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广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研究
2017-03-10毛宸
毛 宸
(长江职业学院,武汉 430074)
高校校园广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研究
毛 宸
(长江职业学院,武汉 430074)
通过分析高校校园广播的特质、新媒体语境特质及新媒体语境之下高校校园广播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当前新媒体发展现状,探索高校校园广播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创新节目内容与形式、严格甄选培训广播台内人员、提升软硬件技术支撑条件、通过“两微一端”和各类直播平台创新播出方式等。借由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探寻高校校园广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之道。
高校校园广播;新媒体语境;校园广播发展
高校校园广播有着和其它传统媒体没有的一些优势、特性,高校的校园广播台较之地市级的广播电台其实更多了一些自由和参与互动空间,可以借着新媒体这阵热潮及自媒体的发展,充分利用成熟、优秀的网络社交平台和工具借势而为,在承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宣传等诸多任务的同时,展开多种多样的节目内容、形式上的创新,发展线上、线下的各类与校园生活相关的活动,借由新媒体的便捷,开发出更加吸引校内师生关注及喜爱的节目样式,主打校园文化,发掘属于当代大学生的热点,摒弃三俗,打造符合自身院校气质的高校校园广播。
一、高校校园广播的性质
(一)高校校园广播的定义
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1]广播节目则是以声音为主要表现方式呈现给听众的一种艺术体,通过对栏目的版块化,经过前期策划、文案编写,到中期的音频录制,后期的剪辑、包装来完成在有限听觉空间中的信息传播,通过不同类型的栏目为大众带来情感的交流、文化的融合、生活的乐趣、艺术的享受。
顾名思义,高校校园广播隶属于广播这个大的范畴之中,具有广播的特性,只是分类更加具体,收听人群更加明确为高校的师生。节目的性质也更加单纯,不包含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成分,节目的内容审核也较为严谨,不会出现过于三俗、诱导不正确三观的内容出现。
(二)高校校园广播的特质
高校校园广播是学校舆论宣传的重要媒体,是师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校园广播台绝大多数都是隶属于校党委宣传部下的直属机构,负责向广大师生宣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发布与党建、与校园有关的重要新闻和通知,起到营造健康向上的高校文化、打造具有本校特质的良好外在形象的作用。同时,通过高校校园广播的各类节目的播送,还能为广大的师生起到开拓视野、放松身心、互相交流的作用。作为在高校中最早出现的校园媒体之一的校园广播,承担了校园宣传工作的任务,作用于学校党建、思政和精神文明等工作中时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质。
1.高校校园广播的内容特质
较强的针对性。高校校园广播是校园党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堂以外的教育阵地。高校校园广播通过多样性的节目,用实际行动丰富、补充着高校文化,涵盖的类别多种多样,大到政治、道德、科学、人文、历史等文化,小到校园楼宇、院系、教室、食堂、宿舍之间,其中不乏人文关怀和温馨的情感依托。
相较各地市级各类官方广播,高校校园广播在节目内容上可宽泛可细致,上至党建、思政、精神文明建设,下至校园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例如校园通知、活动宣传、寻物启事等等。可以说,高校校园广播的内容特质更具生活气息,播出内容涉及到校园生活的衣食住行很多范畴,也不是遥不可及的那一段电波。高校校园广播就在师生身边,就在专属于这片校园的区域才能收听到的专属这座校园的节目内容,服务于师生的日常所需。
2.高校校园广播的形式特质
较强的自主、多样性。高校校园广播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对广大的学校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令校园生活变得多彩多姿,不再枯燥乏味。高校校园广播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地市级广播现有的表现形式,它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色”和时间、空间上的优势,可组织学校各个社团举办活动、联合制作节目,可为学校相关专业(如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新闻、中文、英语、小语种、广播电视技术、通讯工程等)提供日常实训、实习的机会,达到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完成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培养。
相对于各地市级各类官方广播,高校校园广播在形式表现上可保守可开放,既能保持传统广播节目的表现形式(如录播、点播、热线参与等),也能勇于突破现有形式,在所属校园这不大的区域大胆创新,小心实践,做出一些具有实验性意味的新形式。
3.高校校园广播的目标特质
较强的特定受众。高校校园广播在受众方面具有特定性和局限性,虽说频率覆盖面积内均可收听到节目,但是受众绝大多数还是本校的师生、员工。根据这样的受众特点,校园广播的播放时间也通常在中午下课后的十二点到十二点半之间,下午下课后的五点半到六点半之间,遇到开学迎新、英语等级考试听力播放等特殊时期则根据相关要求调整播放内容和时间。相较各地市级各类官方广播,高校校园广播的灵活性非常强,以更精准的传播、服务,使特定受众覆盖达到范围内的最大值。
二、高校校园广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优势与劣势
(一)新媒体语境的定义
“语境”一词来源于希腊文“contextre”,英文为“context”,意为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有关语言学的概念,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它首先是一种关系状态,反应的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相关性;其次,它具有即时性与现实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交际活动中的当下关系。[2]而“新媒体语境”的特征也大致分为五方面: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与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媒体与超文本性;传播行为的交互性;海量信息的共享性;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与全球性。但“新媒体语境”的最大特征,也是区别于现实世界的语境或传统媒体时代的语境之处则在于它的虚拟性。
(二)高校校园广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优势
1.垄断式播放
高校校园广播的收听覆盖性质很奇特,它并不像社会上的广播或者网络平台的广播,各个频道形成竞争关系,它是一个极具垄断性质的播放平台。通常情况之下,每所高校都只会有一个校级广播台,即便高校可能会有多个校区,但是广播台却始终只有一个。在这种条件下,高校校园广播就垄断了所属院校的广播收听率,广播一旦响起,整个校园的师生基本上都能听到,其中确实充满了不少强制性的因素,校园内的听众并不能在公共区域选择调台或者关闭广播,自主选择权在此变得较为薄弱。
正因为如此,在新媒体语境之下的高校校园广播具有了独特的优势,在收听率、覆盖率方面独占先机,虽然这种优势可能会引起一些歧义或者被诟病的地方,但它确实是高校校园广播不可回避的一大特点,也是不断创新、发展高校校园广播的一大受众基础。
2.更多灵活性
高校校园广播作为学校的“喉舌”部门,担任了党建、思政、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宣传工作,但所制作、播出的节目并不会因此而流于形式或是过于刻板。相反,由于前面提到的垄断特性,高校校园广播在节目的研发、创新方面更加灵活,少了对收听率的担忧和过分地追求,反倒可以更加专心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之中。
在新媒体语境之下,放眼于各大高校校园广播目前的发展状态,只要是所制作、播出的节目导向正确,不违反相关政策和规定,其节目的形态、创新确实比社会上其他的广播台要灵活许多。在策划新节目时内容把握住大方向,表现形式上完全可以放手去多番尝试,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下去研发一些适合广播平台表现的新节目形式。这一点相较社会上其他的广播台着实少了不少条条框框,以及新节目审批的繁琐。
3.无营利压力
高校校园广播另一大特质在于它是非营利性质的一种媒体平台。在社会上的各类调频电台或者网络电台之中,营利是其发展的动力之一,即便是所谓事业单位性质的各地市级广播电台也需要不断提升节目的收听率以扩大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多广告。可以说不光是广播行业,绝大多数的媒体行业都是需要依靠广告创收的。
在新媒体语境之下,我们已经很难看到非营利性质的媒体行业了,一旦涉及到博取关注、热度和广告投放等外界压力,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偏向大众之流,呈现雷同类型节目扎堆之势,也鲜少出现多种多样的节目形式。然而在这方面,高校校园广播则更像是一股清流,它不存在任何的营利性质,虽然不可预知未来的发展之中是否会出现其他变数,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这样的非营利性质确实是高校校园广播在新媒体语境之下发展的大优势。不难发现,少了营利的压力,节目的类型、策划、表现形式上都会少了许多顾虑,也不用为了顺应广告商的诸多要求或建议去局限原本可以更加多元化的节目类型和表现方式。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上的媒体平台节目制作从业者而言都是十分难得的。
(三)高校校园广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劣势
1.受众与影响力缩小
高校校园广播的覆盖范围仅限于校园之中,收听人群限制在了校园这个框框内,垄断式播放是一种优势,但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不难发现这样的模式其实是很难不断扩大收听群和影响力的。
在新媒体语境之下,信息传播速度、广度不断提升、扩大,高校校园广播在受众及影响力上都有相对缩小的之势,其主要原因是高校校园广播是学生主导的媒体,广播只能在课余时间播放,学生也只能在课余时间制作节目,在全校性的宣传资源整合方面利用较少,传播的信息价值也越来越小,更多时候只充当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功能,从而受众和影响力成正比趋势一点点缩小。
2.内容与形式简单
在新媒体语境之下,高校校园广播的内容与形式显得过于单一,由于广播属于传统媒体,当遇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时,确实需要时间摸索、融入。目前的高校校园广播大多都还是停留在录播阶段,并不是没有直播,只是这需要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专业的制作团队去完成,在非传媒专业的高校之中,即便是有了可以支撑的硬件,也缺乏这样一批固定的专业人员。
显然,没有了这些条件支持下的高校校园广播在创新发展之路上是处于弱势的,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节目类型较少,内容和形式也无法得以深造、拓展。在新媒体语境之下,内容为王,形式为后,不光是缺一不可,且每一项都必须丰富、多变。高校校园广播想在这样一个语境之下强势发展,需要学习更多东西。
3.收听源与时效性弱
高校校园广播的收听源少,高校校园广播大多只能够通过校园广播功放和收音机内收听,且只能在广播频率覆盖的校园范围内收听得到。在新媒体语境之下,这样的收听源则显得单一、局限,无法通过利用4G、无线网络达到利用移动应用客户端软件达到广播节目“随身听”的便捷。
由于高校校园广播的节目大都是录播,信息量有限,特别是涉及到新闻类的节目,无论播出的是国际国内还是校内的新闻,都要经过学校党委宣传部审核过才可以播出的,这样一来,新闻发生的时间、采编录制时间再加上审核时间,其中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已被大大削减。在新媒体语境下,大量的媒体平台每天即时发送出的信息数不胜数,高校校园广播在时效性上毫无可比性与竞争力,处于绝对的弱势。
三、高校校园广播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
(一)抓住移动化浪潮的机遇
1.开发高校校园广播APP
英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位居世界前列,BBC开发了各种适用于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主要有iPlayer、BBC News、World News等。其中BBC News、World News两个应用让用户可以随时收看国内和国际新闻资讯,iPlayer让用户可以用过手机免费收看或下载电视电台节目。BBC其他一些辅助性的应用主要与历史、教育类相关。[3]
高校校园广播可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便捷,打破自身原本的局限打造校园广播“随身听”这样一个概念的移动端应用软件,受众可通过该软件进行节目在线收听、下载、留言等,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校园广播的收听源和覆盖范围的局限性,即使不在校园范围内也可以收听到校园广播,并且可以进行重播和下载,告别校园广播“一次性”播放的缺陷,从软件上改变收听习惯,但又不与传统校园播放相冲突,二者相辅相成,让高校校园广播真正融入新媒体语境之中。
2.“两微一端”三足鼎立
高校校园广播应开通官方的微博、微信及客户端平台。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校园广播台都有开通微博、微信,客户端,但由于技术问题并未十分普及。但开通与经营是两码事,高校校园广播需安排专门的新媒体后台管理人员,每天对“两微一端”进行更新、完善以及维护,特别是涉及到能够产生互动的平台,管理人员需及时更新评论,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线上的互动交流,真正与师生“打成一片”。通过“两微一端”的开发、经营,将高校校园广播立于一个平易近人的角度,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宣传平台。
在新媒体语境之下,“两微一端”也早已经不是一个不可实现、操作复杂的事情。如果说广播之中听众只能闻其声,那么“两微一端”则大大缩减了其中的距离感、空间感,可以借由“两微一端”看到幕后的工作场景、主播的日常、校园新闻的及时传送等,这都是仅通过收音机或是校园功放无法实现的功能。在移动互联网的带动之下,通过多种方式去宣传、互动、收集建议才是高校校园广播不断向前的发展之道。
(二)依托移动互联网在内容与形式上革新
1.融合新媒体意识
应当将新媒体的意识融汇进高校校园广播的内容与形式之中。在组织构架方面积极探索声音、文字如何通过新媒体窗口有效传播,并与可视的传播媒体区分开来。在报道组织、策划的工作中融入新媒体意识,利用新媒体渠道在实践中优化工作的流程。
通过不断探索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规律,在抓好文字、声音、现场感的同时,充分尊重传统媒体的报道规律,在对新闻点或信息中有关三观等观念的认同性的基础上,多方尝试融合新媒体表现手法,给听众带来全新的收听体验。
2.完善软硬件建设
高校必须提高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抓好对广播台的建设支持,特别是在新媒体语境之下,更需要加大建设力度,增强软硬件的投放,一面关注高校校园广播的发展,一面增加投资,不能让硬件条件成为制约高校校园广播发展的因素。
由于高校之中对于广播的利用率不算很高,绝大多数高校所配备的广播设备并未真正完善到能与省市级专业的广播台设备相抗衡。在有限的条件之下,高校校园广播还存在设备维护、更新换代不及时的情况,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资金不足,也可能是因为管理人员在观念上没有跟上,还没有对设备更换周期、配置、型号等专业知识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这同样是影响高校校园广播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尤其当我们正处于新媒体语境之下,硬件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完善、专业的优良硬件,方能保障节目的整体正常录制、播放工作,方能借由良好的硬件开发出适应于其的软件,比如找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发校园电台的客户端,在高校之中推广,让本校师生下载至智能手机中,方便收听、互动。
3.开创多种播放模式
高校校园广播除了传统地通过收音机和校园功放这两种模式进行播放之外,还应当融合进新媒体语境,开辟一些新的播放模式。
在前面的论述之中已经提到可利用创建智能手机客户端来进行播放,除此之外,高校校园广播还可以将每期节目上传至网络,通过微博、微信进行发布、传播。同时,高校校园广播还可以巧妙结合新媒体语境之下热门的传播模式进行创新,比如近来较为流行的直播方式,借由其他已经被开发、运行稳定的直播平台,开通官方直播频道,在录制每期节目的同时开始直播,全校师生均可在此平台与主播互动,可以点评节目,可以与主播交流,可以点播喜爱的歌曲或文章,通过可视的新媒体平台为高校的广播节目做宣传,提供声音之外可以丰富高校校园广播节目的诸多元素。
4.培养人才,提高节目质量
高校校园广播与其他广播最为特殊的地方应该就是人员的流动性大,除了主管的指导老师之外,其他的成员基本都是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可以说大学四年时间,他们能在广播台内工作的时间也就只有三年,其中还包括了招新、培训、应用上手这样一个过渡的过程,往往当一批成员在做节目方面已经成为熟手之时,就面临着实习、毕业的情况,如此循环往复,可以说高校校园广播想要让节目保持在同一个较高的水准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好好培养人才。
至于如何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严格选拔,确保质量。招新过后层层选拔、考核之后,选用责任心与能力兼具的学生进入广播台,而不仅是只要专业强就可以,每日的广播节目录制、播出、更新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课余休息时间,且并没有金钱、物质上的奖励,招新的人虽多,但最后能坚持下来的确实没有太多人。二是加强培训,提升能力。高校党委宣传部应注重招新后的培训工作,而不是指望所谓一届带一届来完成技术上的传承,毕竟都是学生,他们和专业的广播从业人员还是有着一定距离。一定要在每年招新时至少安排一轮业务培训,可以请本校相关专业的老师教学,也可以外请真正的广播从业人员进行教学。内容上除了传统的设备操作之外,还应当包含基本的发音课、新闻采访课、节目策划与写作课、新媒体业务课等,须让成员们从内而外吃透广播台的制作、播出流程,真正提升业务能力。
节目的质量,应着力于融合新媒体多角度传播,大胆创新,向专业的广播电台学习,新闻、文艺、综艺类等节目类型等比结合,避免出现一边倒的全是新闻节目或全是文艺节目等现象。通过合理的排播不同类型的节目,回避死板、三俗、过度娱乐化等易显得浮躁的内容,三观导向上需严格审查、管理,不可诱导学生产生错误的三观和对事物的认知。在把握住大方向以后,可以让主播们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在节目中发表一些自己较好的观点、观念,与广大师生分享,在引出共鸣或向左意见时,还可以增加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吸引听众注意。
总之,高校校园广播应借鉴专业的电台发展模式,利用“内容+平台+终端”模式有效发展自身“活力”,把各类型节目、文字、图片、声音,甚至是影像聚合在“两微一端”,或是其他一些专业新媒体平台、终端之上,当累积了一定的用户量作支撑后,高校校园广播的发展会自然而然越来越丰富、顺畅,这是新媒体语境之中特有的信息传播优势,应当好好利用。抓住新媒体这阵改革新风之后,就应该在人才、模式、受众、内容等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大众传媒时代一直在内容管控、生产、制播、覆盖等方面优势明显,可一旦涉及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在人才、模式、受众、内容等方面形成核心价值,这是需要高校校园广播从业者们思考、探索与实践的问题。[4]巧用新媒体增强广播深度互动,通过“两微一端”等平台让广播的互动方式更加多样、有深度,通过互联网上的互动,听众可在各类平台上发表想法、意见、评论表达所需;主播通过这些平台不断集思广益、完善更新节目内容,令听众群不断稳定中求扩大。高校校园广播想要生于广播,涅槃于新媒体,更好地传递党和政府、学校的声音,更好地服务高校及全校师生,更好地传播信息、校园文化,还需要不断融合、创新,利用多种平台尝试、探索,才能在新媒体语境之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1]张新生,张英海.百度百科广播定义及发展史[EB/OL].科普中国,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OWFd1 Ro9yB78tX9wqGYYy6ghaK5v5u4LeL7OZCCLpau_DGuCPSAL1AJbBJPF8WGVzRE_bQna7FGIc_pN5YnZne4RYHn CDSOh1mdSjHVtW.
[2]程曼丽.什么是“新媒体语境”[J].新闻与写作,2013(8).
[3]贺涛.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中西新媒体发展现状比较——以CCTV和BBC新媒体发展战略为例[J].东南传播,2012(6).
[4]伍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愿景与路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DevelopmentalStudyonCampusBroadcastunderContextofNewMedia
Mao Chen
(ChangjiangPolytechnic,Wuhan430074,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probe into how to strengthen the self-building the campus broadcast and create content and forms of the radio program. Meanwhile, it is useful to select and train the practitioners and improve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technical support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herefore, the paper offers some innovative routes such as weChat and micro-blog and the like.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development of campus broadcast under context of new media.
campus broadcast;context of new media;development of campus broadcast
G229
A
1673-3878(2017)05-0073-06
2017-06-08
毛宸(198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长江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宣传干事;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