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回首,一路丹桂飘香

2017-03-11蔡国红

歌剧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别山镇江桂花

蔡国红

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湖北省歌劇舞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全国巡演,于2016年10月31日在湖北鄂州大剧院开启第一轮的征程,途经镇江、句容,上海、常州、南通、连云港、济南、徐州、合肥、黄冈等11个城市,于12月6日在黄冈演出之后,首轮巡演完美收官。

此次巡演历时37天。剧组近200名演职员克服重重困难坚定前行,辗转行程3000多公里,途经11个城市,共上演18场。

《八月桂花遍地开》讲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在大别山区,为了红色苏维埃的建立,一个名叫桂花的女人成长和命运的选择,以及大别山人——一批革命志士流血牺牲的感人故事,展示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为建设理想社会而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该剧在2014年第二届歌剧艺术节上最终斩获七项大奖。

为了体现大别山区的地理风貌及人文历史背景,《八月桂花遍地开》幕后的舞美工作无异于一场浩大的舞台工程。仅舞台上高低错落的大平台、大山坡,最长处达到16米,纵深宽度5.5米,高近2米,由重达数吨的钢架和十几块近五百斤的大木板组成,还有其余舞台装置、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及不可随身携带的大件乐器等,共需五辆9.6米长的大卡车才能装下。而这些,全靠剧组演职人员全员上阵装车卸车、装台拆台。而舞美工程人员的工作更是需要通宵达旦,很多时候在上一站才拆台装车,就直接赶往下一站。好在,令大家欣慰的是,每一场完美呈现的演出都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赏,贯穿全剧的《桂花调》也在各地传唱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11月4日,《八月桂花遍地开》在镇江影剧院上演,为镇江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送去大别山的“丹桂飘香”。当天的镇江城内,《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演出信息随处可见,连公交车站的LED屏上也滚动播放着“桂花”和一群大别山人的革命故事。当晚,当地的“一起镇江”频道对《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演出进行了现场网络直播,近30万人同时在线观看,更有许多热情的观众在网络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他们一致给予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赞扬和肯定。一时之间,“桂花”的演出在微信平台上被刷屏。不但在镇江市,在上海、常州、济南、合肥等地,各大剧院的官方微信平台上,《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演出信息也是一经推出即被迅速转载,点击阅读量不断攀升。其中有中国新闻网关注并报道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在上海的演出盛况,也有《合肥晚报》剧评人朱军东的评论文章《一部感人肺腑的歌剧》。该文章中说道:“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用‘好懂、好听、有特色、感动人、让人震撼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民族歌剧特色。它艺术地再现了大别山人民在党领导下,觉醒并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文中还特别提到一位老年观众在观看《八月桂花遍地开》演出之后的现场感言:“一个拥有梦想的国度,不但要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建设高尚优雅的精神家园,这样的演出活动充分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

每当谢幕时,观众久久地驻足停留,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和着台上台下同唱的一曲《桂花调》,那是对于每位演职员最好的褒奖。克服频繁转点的路途劳顿,克服身体的不适,有的演职员甚至是夫妻双双一同踏上巡演的征程——家中孩儿尚幼,父母年迈亟需照料——他们对家中的那份牵挂,在如潮的掌声中都化作了激动的泪水。

在巡演过程中,通过观察、沟通和了解,我们也注意到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通常来说,歌剧作为舞台艺术上的“阳春白雪”,老百姓对其认知可能有一些误区,认为它是“小众的高雅艺术”。然而,在更多的观众观看了《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演出之后,都不由赞叹,“音乐优美,场景画面非常震撼,演员唱得好,歌曲朗朗上口,剧情故事很感人……”,更有热情的观众在观看演出之后,到后台与演职员沟通了解剧院的更多演出信息。其实,这就是民族歌剧的魅力所在,就是接地气的舞台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正如湖北省歌剧舞剧院院长卢向荣所说:“我们坚持民族歌剧的创作方向,就是要不断创作出像我院经典保留剧目《洪湖赤卫队》一样的接地气的作品。我们是时代文化的引领者,我们坚守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高地,力攀高峰,决不随波逐流。我们的责任是引导社会对文化更高品质与更高层次的追求。”

此次《八月桂花遍地开》巡演,共接纳现场观众18000多人,网络受众面30多万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从统计数据来看,在目前的歌剧市场状态下,所有的艰辛付出都是值得欣慰的,也给予我们足够的信心,去创作更多优秀的接地气的舞台艺术作品,去培育更多的观众群,朝着民族歌剧的发展道路,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猜你喜欢

大别山镇江桂花
桂花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做桂花糕
又见大别山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桂花蒸
打桂花
再见了,大别山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