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津巴布韦的汉语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7-03-11

文化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津巴布韦孔子汉语

费 敏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6)

【语言与文化】

津巴布韦的汉语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

费 敏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6)

近年来,中国与津巴布韦经贸合作蓬勃发展,汉语在我国对津巴布韦交流合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首先总结津巴布韦的汉语推广的现状及特点,其次深入分析了汉语在津推广所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丰富汉语在不同国家推广的理论研究。

津巴布韦;汉语推广;孔子学院

津巴布韦旧称罗德西亚,位于非洲东南部,1980年独立,并于独立当天与我国建交,官方语言为英语、绍纳语和恩德贝勒语。津巴布韦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是中国对非投资及合作的重要对象国。2015年5月11日,津巴布韦政府决定将汉语纳入津巴布韦教育体系,规定该国公立学校的学生必须学习4门外语,包括汉语、法语、斯瓦西里语和葡萄牙语。紧接其后,南非、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亦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些都表明中国成为非洲大陆的一个主要投资国,使其汉语学习越来越重要。中国亦高度重视近年来的汉语国际推广活动,目前,世界上已有近七十个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据国家汉办官网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已建立512所孔子学院和1 073个孔子课堂。然而,汉语推广取得重大成效的背后,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从推广机构、教师学员、课程教材、推广活动四个方面梳理了津巴布韦的汉语推广现状,进而归纳了汉语在津巴布韦津推广的特点,并阐述了当前汉语在津巴布韦推广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结合津巴布韦实际国情及当地汉语推广情况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对策,以期能梳理汉语在津的推广现状并丰富汉语在不同国家推广的理论研究。

一、津巴布韦汉语推广现状

(一)推广机构

当前,津巴布韦官方汉语推广机构为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是津巴布韦大学的正式学部,隶属于津巴布韦大学文学院外语和文学系,被称为“中文部”,于2007年3月16日启动运行[1],承办机构为津巴布韦大学,合作机构为中国人民大学。津巴布韦大学目前仅开设中文本科专业,正着手筹划汉语师范专业[2],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获得中文学士文凭和教师资格证。另外,当地目前未设立民间汉语推广机构,在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及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津巴布韦汉语教学点正向津巴布韦国民教育体系扩展,主要分布在1所小学(亚历山大公园小学),3所中学(丘吉尔男子中学、罗斯福女子中学等),1所师范院校(摩根师范学院)和1所科技大学(奇诺伊科技大学),教学地点集中在首都哈拉雷及奎鲁、奇诺伊等津巴布韦主要城市。除孔子学院及汉语教学点外,津大孔院的教师也利用相关资源举办社会短训班,为津巴布韦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人士提供汉语培训服务,教学地点以首都哈拉雷为主。

(二)教师及学员

自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开办以来,专职中方教师仅2名,虽然先后有21名中方志愿教师任教,但任教时间均不长,汉语教师长期短缺。为壮大教员队伍,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自2014年开始每年举办本土汉语教师培训,截止2016年11月,津巴布韦有7名本土汉语教师,目前4人在岗,其余3人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和河北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员则主要来自津巴布韦大学文学院一、二、三年级和商学院二年级学生,以及各汉语教学点的学生。

(三)课程及教材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主要有两大课程,即语言课和文化课。语言课主要为汉语,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文化课涉及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文学、地理、政治、经济等。教材以《新实用教材》《长城汉语》《轻松学汉语》3种教材为主,这3种教材为在非孔子学院普遍采用的教材,均为综合型初级汉语教材,此外还有小部分自编教材。

(四)汉语推广活动

自2007年成立以来,津大孔院已组织开展各类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数十场,以增强学员及当地人民对于中国及汉语的了解,促进汉语在津巴布韦津的推广。2012年,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开始设立汉语水平考试(HSK),2013年设立汉语口语水平考试(HSKK)。据统计,截止2016年12月,津巴布韦参加HSK考试人数已超千人。在津巴布韦津的其他汉语推广活动也多种多样,如合唱团、武术俱乐部、茶艺表演及民乐表演等,不仅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也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二、汉语在津巴布韦的推广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一)推广特点

1.政府力量牵头组织

根据国家汉办出台的《孔子学院章程》相关规定,“中方投入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年度项目经费由外方承办单位和中方共同筹措,双方承担比例一般为1∶1左右”,但是鉴于非洲特别是津巴布韦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且不均衡,当前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相关开办及运营经费基本由我国承担,孔子学院教师及中方管理人员也由我国政府选派,而津巴布韦方面,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由津巴布韦大学承办,区别于西方大学的自主办学风格,津巴布韦大学的办学运营对津巴布韦政府依存度较高。总体而言,津巴布韦的汉语推广主要由中国与津巴布韦双方政府组织牵头,汉语推广基本在官方合作的框架下进行,未进行办学方式的市场化尝试。汉语在津巴布韦的推广也主要依靠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及汉语推广活动。

2.文化活动推广为辅

除了汉语教学之外,最受欢迎的汉语推广就是文化活动。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举办中华美食节及举行晚会、讲座、联欢晚会等,即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不仅如此,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中文合唱团,该合唱团参加了多次演出实践,发展成为当地一支著名的演唱团体,多次见证了中国与津巴布韦友谊的历史性时刻,成为两国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深受两国人民喜爱。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还参加当地特色节日,吸引更多当地民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2016年4月29日至5月1日,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师生受邀参加了哈拉雷国际音乐美食节,并献上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和精彩的文艺节目;2016年5月20日,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参加奇诺伊科技大学开放日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吸引更多的当地学生关注中国、学习汉语,也使更多的当地民众越来越了解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3.中资企业需求助推

随着中国与津巴布韦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当地的中资企业不断增多。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对汉语人才的需求,截至2015年12月,在我国驻津巴布韦使馆经商处注册的中资企业有45家,另外还有近100家中国个体企业以家庭为单位在津经营零售业和餐饮业。在津巴布韦工作的中国人大多需要聘请翻译,从而开展商贸活动,而对企业来说,能聘请到懂汉语的当地员工是最优的解决方案,因此,汉语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如果津巴布韦的本土民众学好并掌握了汉语,往往能在中资企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基于此,许多当地学生都想学好汉语,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也是推动汉语在津巴布韦推广的一大原因。

(二)存在的问题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在汉语推广方面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汉语在津巴布韦的推广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1.语言环境复杂

自11世纪以来,津巴布韦政权更替频繁。公元11—18世纪,绍纳人建立的穆胡姆塔巴帝国控制当地政权;1837年,绍纳人被属于祖鲁族的恩德贝勒人征服;1895年津巴布韦成为英属殖民地;1980年津巴布韦正式独立;2009年2月13日,津巴布韦联合政府成立。当前,津巴布韦主要人口构成为绍纳人(84.5%)、恩德贝勒人(14.9%)和其他人种(0.6%)。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盘根错节的人口结构共同孕育了津巴布韦复杂的国内语言环境,当前,津巴布韦官方语言为英语、绍纳语和恩德贝勒语3种,但除了官方语言之外,津巴布韦还存在着大量少数民族语言。这些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来自于马塔贝兰德省的Kalanga,Venda,Jaunda,Tonga和Nambya等少数民族。为了防止被同化,他们极力保持自己固有的风俗,坚持教自己的孩子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绍纳人中也分很多不同的群体,如Karanga,Manyika,Zezuru和Korekore,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语言。[3]但在如今的津巴布韦,绍纳人、恩德贝勒人在语言上也相互借鉴交融,如很多绍纳孩子称呼他们的祖母“Gogo”(恩德贝勒语),也有很多恩德贝勒人称呼他们的姨妈“mainini”(绍纳语)。

2.经济环境恶劣

从2000年起,津总统穆加贝开始推行土地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让黑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土地分配。2000年,在津巴布韦宣布独立的20年后,占总人口1%的白人农场主仍然控制着70%最肥沃的土地,在白人农场主和黑人之间爆发了严重的暴力冲突,引发了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津巴布韦的经济制裁,导致外国资本大量撤出,使该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日趋混乱。津巴布韦的经济从2000年到2008年收缩了50%。2008年9月,津巴布韦开始发行了面额一万、两万的钞票,此后,津巴布韦经济情况不断恶化。2009年1月,津巴布韦通胀失控,央行发行了100万亿面值纸币。2009年4月,津政府宣布津元“休克式”退市,以美元、南非兰特、博茨瓦纳普拉等取而代之。时至今日,津巴布韦仍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整体国民经济环境较为恶劣,货币政策依然不稳定,贫富差距极其悬殊,且各类产品短缺,人民日常生活深受困扰,这些也给津巴布韦的汉语推广团队带来了实际困难及风险,直接制约了汉语在津巴布韦推广的工作效率。

3.推广基础差

除孔子学院外,当前津巴布韦外国语言推广机构主要有法语联盟、英国文化委员会、歌德学院等西方机构。[4]这些机构起步远远早于孔子学院,如英国文化委员会,由于英国作为津巴布韦宗主国的执政优势,英国文化委员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成熟高效的推广机制。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法语联盟、英国文化委员会、歌德学院等主要西方语言推广机构占据了津巴布韦语言推广市场约70%的份额,而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作为唯一一所汉语推广机构,于2007年才正式启动,相较于西方法语联盟、英国文化委员会、歌德学院等成熟机构,汉语在津的推广起步晚,学员基数小,其推广基础薄弱,面临较多困难。

4.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自身不足

其一,孔子学院影响力有限。中国在津巴布韦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津巴布韦人学习汉语[5],每年参加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汉语课程的学生已超千人。然而,津巴布韦目前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官方机构只有一所,即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没有孔子课堂。整个非洲目前有46所孔子学院,23个孔子课堂,而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有108所孔子学院和349个孔子课堂。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位于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能接触到汉语学习的一般为有条件学习或接触汉语的学生,他们大多生活在首都或郊区。津巴布韦国内部分偏远地区学生甚至根本接触不到中华文化,汉语学习更加无从谈起。

其二,孔子学院市场化程度不高,自主发展能力欠佳。汉语在津巴布韦的推广工作具有较强的政府支持属性,津巴布韦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教育文化投入少,区内绝大多数学校教学设施紧缺,已有的教学设施也大多简陋陈旧,孔子学院在津巴布韦的汉语推广工作主要由中国与津巴布韦两国政府提供支持,学院管理及运营行政化风格明显,教学思路也以汉语普及为主,目前非洲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还停留于初级阶段,课程开设主要集中于汉语学习,几乎没有涉及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导致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市场化程度不高,自主发展能力不足。

5.本土化程度低

津巴布韦汉语推广本土化进程缓慢体现为本土汉语教师紧缺及本土汉语教材不足。

随着当地学习汉语的人数增多,教师需求量也不断上升。然而,孔子学院的中方教师往往不懂当地语言,且流动性非常大,因此,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尼亚古拉带头建立了津巴布韦本土汉语教师梯队,使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成为非洲最早引进本土汉语教师的孔子学院之一,但是直到目前,投入到教学一线的本土汉语教师仅有七名,这对于日益增长的教师需求量是远远不够的。本土汉语教师培训自2014年伊始,现仍处于培养初期,且已有的本土汉语教师还会继续深造,因此,本土汉语教师的数量亟待提高。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材主要以国内教材为主,教材内容存在本土化不足的缺点。目前,津巴布韦汉语教学本土化的主要成果为《修纳语和汉语双语词典》的发布和出版。该词典由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和津巴布韦大学相关语言学专家共同主编,对于当地人及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但《修纳语和汉语双语词典》仅适合作为工具书使用,津巴布韦汉语推广教材本土化不足的情况依然未得到根本改观;国内教材课文内容不符合当地文化习俗。除此之外,对当地学生来说,通过英语学习汉语仍有一定难度,且有些教材内容难度较大,不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些教材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性。因此,本土汉语教材缺乏是津巴布韦汉语推广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6.学员层次单一

当地民众学习汉语具有较强的利益驱动属性,往往有些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便急于在外找兼职。中资企业等机构在聘请本土汉语人才时希望他们从事的是翻译、商贸、业务联系等方面的工作,很明显初级阶段的汉语水平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津巴布韦学习汉语的人虽然很多,但大多数学生汉语水平仅为初级阶段,符合中资机构等要求的汉语高水平人才较少。

此外,津巴布韦汉语学历教育发展滞后,当前仅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开设汉语本科专业,至今未有硕士点和博士点,中小学汉语教学点的增长也较为缓慢,不利于汉语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导致汉语学员水平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层次较为单一。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当地多语环境

针对津巴布韦复杂的语言使用环境,汉语推广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主动调整汉语推广机制。一方面,在进行汉语推广工作的同时,应设立针对当地语言环境的推广反馈机制。通过加强对于津巴布韦当地语言使用的调研及理论研究,及时掌握津巴布韦各人种、各群体的语言使用演变情况及趋势,并进行整理研究,作为汉语推广策略研究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汉语推广及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语言环境复杂的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教学媒介语的多样化,引入恩德贝勒语、绍纳语等其他津巴布韦语言用于进行课堂教学或沟通交流。

(二)完善风险控制

纵观历史,适宜的资金投入是语言推广工作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在津巴布韦的语言推广多以援助渠道为主;而津巴布韦整体经济环境恶劣,货币政策不稳定因素多,因此,完善汉语推广的财务运营及资金管理显得愈发重要。首先,要完善自身财务制度,确保资金的精准使用。结合津巴布韦汉语推广相应规划,做好资金的预结算工作,严格资金使用的过程控制,实现财务制度的规范化。其次,提升资金经费抵御风险能力。加强资金经费的运营管理,合理使用各类金融工具,规避津巴布韦经济政策不稳定带来的风险。

(三)夯实推广基础

主要通过教学点数量拓展、硬件设施保障两个方面夯实推广基础。目前,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已经与当地一些学校合作,开设了一部分汉语教学点。接下来可扩大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首都哈拉雷附近,可采用“一院多点”模式加快汉语在津巴布韦的推广和汉语文化传播。硬件设施保障方面,需整体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由于津巴布韦经济水平落后,孔子学院的基础设施投入主要来源于国家汉办,一方面,津巴布韦汉语推广的硬件设施保障方面需要国家汉办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应做好相应资金的使用计划及监督评估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及规范性。

(四)孔子学院改进升级

津巴布韦的特殊国情,给当地的汉语推广工作带来了困难,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应在深入调查及研究当地语言政策、语言使用现状的前提下,结合科学的汉语推广理论,着手进行汉语在津推广的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务实的短、中、长期发展规划用以指导不同阶段的工作开展,并针对规划进行相应的物质、理论和人员等方面的准备。

此外,津大孔院正处于较快发展期,更加需要完善孔子学院的制度建设,以汉办的相应指导性文件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教学规划、考核监督体系及财务审核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提升孔子学院运营的科学性及规范性。

(五)汉语推广本土化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目前已有7名一线的本土汉语教师,在此基础上,不仅要培养更多的本土汉语教师,还要培养本土技能性人才,打破汉语推广仅仅以语言培训和文化传播为主的局面。例如,可选派当地优秀的汉语师范生来华留学,其毕业后回国从事教授汉语的工作,从而培养更多的本土汉语教师。在从以中方教师为主到以本土教师为主的过渡期,应选派熟悉和了解津巴布韦国情的公派教师及志愿者前往进行汉语推广工作。

本土汉语教材方面,汉语和修纳语、恩德贝勒语属于不同的语系[6],虽然英语也为津巴布韦的官方语言,但汉语、修纳语、英语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增加了津巴布韦人通过英语学习汉语的困难。最为有效的方法即尽快投入资金及资源编纂本土汉语教材,《汉语修纳语双语词典》的问世便是一个成功的事例。

(六)借鉴周边成功经验

2005年,我国在肯尼亚内罗毕设立了非洲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作为津巴布韦邻国,肯尼亚在汉语推广工作上有较多成功经验,其应积极向周边孔子学院学习成功经验。

此外,汉语推广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应该积极争取民间力量,可借鉴其他国际语言推广机构的经验,如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均是政府主导的非营利组织[7];还可联络在津中资企业,为中资企业培养掌握汉语的员工[8],使津大孔院、企业和学生之间形成互惠互利圈,取得良好的汉语推广效果和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应鼓励在津巴布韦开办更多的民间汉语培训机构,以这些机构促进汉语的进一步推广,并形成一种“官办民助”的模式。

(七)开辟新的推广渠道

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津巴布韦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日常主要信息来源为收音机广播,建议汉语在津巴布韦的推广可以与当地的广播电台进行合作,共同制作相应的汉语普及和教学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汉语推广工作,从而最大范围地增加汉语在当地的受众人数。

四、结语

每个国家的汉语推广与汉语文化传播情况都各不相同,因此针对国别和地区,研究汉语推广现状,对进一步加快汉语国际推广尤为重要。[9]汉语作为一门外语,在津巴布韦的推广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津巴布韦语言环境复杂、经济环境动荡、推广基础差、孔子学院自身不足、本土化程度低等。本文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对应的策略:重视当地多语环境、夯实推广基础、改进孔子学院、本土化发展、借鉴成功经验以及开辟新的推广渠道等。汉语在津巴布韦推广时,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提升汉语在国际语言推广市场中的地位,才能使汉语得到不断的推广。

[1]李努尔.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开学[N].人民日报,2007-03-17(007).

[2][8]赵瞳瞳,唐天艳.津巴布韦开放大学教学模式及其展望[J].世界教育信息,2015,(16):42-47.

[3]李安山.新南非与津巴布韦的民族问题及民族政策的比较[J].西亚非洲,2011,(7):15-32.

[4]敖芳芳.肯尼亚汉语推广的优势及其不利因素分析[J].学理论,2014,(16):128-130.

[5]李红秀.非洲孔子学院建设与汉语文化传播[J].文化交流,2015,(1):111-117.

[6]周换琴,佟慧君.浅谈对斯瓦希利语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12,(2):105-115.

[7]杨莎.20世纪90年代津巴布韦私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及特点[J].职业教育研究,2012,(2):176-178.

[9]朱琳.国际视野下汉语推广的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H195

A

1673-7725(2017)12-0167-06

2017-09-22

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津巴布韦语言政策的演变”(项目编号:CX2016B424)的研究成果。

费敏(1993-),女,湖南岳阳人,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王崇】

猜你喜欢

津巴布韦孔子汉语
津巴布韦学生中的汉语热
学汉语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孔子在哪儿
镜头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