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2017-03-11王兴胡苏杭
王兴 胡苏杭
[提要] 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伴而生、难以分离。本文通过梳理对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之间增长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进行评价,浅析地理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说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至关重要。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增长;我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2日
一、引言
经济活动的聚集被经济学家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事实,而且经济活动的聚集和经济增长又是互相影响的。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空间因素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空间聚集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来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规律与途径。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差异决定不同国家或地區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差异,而经济增长的差异也是影响产业空间聚集的一个重要因素,空间聚集和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一个互相影响的内生化过程。
经济学家们围绕着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展开了相关的经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本文针对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我国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经验,讨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早期相关的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和产业对于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技术外溢对于聚集经济的影响,它们主要考察用人口(或劳动力)数量来衡量的市场、城市或产业规模对于生产率的影响,考察是否存在地方化的技术外溢效应。比如,Sveikauskas(1975)、Segal(1976)、Moomaw(1985)等估计了城市人口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在较大城市的生产率一般较高。也有文献通过考察是否存在技术的本地化外溢效应来间接检验聚集经济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知识扩散和技术外溢具有典型的地方化特征。Ciccone(2002)运用欧洲5个国家的数据检验了用就业密度度量的聚集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Cingano和Schivardi(2004)基于意大利各城市企业水平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城市就业量对于生产率的弹性为6.7%。Dekle和Eaton(1999)基于日本地区数据的研究,发现产业部门的就业密度能显著地提高生产率。Brulhart和Mathys(2006)基于欧洲各个地区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聚集经济显著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并且这种聚集效应随时间而逐渐增强。Ottaviano和Pinelli(2006)运用芬兰各地区的面板数据的研究也发现,人口密度对于地区的收入增长具有正效应。此外,一些采用其他方法度量聚集经济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Braunerhjeim和Borgman(2006)运用瑞典1975~1999年的数据,经验检验了聚集经济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以Ellison-Glaeser指数度量的聚集经济与劳动生产率显著正相关。
现有关于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虽然普遍发现前者对于后者有促进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发现“用市场或城市规模衡量的聚集经济”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Carlino(1979)的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对于生产率具有负的影响,意味存在“聚集的不经济”。Jons(1995)发现,经合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其劳动力数量不成正比,反而存在不变或递减的关系。Futagami和Ohkusa(2003)的研究发现用人口数量衡量的市场规模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Henderson(2003)则发现,城市化对于高收入水平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不利的。
用市场或城市规模度量聚集经济可能并非最佳,Ciccone和Hall(1996)则认为:密度是度量聚集经济的合适指标。但是,即便使用密度作为聚集经济的度量指标,依然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Bautista(2006)基于墨西哥32个州1994~2000年的数据,用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衡量聚集经济水平,使用工具变量来解决聚集经济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聚集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Bode(2004)对Ciccone和Hall(1996)的理论模型扩展后,基于德国数据的研究发现:在控制住私人收益以后,经济密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应消失了。由于上述研究得出的结论各有不同,对于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仍然有继续研究讨论的价值。
(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运用中国的数据对于产业聚集的水平、原因和趋势展开了理论和经验分析;有学者针对聚集经济与地区间增长的差距进行研究:梁琦(2004)从产业地方化和专业化的角度对产业聚集展开深入分析,针对中国制造业的聚集与分散进行研究;吉昱华等(2004)修正了美国经济学家测量聚集效益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城市数据,发现工业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并不存在明显的聚集效应,但二三产业加总则存在显著的聚集效应;文玫(2004)使用中国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考察了中国工业的区域集中程度,发现许多制造业到1995年都高度集中在广东、江苏和山东等几个沿海省份;王业强和魏后凯(2006)运用了中国28个两位数制造业的数据对中国产业地理集中的时间趋势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利用EG指数衡量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的发展趋势。
还有研究考察聚集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问题:范剑勇和朱国林(2002)的研究发现,改革以来中国整体上发生了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和聚集,地区差距的扩大与产业聚集有密切关系。范剑勇(2004)认为中国地区间差距的持续扩大突出表现在产业聚集的整体性积累,认为中国现阶段处于“产业高聚集、地区低专业化”的状况;金煜等(2006)利用1987~200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工业聚集的影响因素,发现除经济地理的作用以外,经济政策也是导致工业聚集的重要原因;史晋川和战明华(2006)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有研究基于中国的数据经验,分析聚集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或经济增长的影响:罗勇和曹丽莉(2005)基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数据的研究发现,Ellison-Glaeser指数和工业总产值之间高度正相关;张妍云(2005)用就业密度作为聚集经济的指标,发现工业聚集能够带动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陈刚等(2006)对中国各地区信任指数对地区工业聚集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信任指数对于工业聚集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等。
三、研究内容
(一)我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不足的地方。首先,中国数据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聚集经济的决定因素和发展趋势、聚集经济对地区间增长差異的影响等内容,对于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速度的经验研究不多;其次,现有的理论已经表明聚集经济是内生于经济增长过程,而对于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必须解决其内生性问题很少探讨。本文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经验检验聚集经济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研究我国集聚经济的经验上的分析。
(二)我国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的机制,它们是一对内生的过程。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完全竞争的假设出发,区域经济增长源于区域的资本、劳动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禀赋,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会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发生了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东部沿海省份成为制造业聚集地;另一方面中国各省、尤其是三大经济地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增长差异,制造业集中分布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东部地区的增长优势不断被强化,处于正反馈的累积循环之中。
(三)集聚经济对各要素的影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集聚能够促进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集聚促进创新的机制分为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企业在集聚的环境下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需求;供给方面,集聚推动供给方的知识和技术溢出。在集聚情况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共存的,促进知识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传播交流,在产业集聚区内,众多企业经过长期共同发展而积累起大量的知识和技术资本,从而其技术创新活动能够获得显著的外部性溢出,大大提高了创新的速率。
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通过就业密度、城市相对多样化水平和相对专业化水平等集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在控制城市的劳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后,一个地区的就业密度和城市相对专业化对其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应采取措施鼓励经济活动和劳动力的空间集聚,发挥本地区的传统特色,促进地区特色专业化产业区形成。
对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地区产业专业化水平和市场潜能等集聚对产业的动态集聚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而地区行业多样化水平和地区制造业相对工资增长率的系数则为负的不显著影响。同时,地区的要素禀赋对产业的动态集聚也有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的程度逐渐加深,产业的空间配置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较为分散的产业配置模式变得更加集中,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为中心,其他地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格局。各区域应该充分发挥集聚经济生产率效应,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
四、结语
针对集聚对经济的显著影响,我国应当改革当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鼓励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城市的经济活动集聚水平,加强城市化建设,发挥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
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能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专业化集聚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决策,而多样化集聚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决策、提高企业创新强度,提升多样化集聚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积极作用。
一个地区的就业密度和城市相对专业化对其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顺应产业跨区域集聚的趋势,积极将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世界罕见的特大型都市圈。促进中西部地区内部本身的资本、技术和人口集聚水平的提高,缩小地区差距。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修岩.集聚经济与企业创新——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3.9.
[2]刘修岩.集聚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7.
[3]刘修岩.集聚经济—要素禀赋与产业的空间分布——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
[4]章元.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地理,2007.
[5]冯薇.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J].中大管理研究,2007.
[6]李勇刚.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J].百科论坛,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