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野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探究

2017-03-11王欢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2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理论课

王欢欢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21)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大思政”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开展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使其能够有效发挥人才培养上作用,实现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上的全面提升。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思政课教学,也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上的进一步结合,发挥学生在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其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思政教育上意义和作用。

1 “大思政”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1 “大思政”概念的提出

关于我国提出的中央十六号文件,曾明确指出要求各大高校全面推进思政教育教学的全面展开,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使其进一步满足社会对具有综合能力素质水平人才的需求,其也是贯彻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需要。从而发挥出人才作用,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而走向人才强国之路。同时,其也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我国先后出台了多条关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更好为思政理论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伴随思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思政理论”孕育而生。其为推动思政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其更注重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思政教学中,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常规,更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价值,推动思政教学进入高校人文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

1.2 “大思政”概念的内涵

“大思政”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进一步结合[1]。“大思政”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思政教育教学中实践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新突破,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实现思政教育上的深度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因此,我们在将“大思政”教学理念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时,要抓住教学难以推进的实际问题,对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进行重点创新,围绕将课程理论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的重心,对现有的思政课程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施方案等多方面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全面推进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发挥思政课教学上的真正作用,为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 高职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高职教育与普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它在教育目标以及教学层次等方面和一些普通院校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它主要是实现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它对于学生的技能水平的提高上更加关注,但是它往往忽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作用,更加专注于专业课的教学。在其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对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多数院校虽然提出将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本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但却普遍存在着在课程设置中更为偏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培养。多数人对于衡量一所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存在偏见,其盲目的认为只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才是学校办校成功与否的关键。产生将技能大赛获奖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视作为仅凭专业课教学即可获取的错误认识。对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深刻的意识,认为思政课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讲是个可有可无的科目。因而,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层和多数教师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在校受教育的时间相对较短,除了必要的专业课程外,他们还要参与各类技能考试,获取专业证书,他们在个人需求上更希望找到一个专业对应的工作,而思政课上的学习被认为与最终工作的应聘没有太大关联的学科,因此,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讲,思政课学习也常常被忽视。

2.2 思政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构筑 “大思政”教育平台

在“大思政”教育平台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应该以进一步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提升为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的全面构建,推进“教育育人”体系的完善。当前,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普遍以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活动主体,负责为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其没有实现教学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上进一步沟通,缺少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不利于思政工作上的有效开展。其次,对于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在教育上缺乏实践经验,自身工作时间较短,存在着明显教学上的不足。由于其经验上的缺乏,使其在教学工作开展中无法与实际相联系,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班级事务像是班干部的选择以及优秀学生的评选工作中处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不利于学生对教师产生威信,导致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3 进一步实现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完善的相关对策

3.1 搭建“大思政”平台,加强各方工作上的协调性和联系性

我们要进一步实现大思政平台的搭建和完善,在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加强各方工作上的协调性和联系性,真正地发挥好各方力量,在教学目标上进一步实现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上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三观。“大思政”理念的树立能实现院校各级领导部门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实现各部门间在思政工作上的交流与沟通,为“大思政”平台的搭建奠定基础。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全面发展,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构建专兼结合的“大思政”教学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在现阶段各高职院校中,往往缺乏相关的思政教育的相关人才,这不利于进一步加强思政专职教师队伍上的建设,往往存在思政理论课聘请更多的外来教师的情况。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此类思政教育的储备,提升师资力量。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理念上的转变工作,实现学生正确的三观上的树立。对于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上,它需要进一步实现对学生在观念上的良好传递,进一步促进其良好的品质和思想品德的养成。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应将生活化元素添加到其中,以求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使思政教学扎根于学生心中,成为日后走向社会岗位后自身所形成的良好品格。此外,高职院校所聘用的专业思政人才,还需要适当肩负起学生思想辅导员的工作,走入学生生活,使学生对其产生信赖感,当学生遇到思想问题困难时,才愿意与老师敞开心扉,从而更好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扰。

4 结语

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我们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工作上的开展,这有利于进一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推动的素质教育上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实现知识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结合发展,使学生进一步实现正确思想道德品质上的养成,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上的新突破。

[1]王华兵,蒋强军.“大思政”视野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6):240-242.

[2]邵建平.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7):29-31.

[3]周嘉鸿.“大思政”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25):163.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理论课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