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吃苦教育”为道德建设奠基

2017-03-11吴维煊

中国德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劳动课劳动精神

“吃苦”,并不仅仅指在物质和精神上极度匮乏时而承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吃苦”更多的是指人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是一种终身受益的精神。

孟子认为,吃苦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因而告诫人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吃苦能折磨人,但也能锻炼人,使人增加了原来不具备的才能。提倡“吃苦”,并不是要求人们过缺衣少食的苦日子,而是更高層面上的精神内涵。在吃苦过程中获得的非凡体验和震撼,即使过了很多年,即使在自己身处低谷时,也会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力量,帮助自己走出低谷。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的侧重点都放在知识传授及智力开发上,而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及意志力的培养却关注不够。吃苦教育缺失,破坏的是教育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终将以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为代价。

我国学生吃苦教育严重缺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而言,市场经济导致的逐利思潮,社会对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热捧,媒体对低俗选秀节目的热衷,让部分人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愿付出,只想获取,总想着走捷径成名、致富,以短平快的心态对待人生。从教育层面而言,教育的功利化,将教育的关注点聚焦在升学和就业上,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以前还有一个劳动课为学生提供吃苦耐劳的教育,而现在,随着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学生在校期间除了班级值日,几乎没有劳动机会。劳动缺失,吃苦教育也就缺少了载体。从家庭层面而言,再苦不能苦孩子,让孩子舒舒服服长大,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愿。孩子的一切事情都是家长代劳,有些孩子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有。生活的磨练、吃苦的体验更是离他们极其遥远。很多少年儿童惧怕艰苦,贪图舒适,追求享受。从个人层面而言,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衣食无忧的他们,没有经历过任何生活磨难,很少思考吃好、穿好、用好背后的艰难困苦。

与我国情况相反,欧美发达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学生的“吃苦教育”。越是教育发达的国家,越是顶尖的世界名校,越重视对学生精神的塑造和吃苦精神的培养。

木板上垫着一床薄薄的被子,冬日的寒气从老旧的窗户里不断渗透进来,早餐未必能比公立养老院提供的膳食好多少。这段描写出自英国媒体对眼下英国顶尖私立女校的描述。

坐落在美国加州的深泉学院地处与世隔绝的沙漠深处,几根木棒搭起的简陋校门,字迹早已模糊不清,看起来与周围环境非常协调。深泉学院的学生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学生在拂晓前起床,捆甘草或挤牛奶,然后直接穿着带有牛粪的靴子去教室讨论。学生一边从事农场劳动,一边进行超强度学术训练,常年紧张的课程学习,配合每星期20小时的苦力劳动,换来的是学费与食宿全免,还有在沙漠中磨练出的自律与自我管理能力、坚韧性格与合作精神。

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就建在一座古堡里,学生生活条件相当差,宿舍里既无空调也无电话,甚至没有自来水,用水还要自己到井里去打,一切生活设施都尽量因陋就简。诸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收拾桌椅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

发达国家对吃苦教育如此重视,而我们却将吃苦教育边缘化。吃苦教育缺失如不及时弥补,对孩子的成长、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伤害都是很大的。如何让吃苦教育回应时代关切,培养出积极、乐观、有社会责任感的国家建设者,需要社会、家庭及学校的多方努力。

一是加强劳动教育。要能吃得了苦,其前提是要会劳动。学校后勤服务不能完全社会化,应将后勤服务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劳动能力。例如,教学区、宿舍、食堂的公共卫生应包干到具体班级,由学生打扫;在实验室的使用与管理上,哪个班级使用,就要哪个班级负责清洗、摆放好实验器材;图书馆书籍的整理也应交给学生。根据学生年龄,每周要有不低于两课时的劳动课,学校要配有专门的劳动课教师,制定劳动课教学计划,组织学生从事合适的劳动作业。

二是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吃苦经历,不应游离于学生身份之外,应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要让学生吃得了学习中的苦,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压力。必要的学习压力是指培养学生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敢于质疑权威、关心社会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学生减负与增加必要的学习压力并不矛盾。

三是设置必要的吃苦环境。学校在城市扎堆,教学条件越来越好,学生都在优越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吃苦教育的实施。均衡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将部分学校向农村及经济落后地区迁移,既可带动农村及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又可提升农村及落后地区的文明程度,也可让学生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培养生活能力。

四是优化吃苦教育的形式。目前,吃苦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体验农村生活、野外拓展训练、吃苦夏令营等。不过,类似这些刻意的吃苦教育应适时适度,勿将其变成“作秀式”的教育。吃苦教育应融入学校课程体系,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的配合。在家庭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孩子的生活标准不要定的太高,不要给孩子使用奢侈品,让孩子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在社会方面,媒体要注意对国人价值观的引领,营造劳动光荣、吃苦崇高的价值观。

吃苦能磨练人的意志,促进人的成熟,升华人的精神。加强吃苦教育,将吃苦教育融入到生活与学习当中,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道德建设的需要。将吃苦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有理想、能劳动、会生活、能吃苦、有毅力、品格健全的年青一代。

【吴维煊,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

责任编辑︱赵 庭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

猜你喜欢

劳动课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们期待孩子做出怎样的饭
小学生农场摘菜捡鸡蛋上劳动课
重庆小学生劳动课上捉泥鳅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