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民族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
2017-03-11李俏张大为
李俏 张大为
[提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在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后发民族地区面临着特殊的背景和全新的挑战。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认识和实际问题,從“供给侧”出发寻找和稳定经济增长点是后发民族地区推进这项改革的主要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后发民族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路径
本文为内蒙古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推进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NJZC16288);呼伦贝尔“十三五”规划重大补充课题:“呼伦贝尔十三五重点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项目编号:KT201500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后发民族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与路径思考——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国内经济发展陆续提出了新判断,实施了新举措,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后发民族地区,内蒙古也相继出台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做好降成本工作实施方案》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做好去杠杆工作的实施方案》,在这些方案的指导下,在对国内经济形势、外部环境和市情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呼伦贝尔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逐渐清晰,路径逐渐明确,这将有助于探索打造内蒙古东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进一步推进这项改革。
一、影响呼伦贝尔市现有供给能力发挥的主要瓶颈
作为后发民族地区,呼伦贝尔市发展的优势来源于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以及毗邻俄蒙的独特区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它形成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煤炭、电力、有色金属、绿色农畜产品、旅游产品等供给,建成了相应的产业体系。但目前看,呼伦贝尔市现有产业供给的瓶颈仍然存在,这一方面是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内在条件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涡电、缺电网。截至2015年底,全市在网电力总装机容量812.34万千瓦,全年累计发电量323.67亿千瓦时,全年电网送售电量完成288.7亿千瓦时,存在34.97亿千瓦时的富余电量。同时,呼伦贝尔市电网整体依然薄弱,220千伏线路还没有覆盖全部14个旗市区,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二)多水源、缺水利。这里拥有河流3,000多条,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2亿立方米,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目前,仅有尼尔基水利枢纽和红花尔基水利枢纽2个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对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能力建设以及应对极端气象灾害极为不利,严重制约呼伦贝尔市水利行业的活力。
(三)多美景、缺设施。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呼伦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聚集于此,但因地处欠发达地区,投资能力有限,经济增长与旅游发展的内生驱动力不够,对外依存度高,这是造成呼伦贝尔市旺季、淡季巨大反差的主要因素。有限的公共财力投入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导致目前呼伦贝尔市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旅游交通、住宿、驿站等服务设施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大面积、缺路网。呼伦贝尔市地域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市域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高等级公路、建制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任务艰巨。目前,呼伦贝尔市公路网密度仅为8.6公里/百平方公里,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1/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在公路建设上还存在着项目资金筹措困难、建设成本高、县乡路网结构弱、农村公路等级低等瓶颈,与国内乃至自治区部分地区差距较大。
(五)多通道、缺通畅。国家赋予呼伦贝尔市“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沿边开放合作发展的重点区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先行区、睦邻友好和边疆稳定的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将其作为全国向北开放的主要枢纽,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严重滞后,投入不足,口岸现代化、信息化程度较低,配套性较差,口岸互联互通通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六)多体制、缺协同。呼伦贝尔市农垦和森工集团多体制长期并存,随着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推进,企业的一些社会职能剥离到地方政府,旨在推进政企、事企分开,但彻底理顺体制机制和包袱问题的任务依然繁重。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仍不顺畅,接收过程中市本级和旗县财政负担不断加重,上级补助基数与企业剥离人员实际经费缺口较大,导致呼伦贝尔市部分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明确的一些问题
(一)推进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从供给侧入手,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按照中央的要求,从全国的范围来看,目前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重点在“三去一降一补”。就呼伦贝尔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去产能、去库存的压力不大,企业杠杆率基本处在较合理水平,当前工作的重点在降成本与补短板,最终的目的是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这将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求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精神贯穿在今后的全部经济工作中,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做好计划和统筹工作。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将抓供给与抓需求相结合。供给和需求是对立统一的,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针对后发民族地区的实际,在按照国家、自治区部署,抓好供给能力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需求侧,特别是投资的关键作用,需要将投资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认真研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找准参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切入点,利用好呼伦贝尔市的区位和口岸优势,更好地发挥外贸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低成本的供给也是有效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要求提供有效供给,有效供给一方面来源于基于创新的新产品、新服务;另一方面来源于成本优势,也即可持续的低成本基础之上的低价格。从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各产业向产业链上游攀升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大量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的积累,呼伦贝尔市作为后发民族地区、环境敏感地区,快速攀升的难度较大。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玉米加工在内的部分深加工产业,但整体上煤炭、电力、木材加工等原字号产业占比仍较大。但实际上,立足于资源禀赋,呼伦贝尔市“原字号”产业在当前市场条件下仍具有竞争优势,并具备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以降低成本为重点提升工业产品作为原材料的竞争力,仍是推动当前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路径。
(四)运用好金融手段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呼伦贝尔市企业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小额担保贷款辅以部分民间借贷为主,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多,有部分企業在新三板挂牌,但融资占比不到2%。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新增长点没有明确、金融机构惜贷,企业面临融资成本升高、企业资产结构恶化的实际问题。因此,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积极关注自治区股权市场与“新三板”的合作对接动向,用好用足国家政策性贷款政策,将为企业度过当前难关并在未来稳定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五)适度收缩战线有利于尽快弥补基础设施短板。呼伦贝尔市拥有2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254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0人,管辖14个旗市区,120多个乡镇苏木,1,207个行政村,2,228个自然村屯。广大的地域面积和分散的人口分布极大地增加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压力,也极大地增加了物流成本、生活成本,这是导致经济系统运行效率偏低的一个原因。2013年以来,呼伦贝尔市确定对154个自然村屯进行搬迁,节省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同时切实改善了分散居住的不利生活条件。考虑市情,在维护边疆稳定的前提下,继续通过推进生态移民提高人口集中度,降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压力,增加中心城区(城镇)的劳动力供给水平对整体经济成长大有益处,是未来呼伦贝尔市提高城市供给和承载能力建设过程中需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从“供给侧”出发稳定当前经济增长发力点
经济下行压力在持续加大、整体经济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除发挥好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外,不断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
(一)利用好资源禀赋,打通价值传导链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企业对外竞争优势。一是加快完善煤-电-用产业链的配套条件,抓住国家、自治区电力体制改革的契机,继续推进大用户直供,积极争取电改试点机会,让呼伦贝尔市低成本的煤炭、电力资源真正成为支撑下游化工、有色工业产品低成本的基础;二是推进农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向重要目标市场集中推介本区域优质的农畜加工产品,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将“绿色”、“有机”产品的价值真正在产品价格上显现出来;三是用足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和满洲里综合保税区各项政策,打通通关瓶颈,利用卢布贬值的机会增加对俄罗斯木材、农产品的进口,支撑口岸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挥本地气候寒冷、电价低廉、地质稳定的优势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建设服务全国的容灾备份基地;发挥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优势,发展集康复、养老、度假等服务于一体的养老产业。二是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支持在产业链延伸项目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以高质量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三是推进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政府上网,及时向社会公布各类信息;支持服务业企业及工业企业开展“互联网+”营销。
(三)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内部资源,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一是推进市域内跨旗市区的兼并重组,建立被兼并企业所在地区的利益分享机制,让被兼并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府、下游供应商也能够享受到新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二是加大对企业兼并重组的金融支持,探索通过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以政府信用放大社会信用等方式满足企业兼并重组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三是引导企业业务结构重组,鼓励企业突出主业,优化产业链布局,通过出售转让非主业或低收益业务回收资金、减少债务和支出。
(四)完善支撑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提升服务业供给能力,满足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一是加快提升中心城区和城关镇的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鼓励人口向中心城区和城关镇集聚,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支撑条件。二是运用各种手段加快金融业的发展,支持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继续扩大业务范围,并不断向农村牧区延伸金融服务;发展信息咨询业,支持有条件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机构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物流配送、家政服务等产业。三是继续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依托各类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器,鼓励创业者寻找创业机会,投身城市服务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敬琏,厉以宁.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M].中信出版社,2016.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3]吕风勇.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路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周振华,肖林,权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创新:中国经济分析(2015-2016)[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5]郭杰,于泽,张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实施路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