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族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

2017-03-11加娜尔巴克特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道德教育道德

加娜尔·巴克特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哈萨克族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

加娜尔·巴克特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中国哈萨克族拥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家庭道德教育居于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重建丝绸之路的背景下,对推动民族地区稳定长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挖掘哈萨克族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使其更好的融合现代优秀教育思想为教育事业服务是有现实意义的。但目前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之下,哈萨克族家庭道德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对此,提出哈萨克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措施是有必要的。

哈萨克族;家庭道德教育;挑战;对策

哈萨克族是我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140多万人,主要居住在我国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其族源可溯自距今两千多年的古代乌孙人,15世纪起正式统称为“哈萨克”。哈萨克族家庭道德教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家庭道德教育是居于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充分体现了哈萨克族的品质、心理、道德和生息规律。因此,它有不可取代的社会文化导向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

由此可见,家教家风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扎根于悠久深厚的社会历史之中,还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最具有特色的精神品质。在哈萨克族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成为具有现代文化理念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其中的传统文化及家庭道德思想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中能否发挥作用,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哈萨克族家庭道德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这对实现社会的和谐、民族地区稳定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将对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哈萨克族家庭伦理道德的特质

(一)推崇勤劳、坚强的个人品质

我国哈萨克族既是一个懂得赞美劳动的民族,又是一个提倡坚强的民族。在哈萨克族的谚语之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类似于“辛勤的劳动换来馕”、“不劳动的生命就像熄灭的炭火”[2]“偷盗而获得财富有腿,劳动得来的财富有根”,“坚强不屈是英雄的品质,贪生怕死是懦夫的本性”、“坚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是勇士最亲密的战士”等等的表述,它们共同反映了哈萨克人推崇赞美劳动光荣、谴责懒惰可耻的优秀品质。哈萨克族在历史上作为以草原为“家”的游牧民族,他们始终把勤劳、勇敢视为本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性品质,因此在哈萨克族人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特别推崇孩子勤劳、坚强品质的培育,既要通过长辈在生活之中以身作则的教导,还要鼓励子女养成勇于担当的生活习惯。

(二)提倡尊敬老人、关爱幼儿的家族民风

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年轻人向老人学习游牧生活经验的传统美德,如如何套马、放马鞍、制作奶酪、奶疙瘩等生活技能,以及长辈教导子女一定尊重老人的传统。根据哈萨克族的生活习惯规定,晚辈无论是在何种场合遇到长辈都应主动与长辈握手问好;在会餐、会谈时,必须是长辈们坐上席,让长辈先用膳.....晚辈不能当着长辈的面吸烟喝酒,更不能欺骗老人等,[3]否则将会受到道德舆论的强烈谴责,甚至会被整个部落的人唾弃。关爱幼儿也是哈萨克族家庭道德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哈萨克族的著名儿歌《爱小孩》以羊、马对子女的爱为喻,“羊爱自己的孩子,老实无知的小羊,……马爱自己的孩子,活泼的心肝宝贝啊!”[4];歌词大致意思是牲畜都会关爱自己的孩子,作为人的我们就更应该关爱弱小的幼儿。哈萨克族人对儿童的爱护,不仅表现为从不轻易地打骂孩子,更为重要的是特别强调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子女。

(三)倡导团结互助、与人为善的部落美德

作为以部落聚居的民族,新疆哈萨克族特别倡导团结互助、与人为善的部落美德,而且将之视为本民族“安身立命”的道德根基,正如哈萨克谚语所言:“兄弟团结牛羊结群,妯娌和睦丰衣足食”、“团结是福,没有团结就没有生存”[5]。哈萨克族倡导的这种部落美德往往根植于他们日常生活之中的守望相助,当一个部落的成员遇到困难的时候,如遭受火灾、雪灾等自然灾害而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左右邻里之间都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尽力给予帮扶,如送衣服、粮食、牲畜、毡子等。除此之外,哈萨克人在游牧过程中的团结互助更是“司空见惯”,如放牧的时候走丢牲畜是极为普遍的事情,但不管牧主人是谁,大家都会自发地帮忙寻找,以尽可能地帮其降低财产损失。

总之,哈萨克族人民非常重视家庭道德,而且以上五个方面的特质都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哈萨克族人民耳熟能详的各种格言、歌谣,还是那些目前仍然发挥重要作用的习俗、习惯,处处彰显哈萨克族家庭道德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对人们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的引导、劝解、约束作用。

尽管哈萨克族在历史传统中逐渐形成的家庭道德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但是这些优秀的特质显然已是当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6]。而且,在新时期坚持那些在传统积淀中形成的优秀家庭道德,不仅可以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还能发挥其价值引导和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提供必要的道德支撑,这正是新时期我们传承哈萨克族家庭道德的社会价值之所在。

二、当前哈萨克族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注重言传身教的家庭道德教育方法难以为继

哈萨克族游牧的牧区往往地处偏远,由于人烟稀少、交通不变、信息闭塞而导致发展相对滞后,于是大量哈萨克族的家长将其子女送到远离部落的寄宿制学校接受现代教育。据相关数据显示得出,在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小学生3142名中,存在行为问题的有331名,检出率为10.53%。各因子方面,品行问题为89名,学习问题为124名,心身问题为108名,检出率分别为2.83%,3.95%,3.44%,2.26%,2.45%,2.74%。[7]可见哈萨克族青少年在寄宿制学校不能有效的接受家长的教育和关心。事实上,哈萨克族的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是通过与日常生活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言传身教方法实现的,这个过程最大的特点是给受教育者以“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对于那些长期远离家庭和社区文化氛围的青少年而言,优秀的家庭道德教育方法一旦脱离了原有的教育环境,将难以继续发挥相应的作用。正是由于原有家庭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不足,近年来在哈萨克族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教育失败的情况,如一些青少年不愿虚心听从父母长辈教导、不愿意接受本民族的家庭道德内容等问题。

(二)在文化全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对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产生冲击

凭着网络信息技术,不同民族、国家、群体的文化价值观,不管积极、消极还是中性的,都共时性地呈现出来,与之相伴的道德价值观从单一性呈现出多元性并存的时代特色,[8]然而这给部分封闭地区的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使部分地区的哈萨克族青少年感到新鲜刺激,盲目追求潮流不切合实际,道德价值取向模糊,出现文化认同危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盛行,道德失范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对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抛掷其外,尤其是哈萨克族优秀的家教家风不能继承和发扬,这对当前发展哈萨克族家庭传统道德教育引来了挑战。

(三)社会流动的增强对传统家庭道德教育产生文化震荡

流动人口作为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产物,因此社会流动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增强。哈萨克族部分家庭因生计问题走向适宜自己生存的居住区域,然而部分地区的消极文化对本民族的教育及文化形成了干扰,一些哈萨克人开始追求利益,盛行享乐主义,盲目追求奢靡的生活,对本民族的家教家风伦理思想观念及传统文化产生质疑,族群之间产生文化碰撞,如哈萨克人初到某地区时,由于当地的人民邻里之间互不来往,导致哈萨克人民对这样的生活模式与过去邻里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互相往来、团结互助的道德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一定的碰撞,给哈萨克族原有的家庭道德教育产生文化震荡。

三、新形势下推进哈萨克族家庭道德繁荣的对策

(一)推动传统道德资源向现代化转化

首先,发挥家庭教育的主体性。家长不能忽视自己本民族具备优秀的传统文化、家教家风的意识,应充分挖掘其价值并将其转化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推动哈萨克族传统道德教育资源转变为现代化教育理念。其次,施展以媒体为辅的教育载体。通过媒介平台传播优秀的家教家风,让更多地人民了解哈萨克族优秀的家教家风、传统文化,并激励哈萨克族人积极进取,促使哈萨克青少年将其优秀品质和榜样转化为现代道德品质。第三,加强信息交流,巩固资源互换途径。使牧区家长了解社会需求现状、人才资源引进等相关信息,增强社会与牧区的联系,使家长有意识的将现代社会要求相结合的来教育其子女,并要求转变哈萨克族家庭道德教育的消极理念,使其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与社会潮流相辅相成,培养出愈加优秀的、文明的、有思想的哈萨克族新青年。

(二)促进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向结合

首先,加强道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也强调指出“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9]。将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囊括于中小学教育的过程,经过校园课程教学、图书阅览等多种方法使优秀传统道德教育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之中。其次,提倡家庭文明礼仪,寓教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在家庭中,父母用本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中的生动事例来教育自己的子女,[10]使青少年能够更加切身体会本民族文化特色和内涵,从思想情感上感化子女。第三,侧重实践性教育,推广实践性教育的空间。完善学校道德教育机制,如高校建立道德文化互动社团,进行交流并传播传统文化,使哈萨克族家庭道德教育的特性更深一步的发展;通过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双向结合,有利于哈萨克族家庭道德教育的改进,将对广大的家庭道德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起到一定的参照作用,这将引领哈萨克族人往更高更宽广的方向发展。

(三)推进现今社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首先,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提升,关键在于人才。引进人才,树立符合市场经济人才观念,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资源,对牧民进行相关培训,提升牧民思想意识、文化水平。其次,推动社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牧区第三产业是核心。利用牧区独特的哈萨克民族风情,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拉动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把哈萨克族家庭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交融,共同构建新哈萨克族家庭道德教育体系,施展其作用来促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同时有助于实现哈萨克族人民自己的梦,使哈萨克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传播,有利于更好地教育下一代,指引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哈萨克族是一个富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家庭道德思想和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炮制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隔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1]加之受邻近地区和其他民族道德思想的影响,要求哈萨克族必须跟进社会的脚步教育子女,使其子女具有现代社会文化素养观念以及思想意识,因此首当其冲家庭是基础,只有搞好家庭道德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目的。面对现代化家教环境,研究并发扬哈萨克族传统道德文化将对教育事业服务有重要的意义。

[1]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2][5]贾孜拉·博拉提拜 博拉提拜·居马巴依.浅谈哈萨克族的谚语[J].东方青年·教师,2011(5):1、1. [3][4]巴合提·木哈买提汉.浅谈哈萨克族家庭教育的特征[J].课程教育研究,2013(15):91、92. [6][9][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5: 163、164-165、164. [7]刘莉新,张凤,米热古丽.新疆牧区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小学生行为问题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6(6):939. [8]董海霞.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困境与出路[J].当前教育科学,2012(11):3. [10] 张渊.哈萨克族道德文化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

2017-05-20

加娜尔·巴克特(1991-),女,哈萨克族,新疆伊犁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道德教育道德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