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房里的清音

2017-03-11欧南

歌剧 2017年1期
关键词:古歌刘星侗族

欧南

明代作家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说:“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杖、礼佛、尝酒、晏坐、看山、临帖、刻竹、喂鹤,皆一人独享之乐。”

瓦屋听雨,无事独闲,是一种清幽寂寥的境界。古人因环境制约,寂寞多于喧闹,孤坐多于奔走。所以常常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从细微的日常琐事中找到乐趣。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长期处于寂静状态的人,才能感受到的人生的况味!

我之所以想起陈继儒的这段话,是因为“大师姐”林虹给我这张新出版的《古歌》。聆听之余,蓦然想到何不用“书房音乐”为这张专辑定位。

所谓书房,乃是文人读书、喝茶、尝酒、听乐的地方,孤寂而自得,悠然又不无愁闷。而大师姐的这张录音,喁喁如私语,清雅如芳草,空灵似不食人间烟火,款款又似莺语缱绻。美人芳草,空谷幽兰,无人自芳,是我对这张专辑的直觉。

既然是直觉,就没什么道理可言。或许是像我这种长期浸淫于书房、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才会有这种触动。现代人同样被环境所逼,散淡的心情已是一种奢侈的梦想,这使得很多人已经不会安静地坐下来,听上一曲,整理一下散乱的思绪: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我们来干吗?人生因时常觉得莫名其妙,才会引发思考,但思考又嚼不出个所以然,浑浑噩噩又觉得不甘心,觉得妄为人生!

古人说“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这种论调虽然已经不再适合如今这个社会了,但人一生劳碌,疲于奔命,以至于错过沿途的风景,哪怕赚得钵满盆满,这种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诘问生活的意义当然有些无聊,人生的价值观不是单一的,既然有三百六十行,也会有三百六十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何况我的论调并不适合大众。而林虹的这张《古歌》似乎也不适合忙碌、寻求刺激的人群,它更适合如我这般无聊地坐在书房中看看闲书、喝喝小酒的人。何况林虹轻柔、曼妙的声音一直使我耳膜受用。我是个感性的人,既不问道理,也不在乎道理,只在乎一时的感觉。而这张专辑正是作曲家刘星根据她嗓音的特色量身定做的。

《古歌》中的歌曲大多采用现成的民乐、民歌,重新加以修改、编配,并按照曲子的意境,配上相应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的诗词,这使得这张专辑在整体上有一种怀古的感觉。它似乎和现代的生活有些格格不入,但对疲惫的人群不啻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现代的都市人普遍烦躁,生活的压力使得很多人焦躁不安,但又找不到释怀的地方,这是人们普遍丧失了文化滋润的原因。文化是慰藉人心灵的,正如大地需要雨水的滋润万物才能成长一样,而缺少文化的滋润,人就会像断线的风筝一样,在天空中随风飘荡;如丧家之犬,沮丧而茫然!

专輯中的第一首《春江花月夜》,用民乐配上张若虚的原诗,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感觉足以洗涤愁肠,这也是我初听的感觉。《春江花月夜》是我年少时最喜欢的一首诗,诗有一种自然之力簇拥着无奈人生的叹息,有一种华美的无力感,像空中散去的烟花,壮丽而虚空。而这首歌曲无论从编配和演唱,都体现了这种寂寥怅惘的感觉,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惆怅,如一泓清水,汩汩东去,自然之力不可违,而容易感伤的都是有情生命!

最让我喜欢或许的是林虹唱的两首根据侗族情歌《魂系》和《晚辈》重新编配的歌曲。这是当年我们一路翻山越岭,一路喝酒去侗族采风时的录音,它使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

侗族因为居住在大山深处,和外界接触不多,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故此侗族的情歌有着一股自然朴实、婀娜柔美的旷野气息。歌曲的音调非常简单,而伴奏用的土琵琶也只有三个品位,粗陋原始,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纵情歌唱的自然天性。歌曲有着浓郁的古风,让人想起“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淳朴民风。所以,这两首歌用《诗经》中的诗来配是最合适不过了。虽然改编的歌曲和原曲相差很大,但这种山野之声,远不是都市人可以轻易模仿的,意到即成。而这两首侗族情歌,也是这张专辑中的亮点。它相比汉族的民乐来说,没有那种一唱三叹的感怀,对情感的表达直接而奔放,热烈又缠绵。

从整体来看,《古歌》的风格有一种从喧闹的人群中剥离出来的、寂寞的独叹。如果用一幅画面来形容它的话,那么,它的色泽应该是瓦屋上的雪,溪流中的船,静谧中透着轻微的波动,吟哦中透着对古人生活的眷恋。它离现代的生活很远,但颇符合林虹和作曲家刘星的理念:生于都市,心在旷野;劳神之余,但求心安。

整张专辑的基调有些像王维诗中所说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意味,专辑中歌曲的情调大多是耳语式的、平静的咏叹。你可以安静地坐下来欣赏,也可以当背景音乐,它绝不喧闹,也不试图征服你的耳膜。流水淙淙,夕阳晚照,如果你需要了,就能感受到寂静之声的美;若感觉不到,那么就让它自然地流去吧!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只有两情相悦,才能完成一次美妙的共鸣。

静美、隐逸,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抽身其外,去发现人们不关心或者不在乎的域外风景。从某种方面来说,这张专辑透着一股隐逸的气质,它或许并非完美,甚至有些枯燥。从音乐的层面上来说,歌曲因缺少强烈的情绪对比,显得宁静有余、张力不足,但这恰恰又是这张专辑追求的风格。很多年前,刘星就曾经说过,人生如果能坐在一座小亭,和朋友一起弹弹琴、喝喝小酒,挺惬意。这颇有些孔子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味道。但孔子只是说说罢了,而刘星却是真的,这种冲淡平和、与世无争的性格也促成了这张专辑的风格。

风格即人。这张专辑正是流露出这种孤芳自赏、宁静淡泊的气质。

我们常哀叹: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是唐人的咏叹。事实上,每朝每代都是这种状况,人并非因曲高而和寡,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你不走大众路线,大众也懒得理你。而《古歌》走的正是这条路线。和一些比较商业化的专辑不同,商业化的所谓道、意境不过是一种姿态,一种作伪,是精心营造的宣传策略;而《古歌》并没有这种刻意的企图,它的清新、悠远、怀古都来自自然的渴望。一个人如果对现实的世界不太感兴趣的话,那么,他的行为必然带着这种痕迹。

人生的选择其实没什么大道理可言。你追求荣华名利,相应的也要付出时间、精力;而你如果认同陶渊明式的生活,认同旷野的呼唤,认同独善其身、不屑追求大众的欣赏口味,也不在乎市场的需求,也就必须承受寂寞和孤独。这既是一种选择,也是无奈和宿命。

“把酒邀明月,清风话桑麻”的余兴,促成了这张专辑的诞生。正如我开头说的那样,这张专辑适合在书房里听,适合一人独享之乐。而如果你没有这种兴趣,那么,这张专辑或许对你并不合适。

猜你喜欢

古歌刘星侗族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Super-strong interactions between multivalent anions and graphene∗
苗族古歌《仰阿莎》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The analyze the diverse themes in plots from the lottery
酉阳古歌
渐行渐远的超级电容器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