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推媒介融合 传媒业者职业能力重塑
2017-03-10刘庆振
刘庆振
“互联网+”助推媒介融合 传媒业者职业能力重塑
刘庆振
在当前的“互联网+”语境下,媒介融合进程导致传媒产业的业态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在巨大的变革与转型浪潮冲击下,传媒从业者既有的职业能力也受到了不小的挑战,他们必须不断学习、积极转变以应对新范式提出的新需求。
一、“互联网+”新范式与媒介融合大变革
在技术经济范式理论看来,历史上每一次影响巨大的科技革命,都会带来相应的范式的转换。而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必然会进一步引发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才培养的变革。实质上,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从个人到社会、从组织到产业的整体转型,在根本上是由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系列通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安装和广泛应用引起的。
这一进程在国内表现为正如火如荼展开的“互联网+”浪潮,它实际上是上述通用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内置进各种软件硬件过程的统称。可以说,“互联网+”范式对各个产业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变革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它不断对整个经济结构进行呈几何级数的渗透扩散,从而导致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的大量快速出现,并将彻底改变旧有经济范式下的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管理、消费等各环节。在传媒产业,这恰恰是媒介融合趋势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重要诱因。
媒介融合不是媒介内容或媒介形态某一点的融合,而是多环节、多维度、多层面的全面融合,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其最终目的则是通过技术的创新实现媒介产品与消费需求的有机融合,实现媒介与人的根本融合。
技术演进尤其是当前“互联网+”浪潮带来的一系列颠覆性变革,迅速地破除了各种界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全新的技术理念和产业实践已经渗透到包括内容、网络、终端等在内的传媒产业的各个神经末梢,并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而这一影响对于传媒产业乃至几乎所有战略新兴产业而言无疑是根本性的,它催熟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并将逐步取代建立在机器生产基础之上的大工业技术经济范式。
新的范式带来了媒介内容生产、传输和消费的无边界状态,也造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传播者与接收者、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弭,“产消者”(prosumer)的概念受到广泛认可,用户需求成为传媒产业一切价值创造和内容传播的源点。
从根本上说,用户只关注具体的媒介形态是否更加简便易用,媒介内容是否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不会去关注媒介体制和媒介融合的问题,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报纸、杂志、电视机、手机、电脑这样的媒介载体,也不是电话网、有线电视网、无线数据网等有形无形的传输网络,他们在根本上需要的是娱乐、内容、信息和意见结晶。
因此对于用户而言,无论是混媒经营、全媒体营销,还是跨屏传播、全屏互动,抑或是网络融合、终端融合,他们最终需要的仅仅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景以任何终端获取到任何需要的媒介内容产品而已。因此,如何紧紧围绕用户需求这一中心构建一个全新的符合“互联网+”范式的能力体系,成为所有传媒组织都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而这一全新的能力体系,必然要求与此相应的人才体系。
二、产业变革对传媒从业者职业能力的新需求
“互联网+”时代下媒介融合趋势所产生的全媒体、混合媒体、媒信产业、跨屏传播、跨界整合、大数据营销等全新的业态模式,无论对于传统媒体的转型还是对于新媒体的发展,都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当然,对于当前的媒介企业而言,这也意味着它们必须面对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老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不但要求媒介组织引进大量年轻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也对组织内部现有的媒介从业人员在管理、技术、营销、内容、传播等各个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起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的“增量”人才面临的激烈竞争局面,那些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传媒“存量”人才也同样面临着职业能力升级和职业生涯转型的严峻形势。“互联网+”范式需要什么样的传媒人才?自身的职业能力有哪些已经不适应时代需求,有哪些还需要深度改善?能力升级和职业转型的总体方向在哪里?一系列的新问题摆在当前融合时期的传媒从业者面前。总体而言,“互联网+”对既有传媒从业者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转型提出了以下几点新要求。
第一,在媒介思维方面,从线性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变。
传统的媒介思维无论在内容的生产分发还是在组织的运营管理方面,都遵循着从传者到受众、自上而下、从中心向边缘的单向线性流程,不同媒体形式、不同媒体组织、同一组织不同部门的从业者之间都缺乏交互,内容生产者与接收者之间也缺乏必要的互动,线性思维将每一名从业者贯穿进媒介工业的流水线。“互联网+”则用相关性代替了线性、用互动代替了单向传播,它综合运用极致思维、平台思维、流量思维、粉丝思维、入口思维、大数据思维、快速迭代思维、跨界创新思维等方式,通过混媒经营、全媒体营销、跨屏传播、多屏互动等手段,创造了多元化、平台化、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对于年轻的传媒从业者而言,由于互联网思维与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顺势调整思维方式并不困难。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在传媒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从业者而言,既有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经验都存在着一定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那么,在当前“互联网+”驱动的媒介融合实践中,如何破除旧有思维对传媒从业者的思想束缚,在多大程度上坚持既有的成功经验、在哪些方面运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进行修补或者破立,大量的传媒从业者面临着媒介思维和职业能力的“转型则迷茫、固守则危亡”的局面。
第二,在能力拓展方面,从单一型能力向复合型能力提升。
由于过去的出版与广电、邮政与电信、计算机与IT技术等分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也相应的按照新闻传播、影视艺术、编辑出版、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不同学科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即便是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也缺乏融合性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互联网+”范式下的媒介融合是多种媒介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这就要求从不同领域跨界以及从不同专业学科毕业而进入传媒领域的从业者,以及在传统媒体工作了多年的现有从业人员,在媒介融合的整体背景下,根据当前的职业岗位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职业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从单一型的“一专”人才向复合型的“一专多能”人才转变,因此就对他们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成功的专家人才不再重要,而是强调了在“互联网+”时代,在自身核心竞争力基础之上,集新闻传播业务、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粉丝经营等多种职业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实际上,复合型人才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合型人才,而是包含了知识结构的复合、业务流程的复合、操作流程的复合、用户互动的复合、市场需求的复合。而怎样提升现有传媒从业者的复合型职业能力,不仅是从业者个人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成为当前几乎所有传媒集团实现根本转型必须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第三,在操作运营方面,从精细化分工向平台化合工演进。
“互联网+”通用技术体系的推动下,媒介组织内外的围墙逐一瓦解,各种物理界限甚至心理界限逐渐消弭,媒介组织和生产流程正在从原来的分工模式走向现在的合工模式。分工理论是建立在传统的大工业生产、机器生产技术经济范式基础之上的,与之相适应的大众传媒网络也相应的发展出了单向传播、自上而下、专业分工、集中分发的广播式生产流程和传播体系。这样,巨型的、高度集中的工厂借助于全国性的大众媒体网络和公路铁路运输网络建立起了廉价商品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规模经济,并成为工业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效率成为对工业企业和传媒机构进行管理的核心诉求,而劳动分工成为高效快速的实现这种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
合工理论则是伴随着近几十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由美国学者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在“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下媒介融合大变革的当前,合工理论对传媒产业的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导向和实践参考。当然,“互联网+”通用技术体系加速了媒介融合的进程,对传统媒介组织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但它并不是要彻底的否定分工理论,而是希望通过合工模式改变片面强调精细分工而造成的官僚管理弊端,以市场需求和用户满意核心驱动力,简化管理环节,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的传播环境和快速更迭的用户需求。因此,无论是“互联网+”范式,还是媒介融合趋势,抑或方兴未艾的合工理论,都对当前传媒领域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三、立足“互联网+”重塑传媒从业者的职业能力
要在根本上实现媒介融合的预期目标,关键的就是要打造一支符合媒介融合趋势的传媒人才队伍,不但要广泛吸纳复合型新生人才增量,更要重视现有传媒从业者这一人才存量的职业能力的转型升级。这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人才保障。那么,既有的传媒从业人员如何在新的“互联网+”范式下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全球媒体环境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业人员主动提升。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传媒从业者既是海量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受众、内容消费者,这种低成本、高效率、快节奏获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无限可能为传媒从业者主动学习、主动提升、主动转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总的来说,传媒从业者主动提升的职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专题知识、创新思维、思考方式、技术前沿、国际视野等诸多方面。这样,就在他们自身岗位和既有能力的基础上,为他们打开了更宽广的事业空间。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兴趣爱好,主动选择自身期望实现的融合方向,拓展职业能力,实现“一专多能”、“一超多强”的复合型能力的提升,主动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在这种运用全媒体手段主动提升职业能力的过程中,传媒从业者转变为全媒体的用户角色,在学习媒介融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身体力行的去了解媒介融合时代的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为进一步完善所在岗位和所在组织的媒介融合实践积累了有益的思考。
其次,组织内部驱动提升。完善传媒机构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以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客观环境需求和人力体系架构也成为传媒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传媒机构自身需要在包括人才培养、岗位调整、考核改革、流程再造、文化理念等诸多方面实现组织架构的更新,破除陈旧的、过时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进而通过责、权、利的重新分配和有效调整来驱动和引导组织内部的从业人员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新岗位、新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认真研究组织自身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根据企业的转型目标,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制定全员提升计划并展开相应的媒介融合主题培训,邀请内容生产、管理经营、资本运营、技术开发等不同领域的学界和业界专家,针对性的进行员工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转型,并设定具体的培训效果考核指标和员工职业晋升目标,激励从业人员快速转换思维和角色,更新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
再次,破除边界互动提升。媒介融合是对原有线性的传媒产业链流程进行的相关性、网络化、平台式的重组和再造,因此才产生了对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对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既然如此,那么对现有传媒从业者职业能力的提升也必然要求打破传统的边界,通过建立起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媒体、不同企业甚至不同产业的从业人员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制,最终实现能力提升的目的。这里的互动,既可以指传媒企业内部不同的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指不同企业、不同媒体形式乃至不同国家的传媒产业之间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则可以采取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形式。
第四,校企合作联动提升。高校承担着知识传播、科研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虽然传媒从业者都已经完成了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的学历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涯的结束。鉴于目前国内尚无高校独立推出跨学科的交叉型专业,传媒企业可以联合多所高校或者不同学院,共同推出针对媒介融合专题、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职业能力提升教育,帮助传媒从业者实现“回炉再造”,为企业量身打造“互联网+”新范式下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种校企合作联动提升职业能力的机制,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上课既可以选择在周末的学校实验室,也可以选择在工作时间的办公室,甚至还可以根据具体工作目标即时即地开展互动教学。
最后,新老业者传动提升。媒介融合的实现需要借助复合型的人才体系,而当前传媒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能力层次和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年轻的新进从业者和年长的中老年从业者,双方在媒介思维、作业方式、管理流程等诸多方面甚至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我们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的媒介融合进程,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传统媒体时代所有的运作方式,也不是一味的迎合、全盘的接受时下正盛的互联网思维,而是要兼容并蓄一切有利于传媒产业健康发展的多种思维、多元理念、多样方式,为用户打造一个随时、随地、随心的全媒体环境。这样,同一传媒企业内部的年轻从业者和年长从业者之间,由于各自具有新媒体或者传统媒体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年轻人没有必要因为年龄而妄自菲薄,年长者也不能依仗资历而自恃功高,进而他们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相互“传、帮、带”的结对子形式的连接,在具体的业务环节和工作流程中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彼此,同时抱着谦虚开放的姿态学习对方优秀的思想和技能,从而整体实现工作方面的改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互联网+”时代的传媒人才管理变革
新范式下的媒介融合形态客观上要求所有传媒从业者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出极致的媒介产品,通过平台建设增强与用户的深度互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互动需求以及情感需求,使用户成为粉丝,增强用户黏性,在媒体融合中实现资源的聚合与价值的创造。因此,每一名从业者的工作必须关注并服务于整体的成功,尽管传统的分工模式不会彻底的消失,部门的界限和专业的层级也仍然会继续存在,但是跨越界限甚至彻底打破界限的融合、合工模式将会成为未来传媒企业业务流程和运作管理的主流模式。
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思维、不同类型的人才将会被经常性的组合在一起工作,这就要求传媒企业内部的透明度和沟通效率必须实现大幅度的提升,进而要求传媒从业者必须成为既精通自身专业领域又了解并掌握包括内容、技术、网络、管理、资本等在内的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实际上实现现有传媒从业者职业能力的整体提升或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这种人才管理的变革会在根本上触及到一部分从业者的切身利益,尤其是那些资历老、经验多、贡献大但又不愿面对转型的人群。因此,在“互联网+”浪潮快速席卷传媒产业的当下,在引进人才增量的同时,如何立足传媒组织长远目标快速激活人才存量,成为许多已经走上转型之路的媒介集团所面临的巨大考验。只有善于运用“互联网+”通用技术体系,创新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才会让传媒企业的融合之路走向成功。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的政府数据开放政策与应用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XCC019。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媒体系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叶宝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