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道观的多维度性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观照
2017-03-10姜文萍
姜文萍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孔子孝道观的多维度性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观照
姜文萍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孝”的本意为善事父母,亦即满足父母的需求。“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孔子构建了蕴涵丰富的孝道思想体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五个阶次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以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观照孔子的孝道思想,以验证其孝道思想的多维度性。
需求层次理论;孔子;孝道观
0 引言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善事父母者”[1],亦即满足父母的需求。《尚书·康诰》有言:“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即将不孝顺、不友爱归为罪大恶极之列,表现出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和推崇。孔子推崇三代之治,力图恢复周礼。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孝”的内涵,建构了涵括丰富的孝道思想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快乐和满足来自生理、安全、爱与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五个阶次的基本需求依序获得满足”。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对孔子的孝道思想加以观照,若孔子的孝道观契合马斯洛这一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则说明孔子的孝道观并不囿于单一维度,而是内蕴含父母物质、精神需求等多维度的孝道思想。
1 满足生理需求维度
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是人生活之基础,主要是指生存所需的一系列物质需要。父母具有生存的需要,子女连父母生存最基本的外在物质需求都满足不了,又何谈孝呢?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久已有之。“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2]这种孝道观深深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李石曾在《三纲革命》中写到:“父母衰老,不能动作,子女养之,此亦子女之义务,父母之权利。”
孔子推崇三代之治,学习、传承前人思想之精华,他在继承前人孝道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对“孝”进一步拓展、创新。他认为“孝养”即“养父母之身”,是“为孝”之基础,是每个人都应该能做到的,因此并没有过多地加以强调。但是不强调不代表不认同,我们不能否定其孝道思想中包含这一点。孔子传承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养父母之身”的“孝养”思想,这也正是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对于父母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的印证,也证实了孔子的孝道思想能够满足父母生存的最基本需要,符合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规律。“养父母之身”是孔子孝道观之一维。
2 满足安全需求维度
安全需求是第二层次需求,安全需求的满足是人享受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之一。据史料可考,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从多角度提出保障父母的安全需求的思想。
2.1 “忧父母之疾”
疾病的威胁是人所遭受的安全威胁的重要部分之一。父母生病时,子女要像父母对待子女的疾病一样对待父母的疾病,使父母尽量免遭疾病、痛苦威胁。即使遭受疾病,子女也要认真对待父母的疾病,“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孔子“忧父母之疾”的孝道观能够保障父母的心理及身体安全,印证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对父母身体安全需求的满足。
2.2 “色悦于父母”
孔子认为,对待父母一定要面色和悦。“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对待父母和颜悦色,父母方能感受到来自子女真诚的爱,内心充满安全感。孔子“色悦”的孝道观能够满足父母的心理安全需求,契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对父母心理安全的满足。
综上所述,孔子“忧父母之疾”和“色悦于父母”的孝道观是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父母安全需求满足的印证,包含了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等多个层次。“护父母之全”是孔子孝道观之第二维度。
3 满足社交需求维度
社交需求主要是指人际交往的需求。积极良好的人际交往会使父母幸福感倍增。在孔子的孝道观中,这一维度也得到了体现。
3.1 “顺父母”
虽然孔子“顺父母”的孝道观中含有愚孝的成分,但其中也不乏有合理之处。孔子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子女不仅要“养父母之身,护父母之全”,同时还要“顺父母之意”,以养父母之心。而“顺父母之意”一方面体现在家庭生活中,一方面也体现于社交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一样,也有社交生活的需求,作为子女应充分满足父母的社交需求,为父母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交氛围,不过多干涉父母的社交,保证父母的社交自由。
3.2 “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
父母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都必然伴随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子女应帮助父母分析、解决问题,对于父母的错误思想观念应及时劝说,并且在父母不听从的情况下多次劝说,以便父母能够采纳正确意见,最终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拥有更积极健康的生活。
孔子“顺父母”以及“事父母几谏”能够“养父母之心”,使父母拥有健康自由的社交关系,这样的孝道观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父母对社交需求的满足。虽然其中不乏愚孝的成分,但在今天对于子女践行“孝”仍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满足父母社交需求,“养父母之心”,是孔子孝道观维度之三。
4 满足尊严维度
尊重需求是第四层次需要。每个人都有尊严,渴望自身受到外界的尊重。父母得到外界尊重的前提是得到子女的尊重。如果子女不尊重父母,那父母又怎能得到外界其他人的尊重呢?子女要敬父母、以礼待父母……只有做到这些,父母才能感受到子女的尊重。
4.1 “强父母之尊”
孔子的孝道观是多维度的,不仅强调“养父母之身”“护父母之全”“顺父母之意”,同时也强调“强父母之尊”。“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一经典语句,对当今不少人来说可谓是当头棒喝。如果单纯满足父母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这确实和养“犬马”无异,唯有真正发自内心地敬父母,方能满足父母内心所需,才算尽孝。孔子这一“敬父母”的孝道观体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父母被尊重需求的满足,是实现孝的重要理论依据,进一步印证了其孝道的多维性。
4.2 “礼待父母”
尊重父母,同时表现为“以礼待父母”。孔子认为,对待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同样,要做到孝,就要以礼对待父母,不跨越礼的界限,不对父母无礼,方能体现对父母的尊重,保障父母尊严。“以礼待父母”的孝道观同样契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父母被尊重的需求。
由此可见,孔子“敬父母”“以礼待父母”的孝道观印证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需要被尊重的需求,在这一孝道观的指引下使“孝”更深层化。“养父母之尊”,保证父母尊严,是孔子孝道思想维度之四。
5 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维度
当父母其他层次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时,最终要满足父母自我实现的需求。要满足这种需求,必须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优势得到发扬,使其志向得到实现和世人的认可,即要“养父母之志”。
父母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时,理应获得子女的理解和支持。父母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子女应了解父母的价值追求,了解父母本身的志向,根据父母的具体情况帮助父母实现其人生价值,使其达到自我实现。
使父母达到自我实现的方法之一,是使父母的合理行为和优势得到发扬,使父母的志向得到实现并为世人所认可。“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要观察、发现、感受父母的真正需求,尊重父母,给父母自由的空间,发现父母行为的合理成分,对父母的合理行为进行坚持和发扬,继承父母志向,帮助父母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其生存意义。
孔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孝道观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孔子“观父志”“承父志”的孝道观契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使父母的志向及合理行为得到有效发扬,最终达到父母自我价值的实现。“观父母之志、承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志”,是孔子孝道观之第五维度。
6 结语
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孝道观的正确与否关系着整个家庭甚至是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孔子的孝道观对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孝道观并不囿于单一维度,而是蕴含着满足父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严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多维度的孝道观,契合并印证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于我们践行孝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撑。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3]。传承和发展孔子多维度的孝道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战国策·楚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4.
责任编辑:李增华
Maslow’sHierarchyofNeedsTheoryunderthePerspectiveofMultiDimensionalityofConfucius’sFilialPiety
JIANG Wen-ping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Filial piety”means to serve their par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parents.As a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filial piety”has a long history. Confucius constructed the rich filial piety thought system. Maslow, an American psychologist,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hierarchy of needs”, which holds that people’s happiness and satisfaction come from the basic needs of five orders. Maslow’s theory of hierarchy of needs is used to examine the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in order to verify the multidimensional nature of his thought of filial piety.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Confucius; Filial piety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6.051
B82
A
1674-6341(2017)06-0141-02
2017-03-06
姜文萍(1992—),女,山东招远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