是德国州工商会的下属职业学院,本身也是以GmbH形式运营,在这种情况下,学院范围内产生的费用由学院自行承担,合作企业培训产生的费用由企业承担。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德国职业高校,企业都承担了大量的经费,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 中国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德国第三级教育可行性分析

3.1 入学资格

德国教育部在中国设立了一个特别的机构,叫做留德审核部(APS),并且规定,所有以个人名义向德国申请留学的学生都必须通过APS的测试并在向德国高校递交的申请材料中附上APS证书,这一要求已经被德国高校和德国领事馆接受。德国高校允许中国学生直接入学的条件有两点必须具备,一是通过该校或该专业设定的语言考试要求;二是必须在中国参加过高考并被中国本科以上高校录取,211或985高校就读一学期以上,其他本科院校就读三学期以上方可报考,所有材料经APS审核后方生效。不符合以上条件的中国学生,不得直接进入德国高等院校就读,必须参加德国预科学习或其他形式的符合直接入学条件的学习。

中国高职学生中大部分是参加了高考没有录取到本科院校,一部分学生通过中高职衔接或提前招生进来,甚至都没有高考成绩。那么,这批学生如何拿到德国第三级教育机构的录取通知书呢?就算他们完成在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还是不符合德国高校的基本规定的。这当中就存在一个讨论点,就是APS在设定中国学生留学条件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去德国Uni或FH就读的学生,是和中国本科阶段教育直接相衔接的学生。德国双元制大学是2009年才改制,职业学院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但主要面向德国学生招生,甚少有中国学生报名,所以在APS设定标准的时候并未将德国第三级教育中的双元制大学和职业学院考虑进去。而相比较Uni和FH,双元制大学和职业学院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招生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合作项目2012-2014年毕业生直接进入德国石荷州BA的经验来看,如果德国BA能给出录取通知书,通过合作项目的形式,也能顺利拿到留学签证并在德国当地的移民局办理长期居留签证。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的职业院校能和德国双元制大学或职业学院签署正式的合作协议,德方来华考核后出具正式的录取通知书,中国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算没有APS证书,也能以项目学生的形式去德国职业高校留学,完成职业教育的海外本科阶段学习。

3.2 德方需求

从学生和专业课程数量上看,双元制专业课在德国高等教育中还处于边缘地位,学生数仅占3.3%,但几年来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50%的企业对双元制专业课程需求进一步增加,25%的企业计划未来参与双元制专业课程,这意味着企业能提供给学生的合同数量也将大幅增加。而德国具备高校入学资格的年轻人不一定会选择小众的双元制教育,伴随德国人口的负增长,高中毕业生人数总量在不断减少,德国学生进入双元制大学的人数可能减少。随着中国在德国经济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德国企业需要中国学生成为他们的双元制合同生,服务中国市场。从这些角度出发,德国双元制大学和职业学院有招收中国学生的需求。

3.3 能力要求

中国高职定位和德国双元制大学定位较为相似,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类型,在本国毕业证书的学术含金量和认可度比本科院校低,专业定位和学院类型是符合贯通标准的。中国学生需要达到德方高校入学要求,这点并不容易达成,一般国内高职应用德语专业毕业最多能达到欧标德语B2等级甚至只有B1等级,语言关需要国内高职院校考虑如何完成,比如和中职学校合作实现五年一贯制,增加语言的学习时间。另外,企业合同的获得需要学生参加企业面试,对中国学生有需求的企业需要中德合作双方共同组织安排面试工作,而中方学生在面试前需要参加相关培训,例如组织中方学生赴德短期实习培训、职前培训等。

4 结语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国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德国第三级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双元制大学和职业学院的可能性,德国市场存在培养中国双元制学生的需求,而中方学生也具有进入德国双元制大学学习、获得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的可能,只要中德合作方能够在语言水平、企业合同和合作企业方面商洽好,中国学生完全有机会进入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大学。

[1]李益.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融通与交叉[J].德国研究,2016(3):112-128.

[2]徐理勤.德国第三级教育领域中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职业学院(BA)[J].外国教育研究,2000(4):49-53.

[3]AGE Deporting,K De.Autorengruppe Bildungsberichterstattung:Bildung in Deutschland.Ein indikatorengestützter Bericht mit einer Analyse zur Bildung von Menschen mit Behinderungen,2014.

猜你喜欢

教育领域德国学院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初等教育学院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3D显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德国弃煤的烦恼
学院掠影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功运行的三大机制
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初步认识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