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加坡人”:新加坡的中小学德育
2017-03-11王彦力
王彦力
摘 要
作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东南亚岛国新加坡的发展历程极为艰辛曲折。在新加坡的奇迹式发展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培养“新加坡人”为目标的国民道德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中西文明的取舍中构建起以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为导向、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的中小学德育体系,新加坡中小学德育无疑为我国中小学德育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个生动具体、可资借鉴的案例。
关 键 词
新加坡;新加坡人;中小学;生活;德育
新加坡独立后从一个贫瘠的岛国逐渐发展到今天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经济迅速发展、政府廉洁高效、政局稳定、国泰民安、城市绿化保洁效果显著。在这种奇迹式的发展历程背后,新加坡国民教育中普遍实施的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兼容中西文明的道德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高闻名世界”[1]。新加坡中小学德育卓有成效,爱国主义深入人心,据 1992 年 11 国世界青年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新加坡青年愿意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其比例排在被调查的11 国青年的首位。[2]
一、德育目标:培养“新加坡人”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阶段作为童年到成年的转折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仅是由于“这个时期所接触的东西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一直保留在心灵和生命的最深处”[3],还在于个体在这个阶段会进一步将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个性特质整合为统一的自我人格发展框架,建立起自我同一性,这一时期所受的道德教育对于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然而,人的一生同时又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道德教育作为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并非只是学校的责任,而理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中小学德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青少年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应该贯穿人一生成长的所有阶段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教育以及其他的正规和非正规的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大众舆论等,这些将为人的一生成长指明不断努力的方向。
建立起与日常社会生活相关联的中小学德育,首先需要基于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真正遭遇到的道德困境,有针对性地鼓励、引导他们达到既能够提升其解决现实困境的各种能力,又能够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道德行为选择。因此,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活中,能建立起一个可以促进社会各阶层民众个人生活经验连续不断发展,又为广大民众所普遍认可,同时具有鲜明本国特色的普适道德标准非常重要,“只有当个体亲自欣赏他为之而努力的目的,并满腔热情和饶有兴趣地为这些目的而工作时,个体才是在身体力行道德生活”[4],这不仅适用于成年人,同样也适用于青少年。
培养“新加坡人”不仅是新加坡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同时也是贯穿每个新加坡公民一生的德育目标。其中“做人”是基础——通过实施道德教育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过自身的意志努力,以自己的各种行为表现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是所有新加坡人所共享的道德目标。
中小学阶段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培养“新加坡人”主要有个人行为、社会责任和效忠国家三个方面的目标,遵循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首先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再拓展开来使他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以东方美德抵御抗拒西方颓废思想和腐朽精神,尊重家人,同周围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社会做出贡献,对国家忠于职守。
中小學德育目标在不同年级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小学阶段侧重“个人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以引导学生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形成优良道德品质,并拓展到家庭和社会生活领域,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中学阶段则侧重于“社会责任和效忠国家”——培养对社会和国家应尽的义务。中学阶段不同年级主要从“异中求同”“共同意识”“个人修养”“吾爱吾家”“人际和谐”“成为好公民”五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与他人合作的各种能力,以实现促进对文化与宗教的了解、发扬社区的精神、培养品格与发挥个人的潜能、肯定家庭生活的意义、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扬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等德育目的。
根据不同阶段青少年成长的需要,新加坡中小学德育所制定的不同年级道德教育具体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成功地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
二、德育内容:儒家思想根基融合中西文明
中小学道德教育不是孤立的、死板的知识传授,只有引导青少年从日常生活出发真正学会思考判断,他才会对通过自身思考判断所获得的结论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虽然也有专门的教材,但却不把道德作为一种知识来灌输,没有各种道德名词的抽象概念定义和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禁令规则,也没有与学生日常生活无关联的空洞道德说教。学校德育走进生活中,真正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入手,突破德育学科教学的局限,在不同学科教学中设置情景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所有学科教学和学生活动全部渗透了德育内容,并延伸到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在全社会开展各种运动进行宣传,使德育内容渗透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一)儒家伦理
尽管在新加坡华裔占绝大多数,但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传统美德受到忽视,“西方世界的个人主义、唯我独尊思想已使部分新加坡人变得贪图逸乐,凡事只顾自己”[5],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对于青年人的腐蚀令人深感忧虑,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整个社会面临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家庭观念淡漠、人际关系松散,缺乏凝聚力,给国家未来发展带来极坏的影响。由此,促使了人们对于国民道德教育的重新审视和反省,为了抵御西方消极影响,新加坡开始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中大力提倡传统东方儒家伦理,以期通过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成功建立起自我认同感,防止过度西化,在中小学关键时期发展起良好的自我同一性。李光耀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自我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回顾他带领新加坡从建国初期的困境中曲折发展的过程,其现身说法指出:“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 [6]
新加坡将100多个宣扬东方美德的传统故事编成学校教科书《儒家伦理》,成为世界上首次将儒家伦理编成教科书的国家。当然传统儒家思想中有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内容,然而儒家学说本身就提倡独立思考,主张要有反省意识和批判精神,新加坡学校教育主要吸取了儒家有关理想人格培养中个人道德行为相关的内容,摒弃了政治思想中封建糟粕之物。
事实证明,新加坡中小学实施儒家伦理教育效果良好,对于华人社会自我认同、增强凝聚力产生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二)五大价值观和新加坡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儒家伦理教育对于新加坡工业化、现代化社会进程中出现的“道德危机”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然而儒家伦理教育也不能墨守成规,还需要不断针对社会上涌现出的新问题、新情况,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教育内容。
1990年,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新加坡国会提出并通过了为全体新加坡人认同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为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同时,新加坡政府又将儒家伦理教育纳入到新加坡的文化再生运动中,重构道德复兴时期独立的新加坡精神——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政奉公,讲求效率。
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以“五大共同价值观”课程正式取代“儒家伦理”,五大道德价值观教育和新加坡精神作为全体公民所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成为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新加坡教育部据此制订了中学教育的五大道德价值观:国家利益高于社区利益,社会利益先于个人利益;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支持社会、尊重个人;珍视团结、防止冲突;实现种族和宗教平等和睦。“五大价值观”教育中以国家至上原则为核心,不仅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基,同时也是建国后新加坡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保障,李光耀曾明确提出:“虽然民主与人权都是可贵的意念,但我们应该明白,真正的目标是好政府。”
学校将“五大价值观”教育寓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中。除了专门的德育课之外,新加坡学校教育还在语文、地理、音乐、历史等科目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展示华人的传统节日及其内涵、各种传统礼仪风俗、浓厚的家族观念,等等。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参加社会上举办的“礼貌运动月”“敬老周”“家庭日”“睦邻周”“礼貌周”等各项活动。为了使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和国家,养成服务社会和国家的奉献精神,新加坡中小学还专门实施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项目,包括六方面的活动:(1)“好朋友”计划;(2)关怀与分享计划;(3)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4)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5)清洁环境计划;(6)临时服务,如春节慰问活动、慈善乐捐活动等。[7]
通过上述学校教育和组织活动,真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儒家思想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感受到国家昌盛给每个人带来的幸福,激发他们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的责任意识。
三、德育途径:道德规范与道德判断相辅相成
在学校德育中,诸如过程、实践、途径以及策略等德育得以实现的形式方面,比德育内容本身更为重要。学生最终的道德发展取决于他对如何行动做出判断的能力和采取这种行为的理由,而不是他掌握了多少有关道德的知识。新加坡中小学德育在方法上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抉择能力,将东方传统的“由己及人”的移情模式与西方思维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结合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事实上,新加坡中小学在推行儒家伦理教育之初,由于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编写此类教材,经验不足,导致学术性偏重,不太吸引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们尽量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所需,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体验、思考和判断,给学习的过程增添了生活情趣,有助于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师艺术化的德育方式成为中小学儒家伦理德育后来顺利推行的重要保障,比如,教授儒家伦理中《孔融让梨》,教师介绍这一典故的大致内容之后,让学生设计表演交替来扮演孔融和得梨者,以分别体会孔融让梨的心情与行为动机,以及对方得到梨的心情和感受。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辩论“孔融是否应该让梨”,不同环节教师创设出两难道德情景,引导学生针对具体情况进一步展开分析、判断,确定自己行为的各种依据,并准备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行为的道德依据扩展到家庭、邻里、社区、国家、世界,不断激发学生自我完善意识,使他们最终成长为心中有他人、关爱周围人、有社会责任感、目光远大的人。
随着德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新加坡中小学德育逐渐形成了兼具东西方之长,體现出鲜明新加坡特色的文化传递法、设身处地考虑法、价值澄清法和道德认知发展法等常用方法。此外,新加坡还重视升旗仪式、校内清洁、植树运动、尊老敬贤活动、文明礼貌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校内外活动,将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连成一体,真正落实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
中小学德育是世界各国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特别是当一个国家陷入道德危机时,就像杜威所言,人们就会将社会生活的道德缺陷与盛行的社会道德准则和公民在中小学内外所接受抑或没有接受的教育相联系起来。新加坡中小学以华人传统文化代表儒家思想为主培养“新加坡人”的德育经验,无疑为当今华人社会中小学德育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杨艳.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的启迪[J].东方企业文化,2012(23):103.
[2]陈成志,唐鹏.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J].科技信息,2011(8):413-414.
[3]斯坦利·霍尔.青春期——青少年的教育、养成和健康[M].凌春秀,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54.
[4]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
[5]汉泽西,黄渤.李光耀教育思想管窥——《李光耀—新加坡的奠基人》读后[J].图书与石油科技信息,1994(1):64-66.
[6]吴蓉.新加坡“五大共同价值观”文化历史基础寻绎[J].学术探索,1999(6):53-56.
[7]张鸿燕.新加坡德育途径与方法浅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50-52.
责任编辑︱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27830
投稿邮箱:zgdy_xuesh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