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中陌生化手法再现探析
2017-03-10易舫
易 舫
(成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哈姆雷特》中陌生化手法再现探析
易 舫
(成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陌生化再现作为重要的话剧塑造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重要的悲剧作品之一,为了形成相应的艺术氛围并使观众进入作者预设的艺术情感中,也广泛地运用了该手法。本文研究表明,陌生化再现手法对于《哈姆雷特》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提升人物实感性、塑造环境、展现社会情态和带入人物感情的作用。
《哈姆雷特》;陌生化手法;作用
一、引言
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意为偏离现有人们的思维状态,使其阅读时在理解与感知上产生一种疏离感。在指称方面,对现实生活已有意义的词语赋予崭新意义,使之在剧中人物台词中有丰富的情感,在语言感觉中有一种欲说还休之感。在语言结构塑造方面,将原本正常的惯用语言结构进行改造,使语言的魅力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形成新语言艺术的审美情趣。
二、陌生化再现手法在《哈姆雷特》中的重要性
人们通常把用来描述特定事件的基模叫“剧本”( scripts) 。剧本,就是在某段时间内按一定顺序呈现的行为序列。《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在其人物塑造与环境构成中采用了丰富的艺术构成手法。在此过程中暗含了当时社会上层以及社会整体的冲突形态,铂尔曼(1993)认为“世俗政府神圣性的降低是与这样一种观念相连接的,即不同于教会的法律体系与政治体系有很多不同的存在,这些不同并不是作为单一不同而存在的。正如新的教会政治体是单一的一样,新的教会法也是单一的。但是,世俗政治体有帝国的、王室的、封建的、庄园的、商业的和城市的,与不同类型的世俗政治体相对应,世俗法也多种多样。仅仅因为这些新型的世俗政治体的宗教职能或‘精神的’方面已经落入一个普遍存在、其首脑在罗马的独立自主的组织之手,它们也要求新型的法律。” 而戏剧《哈姆雷特》深刻地表现了这样的整体构型,但是这样的构型通过日常的语言又不可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所以在此过程中,通过陌生化语言来构造相应的文化氛围对于当时社会情境与人物心理的描摹刻画重要性毋庸讳言。
三、陌生化再现手法对于《哈姆雷特》艺术形象塑造的作用
1.提升人物实感性
陌生化手法在《哈姆雷特》中的广泛应用,最重要的作用是有效地提升了人物的真实感。毕竟从更深层次的方面说,陌生化作为艺术结构塑造的基本准则,其作为中心关注点的地位不容忽视。在进行相应的结构塑造过程中,将原本人们习以为常的语言变成了人们绝对带有疏离感的语言形式,使人们在进行语言感知过程中对语言进行深入的琢磨,给人们以心理上的生动效果。其作为修辞术的基本规律,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明确的应用与表现。作为悲剧,《哈姆雷特》必须要让观众深入到剧中,让观众具有角色的带入感。在此过程中,观众的态度作为现实状态已经深深渗入到了现实创作过程中,人物的状态实际上已经与观众的状态实现了共鸣,一些极端的例子就是观众的心理与生理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观众已经成为了剧情的“俘虏”,而正是此种状态使观众提升了人物实在感觉,让自身与人物在精神上实现了短时期内的合二为一,形成了一种短时的精神状态合作形式。而这样的形式,正是剧中人物实感化的重要结构与解构状态。在这样状态下的陌生化再现手段,才是真正的陌生化再现手段,才可以实现陌生化再现手段的语言结构作用与剧情推动引导作用。
在剧本中,很多文字都属于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有一些早已经成为了现在的著名台词甚至于典型语言结构形式。但是其作为陌生化写作手法的典型却很少得到重视。在常用的独白中,作者将哈姆雷特的内心变化清晰地写了下来,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当时哈姆雷特的内心活动,认识到他内心的混乱与坚定。在文中很多地方,通过直接的不连贯的语言,即所谓陌生化的语言对主角的内心进行了相应地刻画,在此过程中,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主角的内心波动,让观众能够深入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感觉意识。在某些章节里,尤其是在进行相应的语言结构塑造过程中,很明显作者采用了陌生化的写作手法,以此作为提升整部剧感情色彩与感情状态的重要手段。在进行相应的心理与行动控诉时,将控诉变得更加慷慨激昂并且通过排比的方法加强了语气。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作者采用的仍旧是普通的词语。例如,“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在这样的语言状态下,观众作为旁观者能够很快地融入剧情,感受到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这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事件中的人,而不是类似于“高大全”的全面而整体性的虚构人。在此过程中,通过哈姆雷特的活动,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会活动侧面。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整体构建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哈姆雷特作为一名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在此也得到了充分表现,使人们在此过程中承认自己接受的是一个真实存在人的情感,达到了增强人物实感性的目的。
2.环境塑造再现性
在话剧剧本中,有必要对环境塑造进行相应的规定。而在此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的印象性与形象性,使人们对于整体环境有自己的构像,并且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通过在舞台上的相关道具形成环境塑造。社会心理学认为“信息描述的方式是影响人们做出判断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你很尊敬的人告诉你,‘假期的工作将是一次很好的机会,’那么即便是你很清楚这份工作的内容,你也会很精心地安排自己做好这个工作。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个工作而已’,可能你申请这份工作的时候,会觉得这份工作就是挣点钱,很可能没有什么乐趣可言(泰勒、佩普劳,2004)。”而环境塑造正是通过陌生化的手法得以实现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陌生化再现手法的应用更加具有代表性,比如剧中有这样几句话将当时的环境进行了整体塑造,其中一句为“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这一句话明显带有深刻的含义,将现实中短短的一句话在当时的舞台环境下进行了一场再定义。这短短的一句话,既表现了当时女性不独立,依附于男性的社会状况,同时也有力地将故事的社会环境做了交代,并很快在当时的舞台表演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背景。仅仅一句话,就将故事环境作了完整而深刻的描述,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外,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霍拉旭向哈姆雷特讲起有关鬼魂的故事时,困惑中的王子立刻相信了,并决定当天晚上一起见父王的鬼魂。这又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王子实际上谁也不相信,长期的宫廷生活使他对其中的罪恶有了深刻的理解。故而在听到霍拉旭的话之后,他立刻意识到一定发生了什么,但是他没有进行冷静地分析而是选择了接受霍拉旭的建议。这样的描写,在刻画了一个对共同斗争既熟悉又陌生的王子的同时,也重塑了当时的宫廷状况,再现了当时作为个人的哈姆雷特的正常反应以及他的侍从对他以及他们未来的忧虑。这样的环境重塑仅仅依靠普通的话语是不可能完成的。在进行这样的环境塑造过程中,作者不断将语言意义丰富化,通过临时语言意义的提升完成了语言意义升华与语言暗示的积极化运作。换而言之,语言陌生化手法重塑了环境,使人们在进行阅读过程时有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
3.社会情态充分性
对于未知,人们总有一种好奇感,总是希望进行相应的探索。在此过程中,尤其是对自己不熟悉的社会环境进行探索,能够激发出人们更大的兴趣。对于《哈姆雷特》来说,它所要提供的不仅仅是环境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当时社会情态的充分描述,故而人们总是试图理解社会生活的意义,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方式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每当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接触时,人们都会形成第一印象,何况在进行相应的语言文字阅读时。在《哈姆雷特》中的典型就是哈姆雷特的那句话,“人类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看似平淡无奇,但是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就知道,当时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行其道,而这一句话正表达了当时的社会情态,即人文主义思想向整个社会扩散。而作为社会资源主要掌握者的欧洲各国王室对于人文主义思想则大力引进,尤其在北欧丹麦,由于接受了宗教改革的影响,相应的新教统治确立起来。在这样的状况下,语言文字的陌生化手段让人们理解了社会情态,充分把握了当时的社会整体构建,为理解《哈姆雷特》中的社会性因素提供了基本的参考。
4.观众情感带入性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个剧本来说,必须要考虑的要素之一是观众的情感带入性。在进行创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观众向作者所希望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在雷蒙·弗思的《人文类型》中,他认为“在典型的人类社会中,社会制度还可以维持下去,并未发生大规模的社会与个人状态的对抗,这并不是因为人们无意识的服从,而是将自己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进行了有机的几何组合,而社会所知的规则也要经受个人利益的考验,人们通过相对独立的判断决定是否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挑战,而这些正是观众情感代入的重要阶段。此外,还要看人们的责任感的教养”(弗斯,2002)。这些构成了观众三观的重要来源,再加上时空的局限性,导致了人文空间的差异。而弥补这样的差异在艺术创作中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观众的情感带入性正是在这样的差异弥补中得以体现;而且在情感带入过程中,观众会根据自身的利益状况进行相应的角色理解。对于作者而言,将观众的角色理解与角色带入完善到自身的实际创作中来提升观众的代入感就成为了关键。
在《哈姆雷特》中,这样的观众情感代入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而且体现在报幕与环境设置上。就语言而言,哈姆雷特个人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表现手段。他自身的心理活动正是通过他自身的语言以及心理独白进行表露的。这样的心理独白描写,单纯从文学的角度讲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仅仅是普通言辞的重新组合而已,然而就是这样的普通言辞的重新组合,最终让人们认同了哈姆雷特的情感,让观众有了深刻的情感代入感。
四、结语
通过对《哈姆雷特》语言陌生化再现手法的解读,我们发现,陌生化再现手法在该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它在提升人物实感性、环境塑造再现性、社会情态充分性以及观众情感带入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贺卫方,张志铭,等.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美)泰勒,(美)佩普劳,(美)希尔斯著,谢晓非,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英)弗思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周小梅
2017-03-03
易 舫(1980-),女,四川广汉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与英美文学。
I106.4
A
1009-1890(2017)01-0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