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小说评论》管窥《平凡的世界》的批评史变迁

2017-03-11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名作欣赏 2017年9期
关键词:批评家文学批评路遥

⊙王 娟[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

以《小说评论》管窥《平凡的世界》的批评史变迁

⊙王 娟[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

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自问世以来,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回响。以《小说评论》为例,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界重在对该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典型人物形象进行了探讨,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界则对作品中的苦难意识、现代意识、悲剧意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21世纪以后,批评界则又侧重于研究该作品在文学史界与普通读者群的冰火两重天的接受情况。这一批评史体现出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文学批评模式与文学理念的转变。

平凡的世界 小说评论 批评史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思想开始盛行以来,我们对文学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即文学作品一旦完成以后,文本的意义就具有了独立性,不同时期的读者会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观念的影响而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正如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所指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小说评论》作为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小说研究、评论的刊物,一方面因地缘上的关系使得路遥及其小说《平凡的世界》与《小说评论》之间具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另一方面对《平凡的世界》的批评、研究也符合《小说评论》的期刊定位与特色,故而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小说评论》中汇聚了大量的关于路遥及其《平凡的世界》的评论性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整理与比较,我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21世纪初这三个阶段的文学批评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而这一差异背后反映出的是文学理念的变迁与文学批评模式的转变。

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批评

在80年代中后期,文学批评由政治社会批评逐渐转向了审美批评。这一时期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共识破裂了,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和批评家的个体意识有了大幅度的增强和提高。另外这一时期对现实主义与典型问题的批评展开了多角度的探讨,现实主义面对着来自现代主义的新挑战。此时期《小说评论》中对《平凡的世界》的分析也体现了相应的特征:对路遥现实创作手法和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批评,对作品的态度并不是一味地赞扬,更多地指出了作品的诸多不足。

例如,在曾镇南的《现实主义的新创获》和一评的《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中,主要侧重于分析《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们认为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既师承柳青又有自己的发展,追求一种彻底的朴素性,这种小说技巧虽有一点过时守旧但却是现实主义的新收获。他们在肯定现实主义的同时也适当地指出了作品的缺陷。比如,曾镇南指出在描写县社干部群像的部分,写得相对枯燥沉闷,田福军这条副线与主线呼应较少,整体结构不够严密。一评认为作品开头和某些章节读起来徐缓、沉闷、板滞,对作品提出了进一步的希望。

在丹晨撰写的《孙少安和孙少平》和李健民撰写的《从现实和历史的交融中展现人物的心态和命运》中,主要侧重于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具体分析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两个典型人物形象,并将孙氏两兄弟与高加林作比较,认为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另外,他们认为路遥的现实主义手法缺乏现代意识,应该再吸收一些别的艺术方法,结构上还欠严谨,作者的思考还可以更深更开阔些。

总体上看,这四篇评论都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力作,同时也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基本上都把目光聚焦在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形象分析上;最重要的一个共同之处是这四篇评论都提到了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且大部分认为这种创作方法有一点守旧,缺乏现代意识。为什么这一时期的评论家会有这样的观点呢?显然与此时的文学潮流、文学批评观有关。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大规模西方文化的引入,此时的文学潮流更多地转向探索文学本身,寻求创作题材和艺术方法上的各种可能性,艺术上摆脱写实方法的拘泥,以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意味”的生存命题,那么路遥在这一时期仍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创作,显然是与时代潮流相违背的。另外,在文学批评方面,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改变了自身对文学作品被动释读的尴尬地位,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和批评家的个体意识大幅度提高,而《平凡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仍倾向于国家政治意识形态,难免会招致批评家的反感。另外,当时呈现的只是全书的第一部内容,还不能完全展示出整体结构,所以评论家质疑这部作品的价值也是合乎情理的。

二、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倾向,批评家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艺术性关注度降低,对文学的各种文化内涵的阐释则成为了焦点。在此时期的《小说评论》中,评论者对路遥作品的解读,不再拘泥于文本的结构、语言、人物形象的描写,而是转向了小说中所蕴含的各种意识形态,如苦难意识、地域意识、时代意识、政治意识、人格悲剧意识等。其中对《平凡的世界》的剖析则体现在苦难意识、现代意识和悲剧意识上。

例如,仵埂的《追寻与受难》,全文围绕“追寻”和“苦难”四个字展开论述;首先是对作品中的苦难意识进行了深层次分析,认为路遥使苦难成为一种生存需要,如孙少平在苦难中追寻自我价值、寻求精神超越、视苦难为崇高,孙少安与田润叶的苦难爱情以及郝红梅在客观生存环境中的苦难。其次是人物的精神追求,比如田晓霞谋求超越现有的一切,追寻令她激动的、新奇的别样世界。最后分析在苦难中依旧执着的小人物,如田福堂、兰花、王满银。文章充分体现出笔者对《平凡世界》中苦难意识的深刻理解和挖掘。

再如陶承华的《在现代理性和传统情感之间》,文章以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等人为例,通过对这几个人物的具体分析,表现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力图有现代意义的追求和表现。另外,通过孙少安办砖厂、田润叶和李向前的爱恨纠葛等事件传递出的传统美德也是对社会进步的现代意识的首肯。

最后在吴三冬的《孙少平的人格悲剧》中,作者通过客观地分析得出高加林的悲剧是因为现实体制的阻碍,而孙少平的悲剧则是由于人物自身内在的自我束缚,是精神的悲剧、人格的悲剧。由于孙少平追求精神的超越,并视苦难为崇高,所以这一人物形象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路遥逝世。出于对逝者的敬仰,对作品的赞赏,加上20世纪90年代文学潮流的淡化和文学批评的多元化,这一时期的评论界再也没有人质疑这部作品的价值了,并从研究文本结构转向了研究文本的内涵,从研究文本的艺术性上升到文本的精神价值,这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肯定,更是对路遥本人的认可。

三、21世纪初的文学批评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加快,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密切,使国人开始注重弘扬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具有本土意识的优秀作家。另外,此时的中国文坛呈现出商业性、媚俗性、文化底蕴缺失导致缺少大师级文学巨匠等特点,正是由于这样的文坛现象,使得很多人再次重温经典,体验经典带给人内心深处的感动。于是具有传统意味的作家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路遥就是其中的一位。此时的《小说评论》对路遥的关注显得比以往更热烈。这个时期的评论家着力从全方面、更深层次地分析路遥及其作品,更多侧重的是对路遥本人的解读。有人挖掘路遥的诗意、美学风格、宗教情结、个性心理。还有人阐释路遥的当代意义、路遥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坛的关系。甚至还有人为路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鸣不平。其中对《平凡的世界》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路遥现象”的评论上。

例如,邵燕君的《〈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畅销书”生产模式分析》,文章通过三份读者调查报告,用数据力证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热读,同时也对路遥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缺失进行了描述,从而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再如,候业智、惠雁冰的《“〈平凡的世界〉现象”的传播学解读》,文章从传播学的视角,通过对“路遥现象”产生的根源、演变历程、矛盾内核这三方面的分析,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更为明了和透彻的解释。

小结

纵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及21世纪三个不同的时期,从《小说评论》中可以看出批评家们先是对《平凡的世界》中人物形象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了细致解读,进而开始关注并研究作品中的各个意识形态,最后上升到解读路遥本人,并探讨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从作品到作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批评家们从80年代对《平凡的世界》的态度由些许质疑到90年代的接受认可再到21世纪的高度赞扬,这三十年的接受情况表明文学的接受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批评家们所表现出的接受变化,除了受到当时的文学思潮、文艺批评的影响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影响。在文学史界、批评界、大众读者群这三个区域,虽然表面界限分明,各执己见,但三者之间于无声中相互联系、影响。普通读者群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对《平凡的世界》的喜爱,这引起了批评家对《平凡的世界》的关注,而批评家们对路遥及其作品的不断研究、分析的深入,发现了中国文学史对路遥的不够重视,所以提议路遥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重新定位。这一接受史的研究表明,路遥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生体认,对人性的深沉思考必将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激发出无限的意义可能。

① [德]姚斯:《走向接受美学》,见《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 .当前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不良倾向——21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现状[J].时代文学,2008(4).

[4]一评.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讨论会纪要[J].小说评论,1987(2).

[5]曾镇南.现实主义的新创获——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J].小说评论,1987(3).

[6] 丹晨.孙少安和孙少平[J].小说评论,1987(3).

[7]李健民.从现实和历史的交融中展现人物的心态和命运[J].小说评论,1987(3).

[8]仵埂.追寻与受难——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J].小说评论,1990(3).

[9]周承华.在现代理性和传统情感之间——论《平凡的世界》的审美特征[J].小说评论,1994(1).

[10] 吴三冬.孙少平的人格悲剧[J].小说评论,1999(4).

[11]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畅销书”的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评论,2003(1).

[12] 候业智.“《平凡的世界》现象”的传播学解读[J].小说评论,2016(4).

[13]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J].当代文坛,1999(2).

[14] 李亮.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与意识形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作 者:王 娟,山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评论。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批评家文学批评路遥
第七代批评家
言论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新锐批评家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路遥的激动与平静
贾平凹义助路遥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