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西南菇民戏传统剧目研究

2017-03-11周林妹

文化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剧目艺人

周林妹

(丽水学院中文系,浙江 丽水 323000)

【文化遗产】

浙西南菇民戏传统剧目研究

周林妹

(丽水学院中文系,浙江 丽水 323000)

菇民戏是浙西南龙庆景一带菇民们所喜爱的地方剧种。自形成至今,菇民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考察其传统剧目,发掘其传统剧目的形态特征,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地方剧种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菇民戏;传统剧目;形态特征

在浙江省庆元、龙泉、景宁一带的菇民区有一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叫菇民戏,当地百姓习惯叫它“二都戏”,因其发源地为浙江庆元二都的左溪镇黄冈村,因此得名;由于此戏的形成、传承、交流和发展均与香菇产业、菇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又被称为“菇民戏”。从形成至今菇民戏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菇民戏以其激越优美而又质朴粗犷的旋律、跌宕起伏的唱腔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1]。

最初,菇民戏演员是菇民自身。浙西南山区,自从宋代吴三公发明人工栽培香菇的“砍花法”和“惊蕈术”之后,山多田少、土地贫瘠,没有经济来源的山民奔赴菇山成为“蕈山客”。他们秋收后出发到川、陕、贵、粤等省的菇山“做香蕈”,次年春天回乡务农,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来年平安,菇神庙会应运而生,而庙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演菇民戏。

那么,历史上菇民戏曾演过多少的剧目?由于菇民戏是偏僻的菇民区民众的地方戏,长时间得不到官方的关注,也没有精英文人的参与,菇民戏演出剧目几乎没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尽管上个世纪80年代庆元文化部门为写丽水戏曲志曾组织了一批菇民戏爱好者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但留下来的菇民戏剧目剧本资料仍是非常零散有限。搜集和研究菇民戏剧目,发掘其文化特征,是抢救、保护和传承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的一步。

近年来,笔者根据访谈、田野调查收集到部分菇民戏的剧目。这些剧目主要来自老艺人手抄的剧本、戏班剧团艺人的回忆以及历史资料整理而成的。

一、菇民戏传统剧目概况

一划:一刀图

二划:九龙阁、九龙鞭、大金镯、刁南楼、八顺回朝、二度梅、八卦图、九件衣、十五贯

三划:三密记三仙炉、三支箭、三结义、三进士、三英战吕布、三请孔明、三请樊梨花、三搜府、三家店、三姐下凡、三宝记、飞龙带、门闩记、万花楼、小红袍、大红袍、万里侯、下南堂、马超追曹、大香山、马武夺魁、女斩子、马冯换妻、大破洪州、大战风火、下河东、大表缸、大堂花鼓

四划:双包记、双贵图、双女封皇、天水关、双连帕、天降雪、双鞭会、水禽庞德、长坂坡、孔明拜斗、孔明借箭、孔明吊孝、孔夫人祭江、火烧子都、凤仪亭、天门走雪、五台会兄、凤凰山、王昭君、长寿寺、六月雪、天启图、凤阳哥、毛国真打铁、双官诰、双合缘、双钱记、双人义、双重恩

五划:对珠环、兰田带、对金钱、四进士、兰香阁、兰桂子、失印救火、布梯记、东吴招亲、打鼓骂曹、打红拳、打更、北河祭旗、白蛇传、双怕妻、打銮驾、司马司逼迫主、节孝图、巧牡丹、龙凤钗

六划:百花台、红霓关、红飞洞、戏凤卖酒、四平山、华容道、过江杀相、百花楼、回龙阁、过昭关、沙陀搬兵、夺成都、合耳环、同台说亲、刘秀抢饭

七划:困河东、寿阳关、判双钉、定军山、张绣追曹、宋江杀惜、时迁、李大打更、两世缘、两重恩、吴汉杀妻、牡丹对课、走广东、杨滚请鞭、李陵碑、杨荣杀妻、花园得子、花子过关、状元与乞丐、寿阳关

八划:步园会、闹东京、金锁记、贩马记、鱼藏剑、英雄会、虎骨记、青石岭、空城计,斩马谡、取荆州、夜战马超、取长沙、武松打店、卖柴记、卖小布、闹登州、顶灯还愿、罗通扫北、斩驸马、金莲试叔、武松杀嫂、张松献图、炉花关、罗通搬肠、降天雪

九划:珍珠塔、宫门挂带、临江会、秋胡戏妻、活捉三郎、南阳关、赵颜求寿、捡罗柴、界牌关、拾玉镯、茶馆开弓、战长沙

十划:烈马配、破青洋图、徐庶荐诸葛、唐伯虎、借衣劝衣、借女冲喜、浪子抛球、鸳鸯带

十一划:彩楼配、彩郎球、乾坤带、黄鹤楼、清官册、盗龙袍、鸿雁带书、乾隆巡游、黄道土修妖

十二划:赐神剑、善恶报、貂蝉拜月、装疯骂殿、逼妻上吊、渭水访臣、洛阳抢头

十三划:黑风怕、满门福、满门贤、摇钱树

十四划:翠华亭、碧玉簪、蜜桔记、蜜洪州、辕门射戟、辕门斩子、碧桃花、僧尼会

十五划:潘洪摘印、瞎子闹店、瞎子捉奸

以上剧目是笔者根据现有材料不完全统计基础上搜录在此,以便了解菇民戏剧目的概况。由于菇民戏长时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大量的艺人已经不在人世,专家与学者参与研究的也不多,可寻找到的资料少之又少,大量的剧目仍找不到剧本。

二、菇民戏传统剧目剧本形态

剧本是戏曲剧目的文字载体。菇民戏剧本,当地老艺人叫做戏文,老百姓称为“唱本”,是菇民戏演出的依据。近年来,我们在菇民区或周边地区搜集到60多部菇民戏手抄剧本。这些手抄剧本不是专业的剧本创作者创作,多为艺人们根据自己的演唱记载下来,具有明显的口头剧本“剧无定本”的特点。比如同样是《别窑》,合湖、英川、船坑分别有三个版本,念白唱词都不一样,但是基本剧情是一样的,这也说明二都戏在演唱中有即兴演唱的特点,三个剧本都有传抄者的署名,它们是艺人们口传心授、转手传抄的成果。由于年代久远,又受到文化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菇民戏的剧本至今还没有发现过有刊印本。这就为剧目研究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们只能从民间艺人现存的手抄本来了解二都戏传统剧目的大致面貌。受到文化水平的影响,这些手抄本良莠不齐,大部分剧本内容以及文字存在残损错讹的情形。当然,这些原生态的传抄本更能体现二都戏的本色,因而从戏曲主体来说更有研究价值。

根据这些剧本的来源及其用途,其形态大致可分为二种:

第一种是演出本,用于舞台演出所需的剧本,也就是艺人为演出需要或巩固记忆而手抄而成的剧本。这类剧本以黄土垟剧团剧本和英川剧团吴成祖剧本为代表。根据我们现有调查,这类剧本形成时间大致在上世纪50-90年代,大多用硬笔随手横排抄在一般的笔记本、作业本或稿纸上,有的甚至随手抄录在废纸的背面。字迹潦草,规格不统一,也没有统一规格的封皮和纸张。黄土垟剧本,据剧本主人周克兴女儿周娇娇介绍,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剧团团长周克兴根据艺人口述、手抄而成的剧本。随着非遗保护意识的增强,周家后代为保护剧本,平时轻易不会拿出这些剧本,以家族的名义束之高阁。这些剧本详细地记载了剧目的名称、剧中的主要角色以及曾参与演出演员的名字、正文中有明确的场次、人物上下场、唱白、唱腔和角色舞台动作等提示。比如《二度梅》的演出本封面就直接写着剧名和剧团名称,第一页纸上就写着该剧的角色、性别 、剧中人物名字、演员名字,本子还有简单的场次名,除此之外,在剧中还穿插着演唱时的衬词(哎、啊)、板腔(横箫戏、毛胡戏、唢呐戏)、角色(正旦、青衣、二花、三花、四花等)、念白等诸如此类提示。

有些剧本连剧目名称都没有,只有大概的剧情内容。比如庆元黄坛季日斌手上的抄本、船坑的周天保剧本就属于这一类,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剧本的纸质已发黄变薄。这类手抄本多是艺人边回忆边记录的,因而存在着许多字词因形近或音近而被误抄的现象。比如《彩郎球》中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词的记录:光光赘求,财学知求,辽条学语,真子孝透。这样文不对题的记载给后人的阅读带来很大的难度。因这类剧本多用于场上演出,加上艺人十分熟悉剧本内容,所以剧本之中虽有许多错字、别字以及代用字词,但并不影响艺人们的使用。

第二种为整理本,它是老艺人为了记忆传承,在艺人手抄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整理后的本子。相对于演出本,这类剧本外在形态和内部结构、语言要规范些,用毛笔字竖排来写,字迹也清晰工整,从字迹可推测形成时间大概在解放以前或解放初期。剧目多整齐地抄录在毛边纸上,很多字体还是用繁体字。其外包也有封皮,封皮上写着剧名和抄录的时间与抄录者。这种剧本以季进贤、钟贤达抄录的本子为代表。不仅有故事梗概、人物、场次的简单记录,而且还有完整的剧情、唱词、宾白、唱腔、角色行当以及舞台提示等。这类剧本应该是演出底本,但在排演之时,艺人或者编剧会针对整理本进行改编,部分台词会作改动。据二都戏传承人吴永荷回忆,她师傅毛新明老艺人在传授二都戏时,他自己都要亲自对剧本进行整理改编,不完全按照整理本剧本的内容。这也是一剧多本现象出现的原因,艺人在整理本的基础上,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改编,不仅戏词不同,故事情节也会有差异。这类剧本正文之前多附有人物表,部分剧本前面还附有内容提要、场次安排及人物表,每一出戏还会写着本出戏出场的角色名称。相较艺人为巩固记忆而随手抄录的演出本,此类整理本讹误少了一些,但也有部分错字、代用字等情况出现,为剧目整理与研究工作提供了方便。

菇民戏是一个承载着菇民区文化的地方剧种,是香菇文化和古典戏曲艺术的结晶,“反映着对历史上某种经济形式的依存性”[2],是菇民区民众思想情感、性格气质、生活情趣的审美产物,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娱乐形式的变化,菇民戏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都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菇民戏已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菇民戏抢救保护已经迫在眉睫。艺人演出本和整理本的剧目无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进一步利用提供了方便。但是菇民戏的剧目搜录探究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让更多的人能走近菇乡这颗美丽的戏曲“活化石”。

[1]姚德安,胡培华.庆元地方剧·二都戏[M].香港:国际炎黄出版社,2005.3.

[2]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44.

J825

A

1673-7725(2017)12-0108-03

2017-08-09

周林妹(1970-),女,浙江缙云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和文化学研究。

董丽娟】

猜你喜欢

剧目艺人
潘俊芳:指尖上的守艺人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优秀剧目进校园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