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创作优秀寿山石雕
2017-03-11陈熙
陈熙
寿山石雕艺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精巧古朴的雕刻技艺,巧夺天工的天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寿山石雕艺术。
寿山石雕是一门通过雕刻来传达作者情感的艺术。从古到今,许多人雕刻许多相同的题材,要使这些题材百看不厌,就要每位艺人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呈现出鲜明的个性。
如今的寿山石雕已是百花齐放,不同风格、不同品种的寿山石雕作品层出不穷,精巧的艺术构思,出人意表的表现常常让人眼前一亮。但细看后,许多作品传统技艺的缺失不免令人遗憾,传统刀法讲究清灵犀利、浑厚圆润,而现代的许多作品都显得平、板、薄。一些作品的急功近利和缺乏文化底蕴,有立不起来之感,缺乏神韵、结构不严谨、草率完工、艺术的感染力大打折扣。中国人的美学思想中有个特殊的范畴叫“意境”,即是意与境、心与物的交融。我在20多年的雕刻从艺中,深得传统雕刻艺术的熏陶,在传统艺术和创新意识中形成古朴中见新颖、逼真传神的独特艺术风格。
如何在艺术实践中、在继承传统上出新意,从而发扬光大?首先,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才能创造出鲜活的作品。雕刻艺术也不例外,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次,造型结构是作品成功的根本,对于传统以相石为基本能事的艺人们来说,对富有灵性的寿山石能依靠对石头的理解,作出相应的题材性的雕琢已属不易,拥有一颗对艺术执着、热爱的心灵,投入到创作中,立争使之完美,突显其生命力,更加难得。
我近期雕刻了一件“吉龙献瑞”的作品,一块长13厘米、宽61厘米的寿山杜陵石,石质通灵,整块石呈金黄色,散布其间的几块大红色,十分鲜艳夺目,隐隐珠光之气。我依靠扎实的传统技巧,依石势刻出五条动态十足,翻腾于波涛之中的金龙,嬉戏着五颗珍贵的宝珠(红俏色巧妙地雕琢成五颗天然的宝珠),寓意着送吉祥、喜庆之意。龙是传统雕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今又逢盛世,在继承传统雕法的基础上,在形式、创意上出新。显得十分重要,否则千篇一律,易流于俗套。五条龙雕工精巧、大气,我经过大胆构思,把国画的写意艺术、山水画的散点透视运用到整件作品,使作品繁而不乱,细致中见雄长,造型疏密有间,波涛、龙、珠遥相呼应,意趣高雅、动静结合,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
几千年儒家思想的熏染,中国人的感情较含蓄,常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寿山石为人们提供了品赏休闲与寄托情怀的优雅境地。早年寿山石雕多为小件把玩件,具有品赏与摩挲的双重性,现在由于资源性开发,大中型的石雕作品常见于市场,更兼具了装饰性和艺术性。
笔者一向认为,寿山石材质地美(寿山石的材质品种之优、之多、之美,确实是其他石种所无法比拟的)是基础,是最原始而重要的价值,一件雕刻艺术作品的价值,包含着对天然资源的保护、理解及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所赋于的和谐人文气息。
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的文人思想趣味和高品味的审美追求,必然会在当时的工艺品上反映出来。自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之际的各类工艺品,几乎同时存在着淳朴率直、天然雕饰的作品和精雕细琢、雅而有致的作品。现在,刻工的精细度可以与古人相媲美,但造型的朴厚和品位的醇雅却不及古人,这与刻者对传统艺术修养的深度有关。寿山石的自然美,也可以从三方面来看:首先是质地,经过打磨把它脂润的质地表现出来;第二是色彩,有单色也有多色,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第三是肌理,所谓肌理就是从石表向里细察,可以见到各种美妙的纹理,极富韵味。经过雕琢加工的寿山石放在手上把玩、欣赏和触摸会有一种美的感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陈亮伯所谓“印石之似玉者,佳也,真玉则不佳矣”是观赏者情趣投入后的感受。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独特性,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寿山石一直都属于收藏品,是文人、墨客的雅玩之物。除了雕刻技艺之外,还包含相石、赏玩,等文化内涵,要求因材施艺以及文化因素的注入。与历史相比,现在的寿山石雕在题材内容和技法表现上确有很大进步,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寿山石的雕刻不能依照创作者的主观来决定,不能完全自由地表现你的意图,一块形、质、色都上乘,达到完美程度的石头,不刻一刀,反而更突显了原石的特質,只要将它精细磨光,即成一件珍宝。
于是对于传统范畴的再认识,从石种、雕工进行深刻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则显得十分必要,离开扎实传统技艺的创新作品显得浮华而单薄。
在对传统进行一番深入浅出地打磨后,吸取传统的精华,从而使我们寿山石的雕刻艺术显得扎实而有份量,为今后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