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通感与美术鉴赏

2017-03-11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3期
关键词:通感感官美术

杨 健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 510000)

浅议通感与美术鉴赏

杨 健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 510000)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画家用整个身心并调动全部感官去体验生活的结晶。在鉴赏中,只有运用通感,让各种审美感官融合经验、感悟、趣味共同作用,也才能领略其深浑的艺术美感和意境。

通感;审美;鉴赏

通感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也是艺术鉴赏的重要心理机能。美术作品以造型性和直观性直接诉诸于审美者的视觉感观,但在鉴赏中只有运用通感,突破视觉感观的限制,才能感受到画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和营造的意境。下面,我们将就从通感理论出发,浅析通感的来源,试就美术鉴赏中的通感运用等问题略作探讨。

一、通感理论的变迁

自1962年,钱钟书先生在第一期《文学评论》上发表《通感》一文以来,通感作为一种修辞现象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其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得到不少现代汉语教材与文学写作教材的详细介绍和深入探讨。事实上,通感不仅是写作手法和语言学上的修辞,还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建立在感知心理与感悟能力上的审美体验,这种在五官之间打通感觉流通与转移通道的心灵感悟,不仅存在于各艺术门类的创作中,更在不同艺术门类的鉴赏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通感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经验,在古代中外文学史、哲学史中得到过阐述。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在《心灵论》中提到声音有“尖锐”与“钝重”之分,并认为这是触觉比照的结果,很敏锐地体会到听觉与触觉有相似之处。英国哲学家柏克莱在1709年出版的《视觉新论》中.也论及了人的感觉领域中存在着相互联系(即通感现象),他说:“我们必须承认,借光和色的媒介,不但把空间、形相和运动等观念暗示在心中,还可以把任何借文学表示出来的观念提示于心中 。”

二、通感的来源

通感不是艺术家凭空创造出来的,它的产生有其生理和心理基础。据脑科学家、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大脑皮层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部分,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感觉区域,如视觉区、听觉区、嗅觉区等。人的每种感官都有分析器。这些感受器、分析器、反应器既各司其职又互为联系,他们都是大脑皮层的子系统,都受神经中枢支配,末端彼此交错和互相联结。因此,不同的感觉既能进行各自特征性的分析,又能获得沟通而形成通感。此外.人的审美活动中,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互相依存协同活动的,以往的生活经验、心理记忆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审美通感的产生也有其客观因素,那就是各事物有其相似之处,从审美客体来讲.是因为各事物有其相似之处.例如书法中的“铁线篆”之名来自其字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让人有字如铁线之感,是因为彼此都有“细硬”这样的相似之处,审美主体才得以产生“字——细硬——铁线”这样的通感和联想,如果一个硬,一个软,一个细.一个粗,那是无法产生通感的。

三、美术创作中的通感

就美术作品的创作而言,一件好的作品是艺术家用整个身心并调动全部感官系统去体验生活的结晶。故就鉴赏而言,这样的作品只有在你的各种审美感官同时起作用时,才能领略其深浑的艺术美感。德国大诗人歌德在一封信中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整体。”

作为造型艺术中的一种主要形式,绘画的审美特征主要有造型性、直观性、永固性、瞬间性等。对审美者来说,绘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是直接诉诸眼睛借视觉器官来感受的,这是它与文学、音乐塑造形象的主要区别。然而在美术鉴赏中,如果仅仅依靠视觉,而不运用通感,那就难以体会到画家传达的意境。正如意大利近代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又有一种怪论,以为图画只能产生视觉印象。腮上的晕,少年人体肤的温暖,利刃的锋,果子的新鲜香甜,这些不也是可从图画中得到的印象么?它们是视觉的印象么?假想一个人没有听、触、香、味诸感觉,只有视觉感官.图画对于他的意味何如呢?我们所看到的而且相信只用眼睛看的那幅画,在他的眼光中,就不过像画家的涂过颜料的调色板了。”

四、美术鉴赏中的通感运用

通感在美术鉴赏中运用可分为几种形式:

1.“听画中之音”,将视觉转化听觉。听觉与视觉的通感,是通感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一种,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如白居易在《画竹歌》中曾写道“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又如白石老人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在四尺长的立轴上,泉水自两山峡谷间汩汩而来,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人们从活灵活现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联想到告别了它们的妈妈(或去寻找它们的妈妈),进而仿佛听到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而西方美术家在画面上表现声音,在美术中便出现了“音乐流派”,力图在美术中表现流动的“音乐”。例如在观赏美术家康定斯基画作如《雄伟的赋格曲》、《即兴》、《谐谑曲》等的时候,就要能理解其创作中色彩的的音乐特性,感受他作品中力图体现的音乐情趣,。

2.“闻画中之香”,将视觉转化嗅觉。最有名的例子当数宋时考画取仕的题目“踏花归来马蹄香”,第一名的构思以几只蝴蝶翩翩飞舞于奔走的马蹄周围。看着蜂蝶,联想落英,花香迎面而来。

3.“感画中之冷暖”,将视觉转化触觉。汉代画家刘褒曾画过《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作《北风图》,人见之生寒。从画中人腮上的晕感受到肌肤的温暖,从刀刃的光泽联想到锋利,调动触觉感观能给视觉审美带来全新的体验。

4.“入画中之意境”,只有运用通感,才能在美术鉴赏领略画家所营造的意境。比如朱耷的山水画,我们从其荒山剩水、树木歪斜、枯枝败叶间感受到寒意冷峻、倾听天地萧索之声,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的抑塞寂寥之情。又如法国画家奥德兰•雷敦的《海曼小姐肖像》,运用温暖华丽的色彩和柔软纤细的线条来表现音乐与诗的意境。画中人物轮廓冷柔,黑发白袍,而用粉笔色彩近乎平涂的手法组成的繁花并非出于单纯的背景装饰,而是寓意少女的幻想,也是雷敦自觉运用借代手法以繁花置换乐声,从而给作品营造出一种虚空冷寂的奇异氛围。在欣赏作品时候,我们要通过画面的暗示,将作品所构成的形色视觉感受转化为肤觉、听觉感受— —宛如小提琴演奏的夜曲在空气中冰凉地弥漫。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一个个鲜活完整的生命,善于运用通感才能领悟到象外之象,韵外之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大,人的各种感觉能力得到发展与延伸,各种艺术相互渗透、彼此融合,通感在培养想象力、提高创造力、增强审美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意]克罗齐美学原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2]钱钟书.钱钟书论学文选[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祖晶.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通感感官美术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美术篇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感官训练纸模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感官训练纸膜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