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环境下地方传统音乐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以亳州学院为例

2017-03-11史凯敏亳州学院音乐系236800

大众文艺 2017年13期
关键词:亳州传统音乐

史凯敏 (亳州学院 音乐系 236800)

数字环境下地方传统音乐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以亳州学院为例

史凯敏 (亳州学院 音乐系 236800)

地方传统音乐课程选择“活的音乐”,进行历史、文化、方言、民俗的复合型教学。注重实践和评价的多元化。尚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课程地位,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开展数字化远程教学、探索在校教学与网络教育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传承艺人相结合、系统专业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高校基地与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

地方传统音乐;课程建设;教学反思

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学科体系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作为构建基础。即使是“民族民间音乐课”也是全然的西方思维,以西洋乐理、曲式分析来记录、诠释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谱、调式、结构。作为地方院校,承载着传承一方文化的使命。只有将具有地域特色、传统风味的音乐、舞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富有地域特征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方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对民俗演艺从业人员的需求,以及中小学对于开展地方音乐文化教学的师资需要。

一、亳州传统音乐的文化特征

亳州地处安徽西北,文化融豫文化及徽文化为一体。声腔、曲调与豫剧有许多相类之处,但较之豫剧显得委婉多变。有兼融山东二夹弦清新柔美的旋律与河南二夹弦高亢明快的节奏的“二夹弦”;有光绪年间产生的“亳州清音”;及流传于涡阳县义门一带粗犷奔放的棒鼓舞;还有由清初亳州班房衙役为纪念岳飞、鞭挞秦桧而创造的融舞蹈、武术、戏曲为一体,极富地方特色和反映民间道德观的哑舞剧“大班会”。在节庆、在丧葬,在街头巷尾广场戏台,这些传统艺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也是地方院校构建特色学科的宝贵艺术源泉。

二、地方传统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

(一)教学内容突出“活的音乐”

地方传统音乐课程的内容不但要地域特征鲜明,而且要有丰富的音像、文本资料作为授课资源。“二夹弦”为国家级非遗,政府给于扶持较多,音像资料和理论成果都较丰富。而双沟镇的“大班会”是亳州土生土长的传统艺术形式。均为“活的音乐”。尽管理论研究成果不多见,但近年来相关课题的开展保证了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然而,一些濒危剧种随着传承人的去世陷入后继无人,如亳州清音已成遗响,由于缺乏资料,在教学时只能简单介绍。由于缺乏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主要由课程主讲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整理和提供,多以专题形式展开,难免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

(二)进行复合型教学

地方传统音乐课程是公共选修课,学生来自全校各个系部,音乐基础知识比较缺乏,在讲述音乐本体特征时理解音乐术语有一定难度。但非艺术系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好,当讲到相关历史典故、人文轶事及跟唱选段时显示出比较浓厚的兴趣。故课程是以音乐为线索的地方历史、文化、方言、民俗的复合型教学。但许多学生对公选课认识不足,不是出于兴趣,仅仅为了凑学分而选课。因而对待上课态度不认真,缺课迟到、看手机非常普遍。这极大的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方式凸显实践性

作为公选课,每周2课时共14周,很难开展系统、全面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对于地方传统音乐现象的关注。在1-12周,教学方式一是结合作品,对音乐本体及相关文化理论分析。二是学唱代表选段,通过亲身实践,感受音乐声腔特点,表演特征。在13周,课堂延伸到校外,到市梆剧团观摩排练;进行访谈。使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切身体验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生长过程,初步掌握了田野调查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此外,每学期不定期邀请剧团的演员、传承人到学校开展的专题讲座,也成为地方传统音乐课堂的有效补充。

(四)多元评价方式

为保证教学效果课程侧重检验学习过程,日常作业多为检查学唱的曲目、布置课堂随笔谈感受。期末考核方式是一讲、一演、一论文。即提交并讲述一篇介绍地方音乐的论文,演唱或演奏一首代表选段。由学生代表和老师构成的评审团共同打出成绩。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自评的多元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的主动性。建立了学生对本土传统音乐的审美标准。

三、教学反思

(一)加强师资的培养

尽管在高校内并不缺乏热爱本地区传统音乐并进行课题研究、资源开发的师资,但从事传统音乐教学的经验比较缺乏。由于传统音乐的技艺长期由少数传承人掌握,教师以往多以“客体”的视角观察而缺乏“主体”的实践体验。因而多渠道的开展教师再培训,是提升地方传统音乐教学师资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如:通过定期举办校内培训班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以传承人为师友,学习了解地方音乐代表性选段,把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积累结合起来。造就一支真正了解地方音乐,从事地方音乐研究及传承教学的师资队伍。

(二)加快教材建设

建设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学大纲才能避免授课随意化,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教材编写要从知识结构、非遗产保护和技艺传习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收集现有民族民间音乐,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汇集、整编成《地方传统音乐史及鉴赏》与《地方传统音乐视唱教程》等校本教材先期试用,既要有理论的分析,也要有配合的课件、音视频。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不断调整。

(三)提高课程地位

高校开设的地方传统音乐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学制仅一个学期难以进行较为深入的教学。学生心中“地位不高”,学习态度不认真。因而,将地方传统音乐课程尽快纳入音乐专业必修课,提高课程地位,并将地方音乐代表曲目纳入到声器乐技巧训练,逐步建立地方音乐史、地方音乐视唱练耳、传统乐理等配套课程。

(四)数字化平台下资源共享

非遗传承需要群众基础,亳州的音乐舞蹈资源相关介绍和视频音频在网络上非常少见,比较分散。建立地方传统音乐舞蹈的电子资源库,推出远程教育交互平台对传承非遗音乐,扩大其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引擎搜索,学习者可以快速查找、上传和下载相关新闻、科研成果、教学成果、音响资料等学习内容,实现资源的共享。

(五)建设立体教学模式

还要探索新的路径,设立立体教学模式。设教学基地于田野,拓展社会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在校教学与网络教育结合、系统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高校教育基地与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结合,高校教育与“非遗”传承人带徒授业互补,教学基地与实践基地相辅相成发展。开展多层次的多元化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从而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原生态的同时,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幼苗。

李俊.高校地方音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台州学院学报,2010.32(5):69-72.

亳州学院《亳州传统音乐传承与创新基地》(2016whjd01);

安徽省高校人文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化生态体系下的亳州“大班会”活态传承与数字化开发研究(SK2017A0761)

史凯敏(1982- ),女,汉族,硕士,亳州学院讲师,从事传统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亳州传统音乐
司尔特亳州公司打造谯城区特色复合肥品牌
基于区块链的亳州中药共享物流研究——以白芍共享物流为例
华佗故里·药材之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