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词
2017-03-11秦岩
秦岩
如何通过扎实的工作和科学的方法把德育目标落实,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虽然越来越多的校长、教师和家长认识到,德性品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支架和核心作用,德性的成长对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统摄作用,但在实践中德育如何提高实效也是令很多人困惑的现实难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杭州市下城区的十几所中小学进行了采访。
去年刚刚举办过G20峰会的杭州正在迈向国际化都市的路上快速前行。下城区的安吉路实验学校、长寿桥小学和青蓝小学都参加了峰会的迎宾和表演活动,在各国来宾面前展示了下城学子文明有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在杭州的中小学中是为数不多的荣誉。
在采访中,校长和老师们经常谈到的一个词就是“开放”,这不单是指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扩大国际交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也包括教育向全员、向社会开放。下城区副区长包晓东表示,要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必须与社会接轨,也要向社会借力。开放,意味着打破边界,整合和融通各类资源,满足育人需要。与开放相对的是隔绝和封闭,把德育隔离在一个孤立封闭的时空中,是难以取得实效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帮助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活入手,实现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的融通,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交往中、在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中完成道德学习的过程。
一、向全员开放,形成育人合力
传统德育的弊端是把德育从其他诸育中孤立出来,封闭在学校里、课堂中、书本上,过于强调德育的课程化、知识化,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要求学校德育必须作出相应调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方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与教师、同学、朋辈、家长的交往中丰富情感体验,在生活情境中培养道德情感,产生道德认同并付诸实践。
(一)以教师集体建设带动全员育人
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对学生的道德影响至为关键。安吉路实验学校特别重视教师德育素养提升和德育专业能力建设,特别是通过教师集体的建设,整合教师力量,实现全员育人。黄雄校长谈到,德育不是班主任的专职责任,而是全体教师的责任,因此学校一直重视教师的团队建设和文化氛围的渗透。学校9个年级,每个年级都有党小组和工会小组,以“美丽年级”“美丽办公室”评选为载体,促进团队建设和文化建设。学校还以年级为单位举办趣味运动会,组织教工俱乐部,打破班级界限,使全校老师都参与其中。
在全员育人方面,安吉路实验学校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一是评价导向。在考核和奖励班级时,都是考核奖励由各学科老师组成的团队,而不仅仅是班主任。二是时间分割。增加各学科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早自修由各科任老师负责;大课间由体育老师负责;午饭时间,各科老师轮流担任协助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吃饭,引导学生遵守秩序、节约粮食、不大声说话等;中午孩子们有午读时间,各科老师也会轮流引导孩子们自主管理、读书读报。三是弘扬和激励。学校会要求和鼓励其他科任老师负起育人责任。副校长高丽君说,所有事情都找班主任,这是以管理家庭的模式管理班级,班主任的幸福感也会因为过于繁重的班级管理工作而被瓦解,只有破除这种管理模式,全面育人才能落到实处。
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基于走读与寄宿并存的办学模式,建立了“校内家长制”,由教师担任寄宿生的校内家长。由于学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目前有寄宿生200多人,他们离开父母在校学习生活,需要关心。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与学生结对,成为学生的校内家长,关爱学生成长。结对师生每学期都会制定结对计划,每月对计划推进情况进行总结。结对教师通过每周同餐、每季活动、一起过节、兑现微心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多方关爱,也充分体现了全员育人、家校一体的开放思想。姚琴书记说,一所学校,育人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学校要把老师们的力量凝聚起来,负起育人责任。校内家长有了,势必要和学生真正的家长进行沟通,也拉近了家校距离。
(二)引导同伴群体发挥育人功能
青少年学生长时间与同伴群体一起学习、生活,从中获得的生活经验有别于成人,同伴群体的文化导向和认同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也具有重要作用。
同伴群体往往是围绕特定的兴趣、爱好、审美趣味等文化生活建立起来的,学校的社团生活就是同伴群体的重要纽带。下城的学校普遍重视社团课程,活动丰富多彩。安吉路实验学校和景城实验学校发挥九年一贯的优势,调动各方资源,开展多样社团活动,涉及德、智、体、美等各领域,覆盖年级、学校各层面,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广泛参与。景城实验学校的学生社团有50多个,其中越剧社成为浙江省小百花爱越基地和非遗传承教育基地。谈到社团活动,曹纺平校长说,社团活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让学生喜欢校园生活,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德育重要,我们往往把德育单独拿出来讨论,实际上最有效的德育还是在课程当中、在日常的规范当中、在课堂教学当中。社团活动是课程建设的组成部分,社团活动在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喜欢校园生活,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学生们有了喜欢的事情做,就不会热衷于做破坏性的事情,这本身就是育人的过程。
除社团外,下城的仪式成长教育中也充分利用了同伴群体的影响力。近些年,各种成长仪式逐渐在学校中普及开展,但其中一些仪式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较为典型的误区是过于追求场面的隆重和形式的规范,但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缺少交流,不能使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安吉路实验學校把成长仪式教育系列化,仪式活动没有浮光掠影,形成了特色和品牌。在开学典礼上,学校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由高年级的学生拉着一年级新生的手走进校园,既使新生感到亲切和温暖,也使高年级学生感受到责任和担当。
青蓝小学的仪式成长教育则与课程育人紧密结合。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它不仅是学科课程,也包括德育课程、校本课程等。育人目的要求学校具有完备的课程体系,从课堂教学走向课程育人。青蓝小学以“美丽课程”研究为引领,根据“养习、明志、炼能、厚基”的育人目标,分别开设对应课程。通过“养习”课程,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在调查的基础上,学校架构并组织实施了养习课程,促进了学生习惯养成。在新生入学时,高年级同学把新同学带到教室,请新同学观看学校自己制作的儿童学习习惯的短片,给新生唱学习习惯歌,朗诵《青蓝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最后高年级学生请小朋友吃一支棒冰,并赠送《青蓝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和《青蓝小学学习习惯标准》。
(三)创新家长会形式促进家校同心共育
近年来,下城区教育局陆续下发了《关于推进家长会改革与创新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家长会改革与创新的实施意见》,开展了家长会的说课比赛,对区域内学校对家长会的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式调研,还召开了家长会改革与创新的专题研讨会,编印了《家长会创新34例》作为班主任的培训材料,通过各种措施,有效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真正实现家校合力、同心育人。
下城区通过四项转变,丰富家长会的内涵。一是由“终结性”走向“过程性”。家长会的时间选择与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结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分阶段组织,双方寻找问题,共谋良策,及时化解影响孩子成长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到防微杜渐,即时调控。二是由“被动型”走向“主动型”。让家长回归主体地位,在家长会上给家长发表意见的空间,并激发家长主动参与的意愿。三是由“单视角”走向“多维度”。家长会的议题涵盖学校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四是由“单一型”走向“多元化”。打破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的学业发展为主题的单一形式,把家长会打造成集思广益、弘扬集体智慧、实现家庭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平台。
二、向时空开放,整合育人资源
在谈到德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时,下城区教育局局长黄伟提到“温室德育”和德育中的“孤岛”现象,即学校德育与社会脱节、与生活脱节。道德不可能局限在课堂中的某时某刻,而是遍布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灵活调度各类资源,服务育人目标,这是由德育本身的渗透性和全时空特性决定的。
(一)面向社会,共建育人平台
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是要在生活中锻炼提高的,德育工作也要从封闭的学校拓展到社会实践,从抽象的文本延伸到鲜活的社会生活。
长寿桥小学携手“1+6”德育系列活动从2003年开展至今已经14年。“1”代表学生,“6”指父辈、祖辈的6位家长,代表家庭。活动之初,学校希望孩子除了校园生活外,也要关注身边的人、关注社会,通过孩子的力量,小手拉大手,把文明素养和习惯传递到家庭,孩子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教育。现在,“6”的含义已经从家庭扩大到邻里、社区,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教育模式。活动每年一个主题,比如针对杭州的电荒问题,学校组织了“节电进万家”活动。2011年,针对杭州醉酒驾驶问题,当年活动主题是“文明出行进万家”。2014年主题是“垃圾分类进万家”。
以“文明出行进万家”活动为例。长寿桥小学包奕颖老师谈到,德育不能流于表面,只是说应该怎么样,关键是调查研究、身体力行的过程,这对孩子很重要。以前提到这类活动,小朋友就是摇摇旗,做些卡片去宣传一下,但慢慢我们也引导学生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把德育渗透到研究活动中。孩子们前期要做一些数据收集工作,到底文明出行要遵循哪些规范。孩子们还做了关于地铁标识的调查。杭州的地铁是近几年才开通的,我们学校门口就有一个地铁,小朋友也经常乘坐,他们发现有些标志是不太对的,通过网上搜集信息和查阅图书,提出更好的设计。然后动手设计调查表,向行人发放问卷调查。他们还利用假期旅游的机会在各地收集地铁标识照片。调查报告完成后还给市长写了一封信,市长也给了回复。
(二)面向历史,丰富德育资源
与社会接轨是横向开放,与历史和文化接轨可以看作是一种纵向开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持久生命力,活起来、传下去。学校和教师有责任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通过融通历史与现代两种文化,滋养学生德性成长和人格健全。
越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成为在国际交往中交流互鉴、择善而从的基础,这就是长江实验学校提出的“中国风、国际范”。学校倡导让学生与传统文化有灵魂上的沟通,在学生的心底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传统文化育人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学校在三年前将校标改为现在的“长江印”,小篆、留白,长江之水、天圆地方,丰富的中国元素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2016年学校进行了第二轮课改,在课程分支“国际理解课程群”中,将传统文化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石。学校与十竹斋合作,引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木版水印,建立木版水印体验馆。孩子们可以方便地参观体验。对于表现出色的孩子,作为奖励,还可以在体验馆里亲手拓印一幅写著长江校训的水印作品,这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随着杭州开放程度不断增强,特别是G20峰会举办之后,国际开放合作交流日益加强,城市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育人滋养也日显重要。长寿桥小学的少儿京剧社已成立近二十年,孩子们的京剧表演在G20峰会期间赢得了各国元首夫人们的赞许。2016年G20峰会期间,长江实验的孩子们还给亲人、好友、各界人士用寄送手札的形式,诉说成长,也向世界传递友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工作既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也事关社会家庭和谐、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人生幸福。下城区通过开放与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区域德育工作的活力和实效,期待下城区继续不断思考和实践,为道德教育探索出更多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
责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