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丈夫》: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王尔德的消失与重现

2017-03-11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南京210097

名作欣赏 2017年9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王尔德理想

⊙张 敏[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南京 210097]

《理想丈夫》: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王尔德的消失与重现

⊙张 敏[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南京 210097]

在后结构主义视角下,本文通过解析《理想丈夫》,探讨了作者与读者、文本的关系,进而洞悉王尔德在作品中的消失与重现。一方面,得益于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性人物罗兰·巴特所提出的“作者之死”,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分离,产生出陌生化效果;而另一方面,构成文本的固有要素,如语言、情节等,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这也是促使作者在多元化理解下重新回到文本舞台的关键。因此,对文本的解读应当“去中心化”,努力促使多元化,避免禁锢读者的思维,尽可能地让读者从文本中探索更多秘密。

狼人 成长 母爱 家庭教育

1895年,《理想丈夫》在伦敦首次上演,好评如潮。而王尔德也自认为这部作品是其最好的剧本。众所周知,王尔德是英国唯美主义的倡导者。这场运动是反维多利亚风潮的一部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这群唯美主义者如痴如醉地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当模仿艺术。《理想丈夫》不仅获得同时代人的追捧,也是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一部戏剧。那么值得探究的是,时至今日,这部令王尔德自己引以为傲的作品还在多大程度上流动着他的思想?而在历代的作品研究中,王尔德作为剧作家的地位,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后结构主义

在分析《理想丈夫》的过程中,王尔德的消失与重现交迭发生。而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正是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后结构主义主要批判了结构主义形而上学传统的依附,反对传统结构主义要把研究重点放在对客观性和理性上的倾向,追求从逻辑出发而得出非逻辑的结果,揭示语言的规律。

无论是福柯提出的“人之死”,还是巴特所推出的“作者之死”,这都应归根结底地追溯到尼采的“上帝之死”。上帝、人、作者都各据研究领域的一隅。他们的死亡必定蕴含着某种意义上的理念、绝对物、先天派生物的消亡。巴特总是试图将尼采和福柯的哲学引入到文学的范畴中。而受此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的是作者的主体地位。“在文学史教材中,在作家的传记中,在各种文学杂志的采访录中,以及在有意以写私人日记而把个人与其作品连在一起的文学家们的意识本身之中,作者仍旧处处可见。”可知,作者的主体性地位由来已久,一直占据文学研究的中心位置。然而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的兴起开始将这种局面打破。索绪尔将能指和所指分离,认为意义来自符号的差异关系。至此,作者的中心地位开始逐步衰退。

二、王尔德的消失与重现

1.“作者之死” 读者是“作者之死”的催化剂。从交流理论的视角来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紧密相连,恰似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的关系。然而在当今以批判主义文学为主流的时代,读者并不甘于沦落为信息的接收者,而是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阅读文本。读者的出现被认为是以作者的死为代价,从而扼杀了盛行已久的作者主体性的传统。

首先,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崛起,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日益明显。如果从“作者主体性”出发,《理想丈夫》更多地应从唯美主义的角度出发。但随着后结构主义的深入,读者开始慢慢地摆脱王尔德的影响,选择从文本出发,大大地丰富了《理想丈夫》的可读性。如从政治伦理与家庭和谐的角度分析《理想丈夫》,这种解读方式定是与王尔德的思想大相径庭。尽管19世纪的英国文学关注道德问题和表现道德主题的倾向是那个时代文学的总的特点,但坚持“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代表王尔德对这种道德主题嗤之以鼻。此外,也有学者从文学语用学理论——“合作原则以及Brown and Levinson的礼貌模式对英国剧作家王尔德的《理想丈夫》中第一幕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故而,“作者之死”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读者的思想,让读者从文本中汲取了更多的隐形营养。

其次,废除作者进而产生陌生化效果,有利于增强作者的可塑性。在罗兰·巴特看来,作品和文本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它只是在话语运动中存在,文本不是作品的解散物,作品是文本的想象性尾巴,或者说,文本仅仅在生产性活动中才会被体验。”因此文本应该脱离作者的束缚而独立存在。一旦废除作者,文本得以解放,必然带来更多发现。此外,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事物,而不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手法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而作者的消失,必定会给读者的阅读增加难度,从而延长阅读时间,深化体验过程。在完全不了解王尔德的情况下分析《理想丈夫》,读者很容易产生多种阐释方法,而这些方法之间还会有矛盾之处。作品的琢磨不定正是陌生化预测的效果之一。

从这种意义上,杰出的、经典的作品就像是作者的孩子,作者也只能决定他的出生,却难以掌控其以后的发展轨迹。因此,在分析《理想丈夫》的过程中,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个人风格等不应该禁锢读者的思维,而是尽可能给读者自由阐释的空间。

2.唯美主义 而文本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成为作者的救心丸。文本作为客观对象,在后结构主义看来不应为作者所束缚。但是构成文本的固有要素,如语言、情节等,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这也是促使作者在多元化视角下重新回到文本舞台的关键。

王尔德在《理想丈夫》中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齐玫宝受到无尽的偏爱而成为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齐玫宝十足是英国美女的典范,苹果花的一型。她具有一朵花全部的芬芳与自如。她的发间有一波波的阳光,她的小嘴双唇微启,若有所待,像孩子的嘴。迷人的是她青春的骄横,惊人的是她天真的果敢。”

其次,情节美更是王尔德的拿手好戏。作为英国传统的“善构剧”的高手,王尔德游刃有余地将剧情在保密和泄密之间来回穿梭。《玩偶之家》中,娜拉想方设法阻止丈夫海尔茂发现尼尔·柯洛克斯泰寄来的一封信,这一系列动作将剧情推向了高潮。而在《理想丈夫》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份密函,从而使得每一幕的进展总会引发作者无限的好奇与遐想。

最后,《理想丈夫》中的语言极富特色,选词精当,音韵和谐,美感十足。王尔德使用了大量的语言修辞,诙谐中饱含哲思,华丽下不乏趣味。

“……Oh,what a very uninteresting correspondence!

Bill and cards,debts and dowagers!Who on earth writes to him on pink paper……”

这是当薛夫人无意发现了有人用粉红色信纸给高凌写信后,醋意大发并脱口而出一大段话。仔细揣摩,句中的选词和音韵十分有趣。在语音学中,音位的不同组合形式常常形成不同的音响效果,产生移情作用。句中的爆破音/b/,/k/,/g/给人产生“突发”“刚硬”“撞击”“跳跃”和“力量爆发”的感受。句中一连串的爆破音无一不让我们看出薛夫人当时极为愤怒的心情。薛太太对高凌尚存一丝幻想,并胸有成竹地认为胁迫一事可以成功。而此时她看到了疑似带有浪漫气息的信件,对写信人的厌恶之情油然而生。而句中的音韵效果将这种情感描绘得恰到好处。言辞激烈,音韵碰撞,嫉妒和恼怒之情瞬间跃然纸上。从语言修辞的角度,头韵的使用在文中也十分精准。

三、结语

在后结构主义的视角下,如何把握作者、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成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结构主义往往以文本的封闭性出发,后结构主义却努力打破结构主义的城墙,企图建立一个更开放以致漫无边界的世界。总而言之,在《理想丈夫》中王尔德的消失与重现都取决于作者与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权重的流变,必定产生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思想。而在多元化视角下,作品中王尔德的消失与重现源于不一样的文本解读形式。从长远来看,作者与文本的分离是阶段性研究的产物,而作者与文本这一不可割舍的关联必定会促使其回归到研究的舞台上,至于作者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就不得而知了。

①③ 汪民安:《罗兰·巴特》,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第186页。

② 徐晓红:《王尔德〈理想丈夫〉的语用学解读》,《作家杂志》2012年第5期,第1页。

④ 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转引自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75-76页。

⑤ 王尔德:《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王尔德的两出喜剧》,余光中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1] Alvin,Redman.Ed.The Epigrams of Oscar Wilde[M], York:Senate,1996.

[2] Fortunato,Paul L.Modernist aesthetics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the Writings of Oscar Wilde[M].New York: Routledge,2007.

[3] Gagnier,Regenia.Critical Essays on Oscar Wilde[M]. New York.G K Hall&Co,1991.

[4] 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 者:张 敏,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王尔德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为自己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为自己
为自己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王尔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