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特色
2017-03-11杨宁
杨 宁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论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特色
杨 宁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青春版《牡丹亭》是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改编,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昆曲作品。时隔四百多年,《牡丹亭》又以其新颖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唤起了大众记忆中那段生死离合的爱情传奇。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自成特色:视听语言的精妙绝伦,“情大于理”的演绎倾向以及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足以让它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
青春版《牡丹亭》;昆曲;改编特色;经典传承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一经问世,就被频频搬到戏剧舞台上。目前具有现代意义的改编台本有三个版本:美国版《牡丹亭》、上昆版《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其中,白先勇先生主持改编的青春版与前两个版本相比变化较大,有较为明显的改编特色。所谓青春版《牡丹亭》中的“青春”,大抵就是用拥有青春靓丽外表的演员面向正值青春的观众演绎一段荡气回肠的青春爱情故事。
1 视听语言的精妙绝伦
青春版《牡丹亭》带来的视听盛宴是深入人心的,演员、服装、舞蹈、布景和音乐几大部分的舞台呈现相当精美,这得益于众多艺术家的鼎力相助。指导服装设计的王童、舞蹈设计的吴素君、舞台设计的任永新以及指挥音乐的周友良,他们都是各个专业领域的顶尖高手。这批主创专家将自身专业的学识素养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渗透到该戏舞台表演的方方面面,从而造就了青春版《牡丹亭》精妙绝伦的舞台魅力。
1.1 演员阵容的青春性
在征用演员方面,为了契合青春的基调,青春版《牡丹亭》大都起用青年演员来表演。剧中,无论是男女主演还是配角,甚至是跑龙套的演员,他们都是充满青春活力的。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个角色是《牡丹亭》的灵魂,因此对这两个角色的演员挑选工作格外用心,白先勇先生为此专门到苏州昆剧院挑选演员。很快,白先生口中的“像极了汤显祖笔下的柳梦梅”的年轻小生俞玖林和被形容为“唐朝画里走出来的苏州美女”的旦角沈丰英便被敲定为男女主角。他们具有的青春靓丽的外表足以倾倒众生,由他们演绎的青春爱情故事自然会吸引更多年轻的受众。
1.2 服装设计的精美性
当观众被演员青春靓丽,俊俏儒雅的外表吸引的同时,不少人也对那精美雅致的戏服叹为观止。仅从服装设计的角度来看,它的色调,图案和质料等方面都能凸显人物的个性和身份。一方面有利于加深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昆曲的舞台表演增添了一抹亮色。指导服装设计的王童老师曾在采访中提到,该戏演出的服装应该做到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确,青春版《牡丹亭》的戏服延续了昆曲服饰一向的恬淡风格。因为要契合青春的基调,所以全剧戏服大都以素净雅致为主,尤其是男女主的服装色调更显柔和。此外,剧中两百多套戏服每一件都是苏绣姑娘一针一线缝制而成,那丝线绽放的花朵若隐若现,在舞台上衬托的戏曲演员们的表演更加精致。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老师对服装细节的拿捏恰到好处。从男女主的戏服来看,在《惊梦》一出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服装都以白色调为主,营造出了虚无缥缈的梦境之感。杜丽娘的白色长裙上绣着诸多蝴蝶,与花园的情景设置相得益彰。身着戏服的杜丽娘不时的挥动衣袖,举手投足之间,也宛若一只素雅灵动的蝴蝶了。柳梦梅的白色长袍上绣了几株含苞待放的红梅,这不仅暗含了柳梦梅的身份,也与杜丽娘的“蝴蝶”构成了一幅“蝶恋花”的唯美图画。“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婉转曲调也似乎与才子佳人的衣着装扮和举手投足中流露出来的温婉风姿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了。还有一个细节值得称道,那就是关于花神的飘带。在全剧中,花神的飘带一共有三种颜色,三种颜色分别体现了三种情感:《惊梦》一出中,飘带的颜色是绿色,暗含着杜丽娘春梦梦境所体现出的青春之感;《离魂》一出中,飘带的颜色是白色,与杜丽娘病重而死的情节相呼应;《回生》一出中,飘带的颜色是红色,表现出对杜丽娘回魂还阳的喜悦之感。戏服的细节处理部分让挑剔的观众为之赞叹,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昆曲制作的精细。
1.3 舞蹈编排的集中性
白先勇先生曾说:“昆曲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 青春版《牡丹亭》里的舞蹈表演也是一大创新点,该戏中舞蹈的编排主要集中在花神的部分。细数历来演出中花神的舞蹈戏份,大多采用的是花神拿着花简单的挥舞,而本次编排正好打破了以往惯用的舞蹈手法。首先在用人上,为了使全剧的戏曲语言达到统一的效果,在吴素君老师的建议下,青春版《牡丹亭》里花神的扮演者全部由舞蹈演员换成了戏曲演员。其次,吴素君老师认为花神的主要作用是为柳梦梅指路,带领柳梦梅与杜丽娘相会。为了使情节更加圆满,她特意将花神原本只有一出的戏份增加到三出,从而在《离魂》和《重生》中发挥了花神的指引作用。此外,花神的服装也别出心裁,除了上面提到的三色飘带,花神斗篷不同花色的象征意义已然取代了以往戏曲演员手里拿各样花束彰显身份的沿用套路。12个小花神的斗篷上分别绣着12个月份的花,惊艳无比,花的图案也正代表着每个花神具体的身份,区别分明。从观众的角度看,披着斗篷的花神们舞蹈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更加自然流畅,走步时裙摆的自然摆动也宛若随风摇曳的园中花了,竟多了几分意境之美。
1.4 舞台布景的简约性
戏曲舞台的舞台布景从来都不像话剧要求的那般写实,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注重写意、虚实相生的美学特点。白先勇先生认为昆曲最重要的原则是用抽象写意的表演方式来演出,如果在舞台上布置过多的花,过多的舞美,那感觉就不对了。如先生所说,青春版《牡丹亭》的台面十分简洁。整个舞台没有绚丽夺目的道具,也没有纷繁复杂的布景,辅助演员表演的往往只有一桌二椅,有时候甚至只留一个空旷的舞台给演员自由发挥。这对演员来说,自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在《寻梦》一出中,有近30 min的空台表演。在这期间,演员没有任何辅助的道具,要想淡化观众的视觉疲劳牢牢的抓住其注意力,演员只能依靠自身的修为演绎出身处复杂情境中的复杂情感,引领观众对当前的空白空间进行想象和塑造。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布景还有一大改编特色,就是将地板的颜色改为白色,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指导舞台设计的任永新老师阐释自己是从苏州园林里的白墙得到的启发,如此演员在挪移的时候,白色的空间承载着他们的服装,身段和手势,在白色的视觉基调里或许更有利于演员对故事的演绎。
1.5 音乐伴奏的多样性
从听觉上看,青春版《牡丹亭》在唱腔曲牌方面基本上沿用了老本子的表演方式,而在音乐伴奏方面却有所创新。以往昆曲的伴奏以曲笛为主,而本次音乐伴奏的安排既保留了传统,又加入了一些清新的乐器元素,用以营造各种复杂的意境。戏中有大提琴的沉郁忧伤、有二胡的婉转惆怅、有琵琶的抑扬顿挫,还融入了古筝的古朴雅韵。在这些音乐伴奏中,考虑到衬托唱腔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大多采用的清淡抒情的配乐。纵观全戏,也间或有诸如《回生》和《圆驾》这两出那样浓墨重彩的音乐表达,即采用传统配乐乐器齐奏的方法来突出情节的高潮。这不仅让观众的心跳随着剧情起伏,也突出表现了生死离合的爱情主题。
2 “情大于理”的演绎倾向
《牡丹亭》这出戏主要讲述了柳梦梅和杜丽娘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剥离社会层面的意义,故事情节难免落了“才子佳人”的俗套。立足于当下的时代背景,笔者认为《牡丹亭》的感人之处已不再是冲破礼教的束缚或是追求思想的解放。时代在进步,封建礼教的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淡化,但无论是在四百年多前还是在现在,人们对纯情至美的追求是不变的。对青春难在的珍惜之情、对韶华飞逝的惋惜之情以及对纯真爱情的憧憬等情感能够让古人和现代人产生共鸣,所以青春版《牡丹亭》这出戏所采用的“强调请,淡化理”的手法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情大于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剧本的删编
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本的取舍上遵循只删不增的原则,在保证剧情完整的前提下,将原本的五十五折戏精简到二十七折。改编后的剧本主要围绕一个“情”字,在“情”字上做足了文章。如其中戏文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渗透在青春版《牡丹亭》的整个删编工作中,其成品的上、中、下三本分别是:“梦中情、人鬼情”和“人间情”。如此删编工作,不仅将作品时长缩减到观众能够接受范围,而且也激起了观众情感的共鸣,让戏剧的欣赏活动变成了一次感情的洗礼经历。
2.2 演员的戏份
历来《牡丹亭》的演出都是以旦角为主,因为杜丽娘的形象在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方面具有象征意义,古往今来的研究者都对其形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毫无疑问,杜丽娘身上对纯真至爱义无反顾的向往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其进步意义。相比之下,柳梦梅的形象就没有那么突出了。有学者评价柳梦梅,上不如张生,下不如贾宝玉,他的存在只是为了映衬杜丽娘的形象。然而,出于对“情”字的考量,柳梦梅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因此青春版《牡丹亭》决定生旦并用,增加柳梦梅的戏份。因此,将《拾画》和《叫画》融为一折,突出了巾生的表演。如此,生旦两角尽显其能,达到了整出戏的对称、平衡之美。
3 与时俱进的创作理念
温家宝曾用“戏美、人美、舞美、词美”这四美来评价青春版《牡丹亭》,他甚至还化用戏文,拟了一幅对联送给男女主角,即:“姹紫嫣红牡丹开,良辰美景新秀来。”这不仅表现出了温总理对两位年轻演员的认可和喜爱,也体现出温总理对青春版《牡丹亭》改编价值的肯定。谈到该戏的创作理念,白先勇先生称:“一个表演艺术一定会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观,要不然它不会存在,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的确,传统文化想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加入鲜活的生命,需要与时俱进。虽然昆曲有一套严谨而又精确的表演程式,在改编的过程中也要做到保存昆曲四功五法的基础,但戏剧演出的舞台呈现完全可以和现代的艺术手段相结合,要尽量做到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取向。只有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获得了受众的喜爱,才能使昆曲在传承的过程中更具有生命力。
如今,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内容缺乏创新和年轻受众的缺位是两大症结所在。青春版《牡丹亭》做到了对症下药,不仅对经典进行了改编创新,而且面向高校传播,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受众开始关注昆曲,这无疑对经典的传承是具有借鉴意义的。那些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可以把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作为蓝本,重新评估自身的文化价值,探究出自身的发展之道,从而更好的传承下去。
[1]叶长海.牡丹亭案头与场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233.
[2]傅谨.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276.
[3]李玢. 用“青春”的形式演绎经典—浅评青春版《牡丹亭》[J].时代文学,2011(6):230.
[4]黄丽珠.青春燃亮典雅—青春版《牡丹亭》在传统昆曲上的继承与发展[J].艺术百家,2011(6):229.
[5]黎蕾.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以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例[J].新闻世界,2015(10):177.
I20
A
杨宁,女,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