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应急物流自组织协同机制研究

2017-03-11张中华

物流技术 2017年7期
关键词:苏南协同应急

张中华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00)

苏南应急物流自组织协同机制研究

张中华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00)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苏南应急物流协同运作的外在条件已经形成,应急物流协调运作自组织条件已具备。应急物流系统由“他组织”向“自组织”的转变是苏南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应急物流系统通过自组织将社会物流资源自觉融入到应急救援系统,促使应急物流模式由政府包揽型向松散型协作组织模式与联盟组织模式转变,并最终形成应急物流自组织协同机制。

苏南应急物流;自组织;应急物流供应链;协同机制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引以为傲的“苏南模式”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基本保障得到全面改善。与此同时,台风、洪涝、极端天气、环境污染、安全事故、地震、传播性疾病等突发事件也困扰着苏南的发展步伐。近年来各类应急事件给苏南及江苏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年江苏省因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超691亿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分地区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居全国首位。研究显示[1],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化水平的提高,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将随之提高,带来的损失也将逐渐增加。如何有效应对频发的应急事件成为各地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

面对严峻的形势,自2008年以来,苏南五市开始建立各自的应急物资储备、运输组织体系。2012年江苏省成立江苏省应急管理委员会,设有南京市应急办、镇江市应急办、常州市应急办、无锡市应急办及苏州市应急办。各地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实行属地政府统一领导决策,上下分级管理,各部门按决策和职能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即纵向管理与横向自治相结合。这种组织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他组织”机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部门分割、协调不足;条块分割、资源浪费;常设管理部分缺失,应急效率低下;政府单中心治理,社会资源参与缺失。

2 研究背景

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自组织理论体系由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及突变论、协同动力论、演化路径论及混沌论等六方面构成。目前国内关于自组织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演化、产业集群演化及常态供应链自组织等方面。韩秋露、孔昭君[2]从集成动员的角度提出社会资源参与应急救援的形成机制。薛晓芳[3]等提出了利用大数据分析物流生态系统环境协同、种群协同和个体协同的进化方式。林莉[4]从自组织理论角度提出了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的运行机制。杨南川、陈宏[5]根据自组织原理提出了供应链系统状态分析,分析了供应链如何实现自身系统的演化过程。吴应良[6]等提出利用自组织理论研究区域物流系统的协调演化过程。何建国、穆东[7]论证了供应链适用于耗散结构理论。此外,王志洪、许可[8]针对资源产业链在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资源产业链现状,以耗散结构为理论依据,探讨资源产业链的演进机制。胡大立[9]提出了基于耗散结构的产业集群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徐青青、缪立新[10]从市场的角度研究物资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蔡绍洪、徐和平[11]等利用协同学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对区域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发展演进机制进行研究。

3 苏南应急物流自组织协同可行性分析

按传统做法,由政府包办应急物流业务,不仅造成极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而且会因对突发事件反应的滞后,导致应急物流效率的降低。通过市场资源配置,形成由社会多方参与的应急物流运作协作组织,既可以实现区域范围内应急物流资源联动,又可降低运作成本,还能快速响应需求,提高应急救灾的柔性。目前苏南地区应急物流已具备协调运作的条件。

3.1 社会经济方面

苏南五市相互毗邻,地理位置交织互补,具备一体化运作的天然优势。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气候条件相似,应急事件类型相似。具有较好的区位一体化应急处置条件,方便应急事件发生时应急物资的集散和信息的共享。

3.2 交通组织方面

随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苏南已形成以沪宁高速为主干,长江、太湖水系为补充的交通网络格局。区域内国道、省道及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联通城市道路网络,并能与水运网络形成水陆互联互通的交通格局,为快速组织应急物资分拨运输的物资创造了条件。

3.3 物流产业方面

苏南地区物流产业发达、物流资源分布较广,物流资源总量相对饱和。区域范围内规模以上物流企业246家,运作成熟的物流产业园区85家,且多数物流企业在域内具有连锁运营网点。拥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无锡硕放机场两大枢纽机场,拥有无锡苏南快递产业园及强大的货物集散网点。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政府可运用经济杠杆对饱和的物流资源加以引导,服务于应急物流。良好的物流产业环境为应急物流协同运作提供了保障。

3.4 政策方面

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草案中明确提出“要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着力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同时提出“要强化区域管理功能,推进与周边城镇基础设施连接和公共服务共享,提升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

将区域内优质的物流资源纳入到应急保障体系,形成以区域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应急物流联盟,辅以灵活的补偿与反哺机制,对于实现应急物流资源在区域内的有效联动、提高应急管理效率、降低应急管理成本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 苏南应急物流协同自组织条件

H.Haken[12]认为,从组织演进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两类:自组织和他组织。自组织指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相互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不存在外部指令。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应急物流系统可以被看为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借助于物流市场的能量流、质量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它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地变化,并能进行自组织。苏南应急物流自组织结构的形成应满足四个条件:开放体系、远离平衡、有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存在涨落。

4.1 开放系统

随着现代服务业外包在苏南不断发展,苏南应急物流系统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其与外界社会、经济系统不断进行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仅表现为劳动力、资金、物资、设备等系统要素资源的输入输出,还表现在与同级系统、上级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协同。2016年江苏省提出要强化整体开发,拓展辐射范围,增强在大融合、大开放下集聚要素和配置资源的能力。苏南应急物流系统已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

4.2 远离平衡态

系统处于平衡态时,实际上是处于线性区,系统总趋于无序,只有在远离平衡态,超出线性平衡区,达到非线性平衡区,系统才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危机突发事件本身就是随机非线性结构。近些年来苏南地区频繁出现的环境危机、自然灾害、流行传染病等危机事件在处置过程中牵涉到的社会资源及其组织的时效性,决定了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系统。

4.3 非线性

根据组织理论,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各种作用相互关联起来形成协同,因此系统才产生整体行为,才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并能使局部的小涨落得到放大,从而引起系统从稳定到非稳定再到新的稳定的跃迁式演化。随着苏南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应急物流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具备主动与政府合作的意愿。在应急物流系统内,政府与社会物流资源、社会物流资源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和协同。

4.4 涨落

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一状态量不能精确地处在平均值,而存在或多或少的偏离,这个偏离就称为涨落。由于在临界点附近涨落不能被耗散掉,甚至还可能放大,导致系统宏观变化,从而促使系统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宏观状态。应急物流系统的涨落现象十分明显,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应急突发事件对物流的需求会给现有的应急物流系统带来随机涨落。此外,苏南物流产业的发展并进入应急救援系统,加速了应急物流系统的涨落。

5 苏南应急物流自组织协同形成机制

随着应急物流卖方市场的形成,政府对应急物流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由此导致应急物流系统产生随机涨落,从而打破了应急物流系统“他组织”的稳定性。对于小幅度涨落系统,能够通过自组织性恢复到原有稳定状态,对于达到一定阈值的涨落,系统无法恢复到稳定状态,导致整个应急物流的组织及运行结构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5.1 松散型协作组织形成机制

从产业生态理论角度分析,松散型协作关系的形成可看作是集聚核与集聚势相互作用的结果。

(1)应急物流系统集聚核的形成。集聚核的概念源自产业集聚理论。应急系统集聚核是指应急物流系统对社会物流资源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政府对社会资源参与应急救援的补偿与激励。作为集聚核的集合体的“体积”(规模)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形成足够的“场效应”,产生聚集功能。集聚核的形成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区域物流产业的发达,且物流企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各级政府降低甚至消除应急物流市场准入门槛,并对参与应急求援的物流企业在相关税收上给予政策支持。

(2)聚集势的形成与社会物流资源状态变化。集聚核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产生一定的场强,处于该场强范围内的社会物流资源受到集聚核吸引而出现参与应急物流服务的意愿和趋势,形成为“聚集势”。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与社会物流资源之间的相互依赖是集聚势的形成基础。集聚势的强弱取决于两者对于合作的态度,即积聚核的大小。

(3)在聚集势的引导下向松散型应急协作组织跃迁。当聚集核所产生的场强逐渐增强而超过某一值时,社会物流资源所处的原状态将失去稳定性,此时受到外部扰动或内部涨落的物流资源会迁移(跃迁),社会物流资源会在聚集势的引导下向政府主导的应急物流业务聚集。随着这一聚集过程的持续进行以及社会物流资源自身业务功能的完善,逐渐形成政府与社会物流资源协作进行应急物流格局。

松散型协作组织模式是在应急救灾中,社会物流资源响应政府动员参与到应急救援中的一种协作组织形式,是政府与社会物流资源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竞合关系,属于“指导-服务式”组织模式。这种合作组织的特点是协作结构松散,缺乏稳定性,应急救援结束合作随即终止。从本质上看,这种组织模式是由政府和社会物流资源通过简单的非线性协同,临时形成的一种组织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以契约的形式将应急物流外包给具有业务关联性的物流企业从事应急保障服务。

5.2 应急物流联盟组织形成机制

应急物流联盟是在松散性协作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与社会物流资源间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伙伴关系,形成一种相对长期的协作契约关系。这种为社会物流资源参与应急救援奠定了基础。要发挥应急协作组织对应急救援快速响应、高效运作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利用应急物流系统内各子系统的非线性竞争协同机制,借助市场与政府的影响力控制外场让合作竞争达到某一临界阈值,使整个系统进入紧密协作状态。

在松散型协作组织中,各子系统的状态变量中包含着引导应急物流系统未来发展的序参量,这种序参量源自政府与社会物流资源开展平等、协作共赢的新型竞合关系的意愿。当外界应急物流需求使松散型应急协作系统趋于临界阈值时,序参量会出现“临界慢化”,其阻尼系数将趋于零。此时区域社会物流资源(组织)的行为受由政府控制的序参量的支配,形成协调一致的运动,表现出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性,此时应急物流系统演化为一个更为有序的应急物流联盟。

5.3 应急物流供应链形成机制

应急物流联盟本质上是应急物流系统内各子系统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通过竞争与合作达到协同后的更为有序、高效的自组织结构。要保持联盟的相对稳定、高效、紧密的协作,在应急救援中发挥强大的资源协同优势,须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具有“1+1>2”功能的应急物流供应链,实现应急物流时间、成本、质量三个目标整体最优。实际上,在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市场条件下,由于外部应急需求和应急物流系统内部业务能力的提高,以及各种随机扰动和涨落的影响,应急物流协作联盟将会自发的演化。

对于应急物流联盟而言,当环境条件控制得当,其原有的状态将失去稳定性,并出现新的稳定有序状态。由于应急物流系统内竞争和外部条件波动等因素导致的微扰和涨落,应急物流联盟偏离原有状态而趋于新状态,并发生突变和序度跃迁,进入一个更高效有序的状态,即形成应急物流供应链。

在这种组织模式中,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中的作用不再是命令发布的源头,更多的是发挥监督和服务的作用,运用政府统览全局的高度,对各类物流组织在应急管理事务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同时为方便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物流运作提供相应的服务,各种力量结成网络状的互动模式,围绕应急物流管理核心目标共同发挥作用。应急物流供应链的形成为实现“危机治理系统组织结构柔性化,危机管理方式弹性化,危机管理成本最小化”[20]成为可能。

6 应急物流自组织协作保障机制

苏南应急物流系统的演化过程,实质是应急物流系统由“他组织”向“自组织”的转变。应急物流系统通过自组织,将社会物流资源纳入到应急救援中,充分发挥其专业化、信息化、快速化的专业优势,促进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应急救援的运作能力,同时降低运作成本。应急物流系统的在自组织演化过程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建立精准、有效的保障机制,才能使协同功效最大化。

6.1 培育应急市场,优化应急物流市场结构

随着苏南物流业的发展,社会物流资源的规模和质量均有较大的提高,应急物流市场的供方条件已经成熟。政府应积极引导、鼓励具有一定实力、信誉较好的社会物流企业参与到政府应急物流事务中来,积极培育应急物流市场,使应急物流组织形成“召之即来、来则能用”的市场格局。

6.2 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序参量的作用

在江苏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公共服务管理也将逐步走向市场。政府应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传统包揽应急管理事务的角色,由应急物流的决策者、组织者转变为各方利益协调者、信息发布者、绩效监督者。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社会物流资源在平等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正藕合效应,积极鼓励社会物流资源根据自身特点发挥独特作用。

6.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强应急物流集聚势

为提高社会物流资源参与应急救援的积极性,政府一方面必须降低社会物流资源参与应急救援的准入门槛,同时还需制定相应激励措施。如对参与应急物流的企业给予豁免所得税或是减税,事后对于组织得力、完成任务出色的企业给予必要的物资补偿,并进行公开表彰等激励措施。让社会物流资源在实现自身社会责任和抱负的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而推动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使企业真正成为推动应急物流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6.4 分阶段逐步推进应急物流系统组织转化

应急物流供应链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政府需根据区域物流产业的发挥现状、政府协调组织能力及应急物流的任务强度等因素决定采用何种组织形式。应遵循规律,逐步推进。对于小规模局域性的应急物流运作可采用松散型的协作,当遇到大的涨落,在应急物流系统内外部环境成熟的基础上,可逐级向应急物流供应链推进。

总之,在应急组织过程中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推进,避免强行跨越推进,否则应急物流组织将陷入混乱,效果则适得其反。

[1]吴吉东,傅宇,张洁,等.1949-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灾情变化趋势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4,(9):1 520-1 530.

[2]韩秋露,孔昭君.集成动员的组织模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6,(3):93-102.

[3]薛晓芳,梁伟静,李晓智.“大数据”背景下的协同物流生态系统研究[J].价格月刊,2016,(4).

[4]林莉.城市应急救援能力系统的运行及评价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10.

[5]杨南川,陈宏.自组织理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科学管理,2005,(6):34-35.

[6]吴应良.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自组织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6,(7):83-86.

[7]何建国,穆东.供应链中耗散结构理论探索[J].物流技术,2009,(10):112-117.

[8]王志宏,许可.基于耗散结构的资源型产业链演进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06,(12):68-71.

[9]胡大立.基于耗散结构论的产业集群形成及演进机理研究[J].当代财经,2008,(10):70-73.

[10]徐青青,缪立新.基于产业链演化的物流网络资源配置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1):43-49.

[11]蔡绍洪,徐和平,汪劲松.区域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发展的演进机理及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07,(5):4-9.

[12]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3]刘霞,向良云.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J].东南学术,2006,(3):20-29.

Study on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of Emergency Logistics Self-organization in Southern Jiangsu

Zhang Zhonghua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 214100,China)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the collaborative emergency logistics operation in the southern Jiangsu region have form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lf-organizational conditions for its collaborative operation are in place.The transition from"other-organization"to"self-organization"of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of the region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its mature market economy.Through self-organization,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ystem can embed social logistics resources into the emergency rescue system and transform itself from a government-managed loose organization mode into the alliance-based organization mode,ultimately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emergency logistics self-organization and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emergency logistics insouthernJiangsu;self-organization;emergency logistics supplychain;collaboration mechanism

F252;F259.27

A

1005-152X(2017)07-027-05

10.3969/j.issn.1005-152X.2017.07.007

2017-02-25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3SJB6300091)

张中华(1977-),男,湖北荆州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及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苏南协同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苏南年俗亦动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