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绥日报》(1941-1945)社论特点及成因分析

2017-03-11袁丽红

文化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社论日报

袁丽红

(吕梁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传媒文化】

《晋绥日报》(1941-1945)社论特点及成因分析

袁丽红

(吕梁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晋绥日报》作为晋西边区的重要宣传报刊,于1940年9月创刊,到1941年改版后,版面和报刊宗旨基本趋于稳定,在晋西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社论作为《晋绥日报》的灵魂板块,体现着报刊的宗旨、目的和立场,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政策有关,也与当时晋西边区的实际情况有关,同时也是编辑人员及主笔对当时政局理解的体现。本文重点分析该报刊的社论特点,结合《晋绥日报》创刊的背景、功能和具体的政策,分析《晋绥日报》前期社论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晋绥日报》;社论特点;成因

《晋绥日报》的前身是《抗战日报》,1940年9月18日创刊,是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与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敌报》、太行根据地的《新华日报》、形成犄角之势。它们与延安《解放日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以及其他根据地的报纸一道,使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初具规模。它的主要任务是:以坚持抗战到底、坚持团结到底、坚持晋西北的建设三大任务为中心,组织宣传报道,坚持宣传党的独立自主,放手发动群众,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方针;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各项政策;敌我双方活动和对敌斗争的情况;根据地政权、文化和生产建设情况。到1946年7月1日,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抗战日报》更名为《晋绥日报》。

本文选择的1941-1945年这段时间,正好是《晋绥日报》的前身即《抗战日报》改版后到任务基本结束的时期,这段时间也正好是国内形势发生巨变的时期,所以比较典型,也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晋绥日报》前身社论的主要特点。

一、《晋绥日报》社论特点

据统计,《晋绥日报》在这个时期的社论共384篇,分为转载与本报社撰稿两大部分,其中转载195篇,本报社撰稿189篇。社论整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本报社论类别多样,内容丰富

从类别上看,社论大概分为以下六大类:农事生产类、对日抗战类、节日倡导类、群众运动类、政策导读与宣传类、本报社相关事宜类。

比如《加紧领导春耕工作》《配合春耕进行扰抗代耕工作》《群众运动领导中心农救》《提高与巩固农钞》《对生产展览暨劳动英雄检阅大会的决定》这些文章都与农村的农事生产及与农事生产紧密相连的事务有关系。该报对于大后方的农事生产与稳定一向非常重视,具体的原因,《加强晋西北经济建设》和《对生产展览暨劳动英雄检阅大会上的决定》两篇文章中就有非常明确的论述。前一篇中提到“由此可见,要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不仅要与日寇进行武装斗争,而且还须加强进行建设,以保障抗日武装部队的必须供给,满足人民生活必需品的要求,这就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在现有的物资基础上自力更生,广泛地发展生产事业以达到自给自足”。后一篇提到农业生产是一切建设的基础,所以要加强基础的建设。在社论中,直接提到对日抗战的部分比较少,转载的文章比较多。该报中,还有一类比较有特色,就是针对节日的社论文章,比如《纪念“八一三”加紧战斗准备》《今年的四四儿童节》《拿实际工作纪念五一节》《纪念十月革命二十七周年》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利用各种节日,以及纪念日的精神去启迪当下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行动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群众运动类主要与农事生产和民兵自卫队有关系,《认真领导群英选举运动》《开展精纺精织运动》《主力与民兵》等文章中对开展群众运动,动员群众在农事生产和供应纺织品给军队、民兵要在农忙时候注意加强训练等方面都有很详细的论述。本报社相关事宜涉及报社改版事宜的通达,盟邦记者团的访问,以及普及报纸与工作的关系。《报纸和工作》一文中强调:政策导读与宣传类则与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相关党政工作、晋绥边区相关政策有关系,如《二十二个文件印出后》《三风不正在什么地方》《厉行节约》《谈简政》等文章。

(二)转载社论与本报社论各占半壁江山

《晋绥日报》在1941-1949年这段时间内共转载社论195篇,本报社论189篇。两种类型的社论篇数相差无几,但各有特点,各有作用。本报社论以稳定大后方为主要基调,转载社论以讨论二战局势为主。

转载的社论来源大部分为《解放日报》,也有部分转自《真理报》《朝鲜日报》、新华社、《消息报》《纽约时报》。转载的社论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太平洋战争局势;中国共产党与国际共产党的作用;解放区的建设问题。太平洋战争局势问题中主要讨论参战各国在战争中的立场与作用,同时谴责日本与德国法西斯的必亡之规律,依据既有的事实说明协约国必胜的趋势,同时谴责轴心国的不人道与不得人心的政策。《邱罗会谈以来的太平洋形势》(转1941年9月8日《解放日报》社论)、《论德军的南路攻势》(转1942年7月30日《解放日报》社论)、《太平洋战争周年》(转1942年12月15日《解放日报》社论)《消息报评论意境战事》(转1944年5月23日《消息报》社论)等社论,每一篇都详细论述了有关太平洋战争的局势,有理有据,同时立场鲜明。

第二部分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与国际共产党。如《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底成立》(转1942年6月30日《解放日报》社论)、《共产国际府解散》(转1942年6月1日朝鲜日报社)、《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转1943年7月1日《解放日报》社论)、《中国共产党创立二十三周年》(转1944年7月8日《解放日报》社论)。这些社论主要论述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和生存环境的不同及相同之处,同时通过各种实际的事例证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所起的重要作用。另外,这些社论中还提到共产党在国际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日本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中国成立这件事,从侧面证明共产党力量的发展,以及对抗日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主要是关于解放区建设的问题。解放区的建设问题涉及几方面,如党风建设、大后方的生产与斗争、红军、延安风气、政策贯彻与执行等。这些方面在《宣党八股的死刑》(转1942年2月21日《解放日报》社论)、《不让敌人抢去一颗麦》(转1942年7月2日《解放日报》社论)、《延安一个月学习运动的总结》(转1942年6月11日《解放日报》社论)、《我们始终要同老百姓在一起》(转1942年9月12日《解放日报》社论)、《他们想到延安学习》(转1942年10月8日《解放日报》社论)、《开展大生产运动中的几个问题》(转1945年3月6日《解放日报》社论)等社论中都有详细论述。

转载的社论与本报的社论又互相呼应与联系。但从整体的分工中,转载的论文主要负责“宏观”,即全国形势与中国共产党对全国解放区及游击区的战略论述。而本报的社论主要负责“微观”,主要负责本边区的建设问题。转载的社论与本报的社论各占半数,从而保证了该报的社论既高瞻远瞩,又立足本地,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使得该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语言朴实,推理有力有据,有说服力

从《晋绥日报》(1941-1949)所刊载的文章来看,大多数文章都是千字到两千字的文章,大都选择从小事入手,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在本报的社论中,这个特点非常明显。在语言方面,该报因为面对的是边区的基层管理,所以在用语方面,朴实无华,而且多用一些口语和比喻。比如1942年11月3日的《进一步贯彻“三三制”的精神》,为了解释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于十月十九日所公布的“对于巩固与建设晋西北的施政纲领”中提到的进一步贯彻“三三制”的精神。该文章先是提出该政策的依据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即“就是要想把国事办好,其目的就是‘为了团结全民,以便合力抗日,合力建国’(以上摘自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其总的精神便在于此”。为了说明这个目的,用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不顾到中间阶级的利益,如果中间阶级不得其所,如果中间阶级没有说话权,没有衣穿,没有饭吃,没有事做,没有书读,要想把国事办好是不可能的”。用普通老百姓的语言解释“三三制”这个政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让基层的管理者,以及普通老百姓能形象地了解政策的重要性。

在1943年1月5日的《谈简政》中,为了说明“简政”策略,连用了22个疑问句,来分析简政的步骤。“拿着以上的几种要求来测量我们目前的简政工作,我们所收到的成绩究竟有多大哩?首先就机构来看,根据裁剪缩并的原则,机构确实紧缩了,但能不能说目前的机构已经真正是短小精干运用灵活了呢?庞大冗杂、笨重迟缓的现象是否完全克服了呢?这点要从实际工作中来考察,徒然满足于机构合并了几个,人员减少了百分之几十几,是不行的。其次就领导来看,反对本位主义,反对闹独立性,实行领导的一元化,不但在思想上进行了教育而且在制度上有了规定,在这方面也有了些进步;但是能不能说力量已经集中,步调已经统一了呢?调一个人,办一件事,讨论一种工作,决定一个计划是否真正的照顾全面的整体的利益,而没有片面的局部观点在作祟呢?其次就效率来看,一件公示的收发要经几次手,要费多少天?一个问题的解决,要转几个弯?要碰几回头?一个计划的执行,一层转一层,一部转一部,最后怎样执行的?是不是执行了?一个人从早到晚,究竟办了几件事?能不能更多做一些?做得恰当不恰当?“推”与“拖”的现象是否没有了?其次就节约来看,各种会议,是否真正有了准备?各种报告指示是否真正有了内容?公家财物是否用得得当?人民负担是否公平合理?粮食是否粒粒可惜,毫无浪费?钱财是否涓滴为公,毫无贪污?再其次就反对官僚主义来看,我们能不能说形式主义事务主义文牍主义已经不是严重存在着的现象呢?只布置不检查,只忙于机构内的琐屑问题而无视有关群众利益的切身问题,公示一出门便完事大吉的现象是否还存在呢?”连用22个疑问句,将简政中的大小问题一一指出,分析简略得当,一气呵成。

类似的文章在该报中还有很多,正是因为它具有这个特点,才使它在晋绥边区的政令可以有效下达,下情有效上转。

二、特点的成因

该报刊之所以有这些特点,与当时编辑对社论的认识,以及晋西边区的宣传政策有关系。

(一)与《抗战日报》的创刊背景及目的有关

《抗战日报》的创办与1940年2月1日成立的晋西北抗日民主新政权——晋西北行政公署有关系,当年的2月7日,中共晋西北、晋西南两个区委合并,组成中共晋西区党委,2月24日,晋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贺龙任书记,关向应任副书记,统一领导晋西北党政军各项工作。而晋西北根据地,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守卫革命大本营陕甘宁边区的门户和屏障,又是党中央联系各抗日根据地的枢纽。因此,“中共晋西区党委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发展这块根据地,以适应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工作的形式,需要有一张统一的报纸”[1]。同年3月初,区党委决定,创办全区统一的铅印报纸《抗战日报》。而在其后的筹备工作中,主办人员张稼夫、赵石宾、常芝青等人克服当时处于战斗的重重困难,赶在1940年9月18日正式创刊。所以,《抗战日报》的主要职责就是指导晋西北区委的工作,社论作为报刊的灵魂,必须要立足当地,同时要作为党的政策的宣传平台。

(二)与整风运动及《抗战日报》社论的改革有关

1942年元月1日,为了更加及时地反映和指导实际工作,报纸由三日刊改为间日刊,每星期二、四、六出版,并明确提出“地方化、通俗化、杂志化”三项要求,作为改进报纸工作的目标。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作《反对党八股》的报告。4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6月8日,又发出《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运动的指示》。从此,在全党开展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所以从1942年5月19日期,报纸进行了第二次改版,并发表社论《为改版告读者》。社论检查了报纸,发现反映晋西北实际情况的文章不够,刊登国际国内新闻和长篇大论的文章偏多,指出:“作为根据地的报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针对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团结广大人民,组织一切力量,以实现根据地的政策法令和工作任务”,还应当深入群众,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2]。正是这些晋西边区的宣传指导政策,给《抗战日报》的社论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使社论与当地实际情形结合的更加密切,同时社论中关于当地的社论也逐渐增多,语言更加通俗化,议题更加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三)与《抗战日报》编辑人员对社论的认识有关

社论是报纸的灵魂,为了加强报纸的社论,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41年7月4日发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报纸杂志的指示》,明确要求“政治报纸必须设立由党、政、军、民各方面代表参加的社论委员会,以统一各种报纸杂志的社论”[3]。据此,报社成立了社论委员会。

“《晋绥日报》的主要读者,是晋绥根据地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以及积极分子,他们大都是在斗争中从农民中涌现出来,文化程度偏低,而且过去很少有机会接触国内、国际知识,这方面的常识较差。现在,他们翻身作了主人,迫切需要充实知识。因之,如何通过通俗的语言向他们介绍国内、国际的情况,使他们逐步交接国内外大事,并逐步提高,这也是报纸所必须注意解决的一个问题。”[4]

“社论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主要声音。从《抗战日报》到《晋绥日报》,编辑部始终极其重视社论的写作,把它作为编辑部工作头等重要的事情,并且在晋绥分局的领导下,建立了社论委员会,经常配合形式和任务,针对实际工作和群众思想上的重大问题,组织撰写社论。初期的报纸,几乎每期都有社论,但和实际工作结合得不是很紧密。后来改变了这种做法,加强了社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数量少了,质量却提高了,发挥的作用更大。1943年和1944年,报纸围绕‘把敌人挤出去’的斗争、大生产运动和‘劳务结合’这三项任务,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陆续发表了四十多篇社论,引导群众斗争一步一步深入发展。”[5]

这些都是编辑人员对社论的认识,他们非常重视社论的写作和影响,同时注重社论与晋西当地实际情况的结合,使社论具有了上述特点。

三、结语

《抗战日报》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诞生,它的使命与它的社论所表达的立场和宣传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报刊的一次成功且有影响力的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报宣传思想形成的诸多重要报刊之一,是当时晋西边区统一思想、宣传党政、传递信息的重要平台。

[1][2][3]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常芝青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44.57.53.

[4]山西日报新闻研究所.战斗的号角[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68.

[5]《晋绥日报简史》编委会.晋绥日报简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53.

I207.5

A

1673-7725(2017)12-0157-05

2017-09-25

本文系《晋绥日报》新闻舆论思想研究(项目编号:RWQN201611)的研究成果。

袁丽红(1989-),山西吕梁人,女,助教,主要从事新闻史及大众文化研究。

周丹】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社论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