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科研环境与科研团队建设的探讨*
2017-03-10江海贵
江海贵
(闽南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处,福建 漳州 363000)
关于高校科研环境与科研团队建设的探讨*
江海贵
(闽南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处,福建 漳州 363000)
良好的科研环境可以充分地发掘科研人员的潜力,增强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可以减少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时间、精力的浪费,使团队成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目前,高校科研环境与科研团队建设之间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需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包容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完善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营造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营造科学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环境;营造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科研团队文化氛围等,通过以上思路完善和改进高校科研环境,促进科研人员成长和科研团队健康发展。
高校科研环境;科研团队;建设;探讨
高校是我国科研工作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校科研团队是我国高校科学研究活动中最重要的研究力量和核心队伍,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团队自身的建设,另一方面离不开良好的科研环境,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建设高校科研团队,必须重视良好科研环境的营造。
一、高校科研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1]。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等。
科研环境,是指影响科研活动及其目标实现的各种物质因素、非物质因素的总和。宏观上包括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文化环境、科研管理与评价体系、学术风气等;微观上包括生活环境、科研设备场地、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目标、团队人际氛围等。就高校科研环境而言,具体指在高校中影响高校科研人员、团队进行科研活动及其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有的学者根据其具体形态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硬环境是指工作条件、设备、资金等客观的因素。软环境则指价值观念、科学精神、道德与学风、工作氛围、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因素[2]。我们认为科研软环境还应包括科研团队所处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
二、良好的科研环境对于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其科研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人才素质的高低,关系着为国家贡献智慧的多少和高校自身的声望。一个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威望的高校,必然有着能够促进高校人才、科研人员健康发展、促进科研工作良性高效运作的科研环境。良好的科研环境对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良好的科研环境可以充分发掘科研人员的潜力,促进科研团队的人员队伍建设,增强科研团队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随着国家的科技投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在科研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了尽可能完善的科研平台、设备条件。良好的科研环境,为科研团队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优越的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后勤保障和智力支持等,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良好的科研环境,能够留得住人、用得好人、使人有发展前景,能够使人才健康、快速地成长。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取得,良好的物质条件是基础,而非物质条件如各种管理制度、团队人际关系等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团结、民主、互助、宽容的团队人文环境,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复杂的智力劳动,取得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
2.良好的科研环境,可以减少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时间、精力的浪费,使团队成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活动中
比如,良好的后勤保障体系,为科研团队提供专业、高效的科研设备招标购买、安装调试服务,可以承办科研团队繁琐的财务报销工作,可以联系其他高校、科研院所沟通解决科研设备等的共享利用,协助科研团队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可以代为解决团队所需的各种科研文献信息资源等等。这样就可以把科研团队成员从各种相关性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科研创新活动。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氛围,能够使成员之间的矛盾、摩擦、冲突等降到最低程度并能较好地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团结的、协作的、民主的团队文化氛围,有利于把分散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实现1+1>2的团体作战的效果。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团队成员的内耗,减少时间、精力的浪费。
总之,良好的科研环境,能够使人尽其才、留得住人、发展提高人,促进科研团队良性发展;能够解决科研人员和团队的后顾之忧,具有公平、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制度,兼顾集体与个人的奖励激励制度,鼓励个人和团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促进科研能力提升和科研团队的健康科学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的思路
科研环境的发展和营造,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于以往,目前国家层面对于科研环境的建设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如对科研的支持、科研人员的待遇保障,科研基金的扩容等等方面。高校在科研环境营造方面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积极为科研人员搭建各种科研平台,提供各种经济、制度方面的支持,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等等。尽管如此,目前科研环境与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之间还是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和谐的现象,需要高校管理者进一步改革创新,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环境。
1.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包容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
科研能力建设和水平是评价一个高校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是与高校声誉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在优化科研环境上下功夫。首先要营造从上到下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包容宽松的校园文化,使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地位。只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科研人员才能精神愉悦地进行科研创新工作。尊重人才,不仅要给予他们必要的物质待遇、政治待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且要尊重人才的个性。突出的个性是科研人员的鲜明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往往使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独特的洞察能力,超越规范、突破常规去进行创造和创新[3]。包容个性,尊重个性,为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提供更大的空间。尊重创新,一方面要对科研人员和团队给予肯定和荣誉,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平、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对于创新成果给予奖励,打破大锅饭式的激励现状,以科研贡献为标准进行有区别地奖励,同时要扩大奖励的范围,使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成员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包容宽容的环境更是对于创新失败的包容和宽容。据统计,科学研究中成功率平均不到10%,而失败率却在90%以上。可见在科研创新中失败是常态,成功是非常态。应该尊重科研规律,鼓励冒险,鼓励探求未知,客观对待在探索中遇到的失败,并且宽容不同理念和见解。宽容失败,就是对科研创新最好的褒奖。
2.继续努力完善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
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是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有先进的理念、科研灵感,但是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设施,那么也是难以取得重大的突破和科研成果的。要尽力夯实科研的物质基础,首先,在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力为科研人员、科研团队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工作场地、实验室设备平台、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等,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积极探索科研设备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对于有些短时间难以配备的大型的贵重的科研设备等,需要高校主管部门积极与其他科研院所、高校、国家实验室等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建立科研设备资源共享共用机制,为本校科研人员、团队使用其他单位的科研设备资源提供条件。同时,整合本校科研资源,建立本校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科研设备资源的利用率,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不同科研团队对科研设备资源的需要,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
3.营造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正如现在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依靠先进的后勤保障一样,高校科研成果的取得和科研团队的建设也需要先进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如果要使科研人员和团队像战士和军队一样奋战在科学研究的战场,那么必须建立为他们排忧解难的后勤服务支持体系。高效的后勤服务支持体系,需要整合高校管理职能部门,形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体系。以科研管理部门统筹,院系行政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国资部门、教务部门、图书馆、后勤部门等相配合,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后勤服务支持体系。
比如一个科研团队的运行,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的学科、科研规划,日常科研管理、考核,科研项目申报指导、推荐,协调科研设备资源共享共用机制等;需要不同院系行政部门的支持,实现科研团队不同专业背景、不同院系成员的跨部门调动、组合;需要人事部门对于科研团队需要的人才进行招聘、借调,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需要财务部门对于科研经费的拨付、使用、报销等进行专业管理、监督;需要国资部门出面招标购买所需科研设备设施,做好相关科研设备管理维护工作;需要教务部门相应调整科研团队人员的教学工作量,使成员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活动;需要图书馆购买和提供科研所需的大量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等;需要后勤部门帮忙解决住房、孩子入学、基本医疗等问题。职能部门需转变理念,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更加注重服务职能,改变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旧印象,以热情、友好、高效的态度服务广大师生,服务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高效的令人满意的服务。形成全校上下一心支持科研人员、科研团队建设发展的态势,努力用高效的本职工作为科研服务。
4.营造科学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环境
科研团队的健康发展和壮大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制度,必须改革现行管理制度中不科学的内容。如改进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制度,给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更多的使用支配权限,增加一定比例的科研团队成员的劳务费用,扩大科研经费使用的范围;调整基础性经费和竞争性经费的比例,对于基础性研究项目和科研团队增加基础性经费支持力度,鼓励科研团队争取竞争性经费等。科研团队管理制度方面,扩大团队负责人的管理自主权,减少职能部门的行政干预,在科研课题选定、科研资源分配、人员配备、项目分解管理等方面,充分尊重科研团队负责人的意见,实现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实现权、责、利相统一等。
在科研团队考核评价制度方面,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要制定创新团队遴选、支持和考核办法,探索在科研人员年度、聘期考核中引入团队考核机制,团队考核与年度绩效和聘期考核结挂钩,相应增加团队考核的比重,引导科研人员更多地参与科研团队工作;在比较成熟的学术团队中探索人事、薪酬体制改革,探索增加“参与科研团队工作项目”,把团队工作成果纳入职称认定、薪酬定级等的条件。在评价机制中,一是要对团队实行动态考核管理,建立动态、竞争性评价机制,根据团队特点和科研规律,制定不同的评价周期进行定期评价,使科研团队成员在竞争环境中成长,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改进科研工作。二是评价指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科差异性,体现全面、客观、公正和公平原则[4]。基础研究注重成果的基础性、原创性和前沿性,应用研究注重成果的转化能力等。三是淡化行政化色彩,引入学术性评价机制,组建学术委员会、专家评审委员会等对团队成果、团队成员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减少科研权利寻租、学术不端、学术生态恶化等现象。根据成员承担科研任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产出科研成果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物质分配,以激励成员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5.营造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科研团队文化氛围
科研团队文化氛围直接关系着科研能力的释放,关系着科研团队建设的成败。团队成员创造力的产生,需要民主的学术氛围,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能不断激发新思想、新观念产生的学术交锋和头脑风暴[5]。民主的学术氛围即提倡团队成员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彼此平等交流,根据务实求真的精神探讨学术问题,畅所欲言,不以权压人、以势压人,要以严谨、科学的观点使人信服。要有一定的定期沟通交流机制,比如工作例会、微信群、QQ群等,方便团队成员之间意见沟通,自由讨论等,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共享知识经验,启发学术灵感智慧。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科研团队发挥科研产能的重要因素。科研人员是有独特个性的高技术、高智商、高文凭的人,而科研团队又是多名各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员组成,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学术背景相似、思维方式各异等,必然会在团队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如果不能建立尊重别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和谐关系,那么必然陷入各自为战、打单独斗的局面,团队协作、团体作战的目的就难以实现,团队也就不成为团队了。这就要求团队负责人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学会做成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把大家汇集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要营造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大胆脱颖而出的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团队内部对于科研人员的创新要尊重和宽容,要容许创新过程中的失败,要以宽容的学术氛围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并以竞争
的氛围推动创新人才快速成长。形成有利于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的体制机制,扩大科研选题的自主权,允许和鼓励自主发展和自由探索,宽容探索中的挫折与失败。要形成勇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学术风气,科研需要从长计划,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宽容的气度和胸怀,使团队成员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投入到科研探索中去[6]。在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才能使团队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
[1]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664795-703739.html.
[2]周兴和等.科研管理创新的新视角一科研软环境建设[J].中国科学基金,2002(4).
[3]孟庆金.邱成利,杨德礼.改善科研环境 促进科研人员潜心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5):84-88.
[4]蒋四华,黄群俊.地方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长江大学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11):70-72.
[5]周琪.对科技创新中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科学与社会,2013(3):30-34.
[6]邹年圣,魏蛟龙.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现状和策略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9):417-421+429.
G64
A
1009-1890(2017)04-0041-04
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A类项目(JA13208S)。
2017-10-10
江海贵(1974-),男,福建漳浦人,闽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处科长。
董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