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问题的研究
2017-03-11艾文君
艾文君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000)
随着教育理念、思想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问题也相应呈现出来。我国自商周开始出现官办“小学”,经历上千年的沉淀,直至宋元之后才出现相应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材。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提出初小与高小分别开设中国文字课和文学课。1897年,由陈懋治、杜嗣程等人编写《蒙学课本》,这也是我国最早自编的“语文”教科书。五四运动之后,我国将“国文”改为“国语”。1932年至1934年,出版了按单元编制,由叶圣陶创作或改写、丰子恺绘图的《开明国语课本》。建国以来,进行修订与编写九次,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编写中常见的问题
1 德育文章的缺失
目前,我国教育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稳步前进,国家对教育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学校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曝露出诸多问题,由此引发的校园案件屡见不鲜。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3名大学生遭同学报复而导致铊中毒;2015年湖南邵东学生弑师案,等等。这些惨案背后隐藏着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忽视。在诸多道德教育中,学校教育教学中流露的道德渗透尤为重要。而教科书作为教师授课的内容依据与教学导向,其中的课文选编对小学生影响颇深。
不同版本教科书课文选编中,均涉及许多笼统的“大道理”,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很难具体感悟友爱、尊重、宽容、真诚、热爱祖国山河美景等情感。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北京》中,对北京的介绍大而空泛,在最后一段写道“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首都”,小学生在学习之后很难感悟到如何热爱祖国首都,甚至在北京游玩时,仍会在名胜古迹上写写画画。而该阶段学生应该学习的关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相关课文少之又少。这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德育缺失,最后走上歧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生命教育的弱化
哲学家亚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对生命内涵的体悟,不仅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说教,也是灵魂的对话。生命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让他们从内心、从生命的角度去体悟生灵万物的存在。“润物细无声”,纵观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类似《珍珠岛》、《生命生命》这样震撼心灵、体现生命意识的文章己在无形中亲近学生的心灵。但是描写动物的文章只占3%,提升人的生命意识的文章仅有5%,关爱植物的文章占到 3%。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上,缺少对这方面的系统、全面的考虑,也缺少在生命意识领域高屋建瓴的思想。[1]
一位日本教育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坪然心动的情怀”[2]这并不是说,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林黛玉,而是要求学生们热爱生命,懂得每一种自然生物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不是最弱小的》中,萨拉的小小举动就是对生命关怀的最好诠释,其实每个人都不是最弱小的,只要那颗怜悯之心还在,那份关怀之情还在,就能够保护比我们还弱小的生物。此类文章可以让小学生具体了解生命的意义与真谛,我们应该重视起生命教育的弱化问题。
3 “教材体”屡现
目前,教科书中出现的教材体主要是编写格式化、规范化,将一些原本完整并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拆分的支离破碎。同时,教科书中千篇一律的教材体,导致学生看见的写作结构几乎都是一个版本,不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写作结构。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均是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教科书编写者控制课文选编字数,但是却束缚了学生对课标中“习作”或“写作”的认识,教科书中编写的课文原本应该是作为阅读与写作的范例而存在,也是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写作范例与材料。
4 课文内容随意删减
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由于排版或其他要求对课文字数有所限制,而导致编写者对课文内容删减或改动。目前,在几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都出现了课文内容删改的现象,尤其是对古典诗歌的改动,更是将古代诗人的原意更改的面目全非。例如,白居易的《草》,我们众所周知的是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容草顽强的生命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此诗还有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人教版教科书中仅仅展现了前四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认为作者的原意是展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实际上该诗歌“远方”“古道”“荒城”“别情”均展现了离别伤情,是一首送别诗。此类现象在教科书中仍有许多,课文内容的随意删减,不仅会影响诗歌的本意,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误读,不利于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关于语文教科书课文选编的建议
1 重视德育内容
2011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3]我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盛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德育的寓言、故事、诗歌层出不穷,儒家文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倍受先辈们推崇。仁爱之心是德育的基础,我们培养人才时,若是背弃了“仁爱”,只会有更多的马加爵、更多的校园暴力事件出现。因此教科书在课文选编时要给使用者正确的引导,将“友爱”“仁义”“诚信”等文章选入教科书。例如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赠汪伦》、《她是我的朋友》此类关于友谊、关于宽容、关于奉献的文章。
2 强调生命教育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出版《生命教育》一书,得到了许多国家、地区的关注。90年代我国教育领域提倡“生命教育”,并对真爱生命、尊重生命等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倡生命教育,要求教科书编写者在课文选编时,关注“生命的真谛”“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充分展示了“尊重生命”“关爱动物”,当学生学习该篇课文时会切身地体会到小男孩对鱼儿生命的尊重,他知道“小鱼在乎他的行为”,该类文章的选入强调了教科书的人文性,并对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3 课文选编均衡
课文选编的价值取向是衡量教科书编写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价值取向上,一般教科书编写中会包括社会取向、个人取向、家庭取向、国家取向、国际取向,等等。在选文体裁上,长春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对古典诗歌的选编中古诗比例高度集中,占古典诗歌总比例的90%以上,而词、曲的选编少之又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同体裁的认识。因此在选编体裁时也应该注意均衡性特点。
建国以来教科书经历了九次改革与编写,针对选编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其中改善或解决了许多问题,也出现了若干新问题。本研究提出的选编问题,希望得到教科书编写者与使用者关注,让我们的教科书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1]程会书.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意识内容缺失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8.
[2]王云梅.尊重生命 热爱自然——佛教的生态伦理观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1(2): 35-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