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存档案看清朝科举考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作用

2017-03-11李新宇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450044

名作欣赏 2017年9期
关键词:科举制科举制度科举考试

⊙李新宇[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郑州 450044]

从现存档案看清朝科举考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作用

⊙李新宇[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郑州 450044]

社会在前进和发展的历程中,如何用人和选人始终是当权者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相比较之下,清代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朝廷选拔人才做出了非常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发展到最后,由于八股取士,科举制本身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最终科举制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消亡。通过对现存档案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各种选拔人才制度都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和漏洞,研读现存档案各个朝代人才选拔制度,也给我们现今社会在选拔人才方面给予一定的参考。

档案 清朝 科举制 人才选拔

社会在前进和发展的历程中,如何用人和选人始终是当权者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对于人才的选拔,每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选拔制度,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鉴得失。通过对现存档案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各种选拔人才制度都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和漏洞,研读现存档案各个朝代人才选拔制度,也给我们现今社会在选拔人才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参考。

一、清代推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但到清末科举制逐渐消亡

从历史档案里研读分析可以看出,汉朝以前没有形成完整的人才选拔制度。两汉在这一时期的人才选举制度是察举制度。这是一种定期由“乡举里选”产生人才,再经地方长官确认之后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所荐举的人才可以按照类别分为三科(三类):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博士弟子。在三国前期,曹操用“以德用人”和“唯才是举”开创了人才选拔标准的历史先河。在三国后期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所选拔的人才基本出自士族阶层。在两晋时期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所选拔的人才基本出自士族阶层。在南北朝时期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所选拔的人才也基本出自士族阶层。隋朝统一全国后,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了中央,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逐渐代替了九品中正制,这也是科举制度在我国的最早起源时代。科举制自此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为止,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简称史馆)现存大量清代中央机关和少数地方机关的档案,这些档案当然并不是清代档案的全部,经过清朝本朝、北洋军阀混战和国民党政权更迭时期的战乱,这些留存的档案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损失相当严重。即便如此,从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中进行考证,我们依然可以得出相关结论:清朝与明代基本相同,继续推行科举制度,但清朝满族和汉族的读书人待遇不同,清朝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清代的满人做官与汉人不同,他们不必经过科举途径,在雍正前清代科举考试分为满、汉两榜取士,在乡试、会试中旗人都享有特殊的优待,考试时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旗人除科举考试之外还享有种种特权。

众所周知,人才选拔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发挥作用的。清代的科举制也是随着前朝的各种人才选拔制度发展到这一时期,对于统治者而言,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为了稳固政权而服务的。然而,到了清代,随着科举制中的八股取士越来越不合时宜,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在选人用人上走入了一条歧路,应该说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舞弊越演越烈、弊端也越来越多,当然这种弊端的出现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并不是考试制度本身,虽然清代统治者也极力对科举制度做出一定的整改,同时对科场舞弊的处分特别严厉,但是发展到最后,由于科举制本身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最终科举制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消亡。

二、清代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为朝廷选拔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各个朝代历史上,如何任人选能,选拔人才担任朝廷官员,都是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的稳固政权的手段,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十分重视选拔人才和监察官吏,并逐步建立了一套选官和监察制度。从秦朝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对官吏的监察。主要的官职和制度有:御史大夫、刺史制度、通判、御史台、提刑按察使司等。在秦、汉、宋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监察制度发挥了应有的功能,主要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在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明朝,监察制度发展到特务统治的地步,已丧失其正当的监察功能,因此清代人才选拔制度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也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通过查阅档案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古代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制度有察举制、世袭制、皇帝征召、九品中正制、按功授爵、科举制,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就是科举制。也因此,古代才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流传下来。

科举制度的开创,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从出发点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一种产物,这种选官制度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和察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明显进步。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晋代的郭巨因孝而被推举为孝廉,“埋儿奉母”这个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郭巨,晋代人,特别孝顺,父亲在世时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郭巨把家产分别给了自己的两个弟弟,自己没有拿财产,却单单把母亲留给自己供养,对母亲非常孝顺。后来郭巨家家境日渐贫困,郭巨的妻子生了个男孩,郭巨的母亲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看到母亲这么疼爱孙子,心里深感不安,担心养自己的儿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于是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准备把儿子埋掉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荐举所谓的孝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所以在荐举过程中如何进行量化依然是令统治者非常烦恼的环节。郭巨因“埋儿奉母”而被荐举为孝廉。这种被举荐,且不说要埋掉自己的亲生儿子的举动是否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所应做的事情,即便退一万步说郭巨埋儿是令人仰慕的、超出常人的英雄所为,那通过此事如何判断郭巨本人是否具有管理才能,是否真的能够胜任官吏之位呢?假使举荐人藏有私心,串通被举荐人表演一出双簧给世人观看,那这又将如何选择?所以墨子主张“尚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商鞅主张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如何保证这样的举荐贤能、孝廉不被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这是察举制度在社会上渐渐被人诟病的原因,也因此渐渐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

因此,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孙中山先生曾经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其实这句话,我们可以客观地进行分析,孙中山在某种程度上过分夸大了清朝的科举制作用。毋庸讳言,一方面,科举制既然是历史的再选择自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但另一方面,明朝以后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历史前进。相比较之下,清代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朝廷选拔人才做出了非常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清时科举制中的八股文,在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上打压了积极性和创造性,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相匹配,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八股取士“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致使“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八股之害,甚于焚书,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应该说八股取士造成了科举考试的弊端,而这个弊端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所造成的,并不是科举考试制度本身。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所体现的公正、公平、公开和选拔性的原则仍然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历朝历代各种选拔人才制度都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和漏洞

通过对现存古代档案,尤其是清代档案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各种选拔人才制度都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和漏洞。

汉代的察举制度注重的是被荐举者在当地公众中的形象和口碑,在开始时还比较合理和公正,这些被举荐的人被荐举到朝廷后,前两科或经皇帝策问后择优录用、或竟不问而即任用;后一科则要进入太学继续深造。但到东汉以后,由于地方上豪强势力的发展,各地人物的品评臧否渐由这些豪强垄断,许多别有用心的人用所谓的“举贤不避亲”来掩盖自己的私心,乡举里选也被他们所把持,徒具了形式。

唐代时部分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流传下来的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后来随着选拔人才制度的广为流传,武官也开始进行选拔。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就产生了各种规章规则的武举制度,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考试科目有平射、步射、马射、负重、马枪等。

宋朝基本沿袭了唐代的科举制度,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大为减少,相比于唐代,常科中的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显而易见,宋代科举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相较前代更为重大的改革。

元朝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其原因在于蒙古人统治中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明朝进学校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的身份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开始逐渐减少,但是相比较其他普通的读书人,监生参加科举考试还是拥有一定的优厚待遇,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综上所述进行比较和分析,历朝历代各种选拔人才制度都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和漏洞,比如古今官场的人才选拔机制还掺杂着许多潜规则,比如古今官场盛行不衰的任人唯亲、卖官鬻爵现象;虽然“唯才是举”“以德用人”的人才选拔理念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但如何考量德行品行和才能高低要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具有公正性和公平性,但是考试内容如何设定更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统治者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真正完善了考试制度,从而规避潜规则、提高当权者的执政能力。总而言之,我们党的人才选拔制度应该在历史档案中得到参考,真正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地任能纳贤,反腐倡廉,为国家选拔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真正为人民服好务、为国家执好政。

[1]徐彩霞.清代科举制度对士子学风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 王海雷.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现代影响[J].西安社会科学,2010(1).

[3] 冯荣.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末民初社会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1).

作 者:李新宇,文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科举制科举制度科举考试
古代的考试
“科举考试”
“科举”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