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石头布
2017-03-11邱芸
“剪刀石头布”的方式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最优选择,但在很多时候,它也不失为一种快速、智慧解决问题的良药。
某天中午,二(5)班的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食堂,和往常一样,就坐、用餐。当我刚打完饭坐下,准备享用我的午餐时,卉卉突然皱着眉头过来找我,非常委屈地说到:“老师,辰辰把好的枣子都自己拿了,留给了我几个又小又丑的枣。”我放下勺子,请孩子把事情再具体地说了说,这才了解到,原来今天午餐的水果是枣,每人4颗,食堂阿姨在分饭时把8颗枣堆放在桌子的中央。而卉卉和辰辰便是对面对坐的一桌,结果手快的辰辰先就座,立马从8颗枣中选择了其中最大、色泽最好的4颗,而剩下的就是卉卉拿到的那4颗又小又丑的枣了。
我让孩子带我走到他们就餐的桌前,辰辰见我过去了,非常胆怯地看着我,看来他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我看了下辰辰跟前的4个枣,确实又大、色泽又好,但是孩子一个都没有动呢。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孩子这么做并没有恶意,这只是他这个年龄阶段占有本能的一种体现。我请两位孩子都坐下,看着辰辰,温和地问到:“刚刚卉卉说你把最好的4个枣子都拿走了,是吗?”辰辰显得非常不好意思,微微地点点头。于是我继续说到:“如果老师拿了这么多好的枣,我会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如果看到卉卉坐我对面吃着这么小的枣,我肯定都不好意思吃自己的了。”接着我问辰辰:“你呢?你会不会也不好意思?”辰辰点点头。孩子虽然点头了,但是并不代表他领会了我的意思,或者领悟到了要谦让的道理。但是这样的道理,又岂是一顿饭的时间能学会的。我看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打算尽早结束这场“纠纷”,好让孩子们早点吃饭。于是我灵机一动,跟孩子说,要不你们猜拳吧,赢的那个人先挑选,剩下的就给另外一位同学吧。两人先是吃了一惊,随即扬起了嘴角,“一、二、三——”,一拳定胜负,是辰辰赢了。于是轮到辰辰挑选,这次他没有再挑选那些又大又漂亮的枣,而是相对平均地大大小小的都拿了一些,留给卉卉的枣和他自己的相差无几。我朝着辰辰欣慰地笑了,于是孩子们继续吃饭,我也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对于辰辰和卉卉的“分枣纠纷”,我没有立刻去给孩子教授谦让的道理,而是选择了“剪刀石头布”的分配方式,原因有三。
一是谦让这样的道理,怎可能是一顿午餐就学会的呢?我们学了一辈子,也只是学了一个皮毛,更何况是这些八九岁的孩子呢?
二是长篇说教势必会占用孩子们的午餐时间,影响他们的用餐质量。为了保证两个孩子能尽早吃上热腾腾的饭菜,高效地处理这事更为合理。
三是谦让其实也分情况,并不一定所有的“让”都是智慧的做法。“让”给他人的另一方面是“牺牲”了自己。吃水果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可让可不让,但是今后人生中的各种机遇、各种难题,不是简单遵循哪一条或一组道德条目就可以求得解决的。谦让是传统美德,但竞争和尊重个人权利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如何针对一次次具体的道德情景做出适当的选择,需要老师的引导,也需要孩子们在行动中不断感知和体悟,在切身的道德选择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道德能力。
谦让不能丢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多行为都是心智不成熟之下的本能反应。但是很多孩子不懂谦让的原因是家长的错误引导。一位妈妈曾经这样教育孩子:“不要让别人弄坏你的东西。如果谁打你,你就还手。”这样教出来的孩子或许不会吃眼前亏,可他们会因不懂得谦让而很孤单,没人愿意和不懂谦让的孩子做伙伴。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谦让这一道德观念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孩子3-6岁时是学习谦让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并不理解什么是谦让,但他们会因信任依赖父母而顺从父母的引导,学会谦让并养成习惯。在孩子6-12岁时,已开始或完全理解谦让的真正意义,这时要让孩子了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把孩子从“我”的概念中摆脱出来。家长或老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材,如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参加游戏时,大人排队礼让;坐公共汽车时,家长主动起身让座,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懂得“让”是一种美德。
公平要落實
多个孩子在一起玩时,我觉得最好的分配方式还是要做到公平,这样大家都能平和接受,略微吃亏的一方也不会觉得委屈。公平是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
当面对“让与不让”的问题时,家长或老师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要盲目批评,而是客观地了解事情的原委和孩子真实感受。第二,教会孩子判断事情,是否该谦让,该如何谦让,帮助孩子建立是非标准。第三,教育孩子遇事协商。孩子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要教育和引导孩子用协商的方法解决矛盾。第四,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规则意识。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借助于严格的规则。
“剪刀石头布”的方式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最优选择,但在很多时候,它也不失为一种快速、智慧解决问题的良药。
【邱芸,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秦 岩
读者热线:010-62027830
栏目投稿信箱:zgdy_diyix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