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寒暄语的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透视
2017-03-10王重斌
王重斌
(合肥学院 外语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日语寒暄语的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透视
王重斌
(合肥学院 外语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日语寒暄语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类,一般适用于日常家庭和社会交往中。日语寒暄语具有特殊的文化特征,可以透露出日本人的“和”与“恩”的理念以及内外、上下、亲疏有别的文化意识。
日语;寒暄语;文化特征;社会功能
日本是十分注重礼节的国家,相比其他国家具有更为丰富的程式化、多样化的寒暄语。准确认识和把握日语寒暄语,研究其表现形式、文化特征、社会功能,对于更好地了解日本社会、理解文化差异,促进中日交往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日语寒暄语的内涵与分类
(一)日语寒暄语内涵
寒暄在日语中写作“挨拶”,原为禅宗用语,指禅僧之间你来我往的知识问答,后来解释为打开自己的心扉向对方靠近的意思。而在现代日语中寒暄有更广泛的含义,如《详解日汉辞典》对“寒暄”作出四种解释:问候、致敬;致词、致谢、致贺;回答、回信、答礼;通知、知会。寒暄一般包括语言层面的寒暄语和非语言层面上的寒暄行为,两者密不可分。
(二)日语寒暄语分类
日语里寒暄语十分丰富,敬语使用广泛,表达方式暧昧委婉。爱知教育大学甲斐睦郎教授从内容方面将其分为10类28种。比嘉正範把寒暄语分成几个典型的类别。[1]笔者认为日语寒暄语分为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两大类。
1.第一大类口头寒暄语居于最常用的主体地位,它主要是用于家庭相处、社会交往等场合。口头寒暄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前者包括出生、入学、毕业、就职、结婚、葬礼等比较正规的场合。这些场合的寒暄不吝啬赞美之辞,需表达谦虚之意,都表示一种美好的祝愿,下意识地抬高对方而不显得过度做作。还有一些表示安慰的场合,寒暄者要十分得体,使对方能够感受到寒暄者的诚恳。非正式的场合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场合,比如早中晚、就餐、休息、外出、归家、相遇、拜访、道歉、感谢等,这些时候都需要使用寒暄语。如就餐时说,「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动了)、「ご馳走様でした」(多谢款待)等;相遇时说:「いいお天気ですね」(天气真好啊)、「ごきげんいかがですか」(您好吗);拜访时说:「お邪魔いたしました」(打扰到您了)、「失礼いたします」(打扰了、告辞了);表歉意时说:「ごめんなさい」(不好意思、对不起)、「申しわけございません」(对不起、十分抱歉),等等。可以看出,何时寒暄、如何寒暄、采用何种语气的寒暄表达以及包罗万象的寒暄内容,都足以说明其语言的复杂性,也体现出日本人在与人交往时的小心、谨慎,注重细节、体谅他人想法的性格特质,他们注重通过内心的感觉去体察、揣摩对方所要表达的含义,用较为含蓄、谦逊的表达维系语言交流和人际关系。
2.第二大类主要是指书信往来中出现的寒暄语。日本人写信时,常配合季节变化进行寒暄,每个季节都有与之相匹配的寒暄语,甚至每个月份都有专属的寒暄语,此外,还有寒期和暑期寒暄,这些是日语的独特现象。以1月份为例,其寒暄词汇就多达9种,分别为初春、新春、寒冷、酷寒、严寒、寒风、严冬、极寒、春寒。[2]这种与天气、时令相关的寒暄语琳琅满目、数量繁多,旨在提醒交往对象根据时令的变化注意身体状况。除了日常书信,寒暄语在商务书信开头和结尾也是必不可少的。譬如在信件开头往往用「拝啓」(拜启)「謹啓」(谨启)等表达,辅以季节的问候寒暄,再加上一些表示感谢、祝福对方的客套寒暄,最后,一般会以「まずは取り急ぎご報告まで」(匆匆汇报如上)「以上、略儀ながら書中をもってご挨拶といたします」(恕我不周,以此书信致以问候)等惯用语结尾。这种礼节寒暄近乎达到严格规定式的程度,主要是为了传达相互尊重、互相宽容、寻求合作、实现共赢的意涵。
二、日语寒暄语的社会和文化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看似简单的寒暄语,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从日语寒暄语可以看出日本人的“和”与“恩”理念,以及日本人内外、上下、亲疏有别的文化意识等。
(一)内外意识
单一民族和狭小岛国造就了日本独特的社会文化,在这个文化共同体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小集团或结社,这就促使日本人小集团意识的产生,即内外有别。所谓的“内”是指同一家庭、同一工作单位等由归属意识所连接起来的共同生活空间;“外”则指上述以外的空间。内外之间有着明确的心理界限。在语言表达上,集团内和集团外是不能混淆的,这一点寒暄语表现得相当明显。日本人能很自然地、准确地把握这种内、外属性及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其对内连带意识的产生,是以共同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场所为条件的。在生活语言中,日本人根据“内”“外”关系,对内采取与对外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说话方式,决定是否使用敬语、怎样使用敬语。对“内部”成员,寒暄语表现为亲密、随和,有亲近感,无需过多客气,在寒暄语使用上相对随意,不那么严格。对“外部”成员寒暄时,从心理上保持一种距离感,语言表达要谦逊,行为举止也彬彬有礼。如道别,对内说「じゃまた」「またあとで」「バイバイ」(再见)等;对外则说「失礼します」「またお目にかかりましょう」「そろそろお暇いたしましょう」(再见)等。[3]再如,在与别人说话时,会根据特定的场合区分使用“ウチ(内)”和“ソト(外)”。当然,这种内外有别的寒暄也会视情况有所变化。一般来说,朋友和家人都可以视为亲密的“内部”,但与朋友寒暄时,若话题中涉及自己的家人,则家人是“内”,朋友是“外”。日语寒暄语的定型化也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如,日本人受他人邀请吃完饭后都会向主人说:「ご馳走様でした」(谢谢款待),主人也一般回答说:「お粗末さまでした」(招待不周)。外出回家进家门后一定会说「ただいま」(我回来了),家人一定要回应「お帰りなさい」(你回来了)。
(二)尊卑有别
表面上,日本是一个公民在政治上处于平等地位的国家。然而,在社会生活中,日本人崇尚权力,有着根深蒂固的尊卑观,即长幼有序、上下有别的等级观念,在使用寒暄语时非常注意彼此的上下关系,会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以体现尊重与尊敬。“上”指的是年龄、辈分、地位等比自己高的人。例如,「お疲れ様です」(您辛苦了)「ご苦労です」(你辛苦了)都是对别人辛苦表示感谢,但前者一般对年长的和地位高的人使用,而后者一般是对晚辈和地位低的人使用。[4]同样的,「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ごめん」(对不起)都是对别人表示歉意的,而前者一般对上级和长辈使用。在家庭内部,对于父母长辈等,一般较少使用尊敬语和自谦语,但有时依据家庭的传统习惯等会使用郑重礼貌用语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如,有的家庭小孩会这样问候自己的母亲:「お母様、ご機嫌いかがですか」(母亲大人,您好吗),在职场,对待上级使用敬称的寒暄语更是普遍且必要,比如「すでに手配いたしました」(已经安排稳妥)「では、お先に失礼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请允许我先告辞了),并加以大量自谦词,以此表达对上级领导的尊敬。
(三)求和心理
这里的“和”主要是追求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日本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和礼节繁缛的国家,日本人自称“大和”民族,在人与人交往中,追求和睦相处,避免得罪人,为此向对方表示一种特别的敬意,采用相应的寒暄语表达他们的期盼之意。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すみません」(对不起、不好意思)一词,体现出日本社会谦让、容忍的处世哲学,尽量不与对方发生争论,不发生正面冲突。在日本人看来,寒暄不得体、不到位,就是不礼貌,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5]因此,日本人在寒暄时谨慎小心,“单刀直入”的表达方式很少见,而多采用比较「暧昧」(委婉)的言辞,以免破坏“和”的氛围。同时,日本社会中恩伦心理浓厚,包括自然之恩、父母之恩、老师之恩和社会之恩,受人之恩当为回报,体现到寒暄语中,就是经常把「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您)挂在嘴边,哪怕是家人之间亦是如此。这些都是日本人“处心积虑”地发明那么多寒暄语的重要原因。不难看出,这些寒暄语折射出日本人各自安分守己、严律守序、群而不乱的性格特质。
三、日语寒暄语的社会政治功能
寒暄语在语言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功能,其最基本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交流、润滑人际关系。
(一)拉近距离,营造和保持友好的氛围
在日本这样单一民族和岛国社会,维持和强化集团心理,保持内部的团结统一至关重要,因此产生了大量形式各异、功能相似的寒暄语。寒暄语不是为了交换信息和观点,而是为了分享感情,缩短双方的感情距离,创造和谐的气氛,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它是日本人语言生活中的“润滑油”。日本人正是通过如此多的寒暄语,表达彼此的求和、交好心理。
(二)打破彼此陌生的界限,以益于正式会晤话题的开始
在社会交往中,多数情况是彼此不熟悉、不认识,若缺乏交流是难以进行的,这时需要一定形式的语言为交流的开始创造机会,也就是“说了”与“说了什么”同样重要。一定程度上,寒暄语被视为避免沉默的适当做法。即便是一种简单的礼仪或者是出于礼貌上的寒暄,在不断重复中得到升华,让人们感受到亲近,拉近双方距离,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融洽。
(三)化解尴尬,体现一定的政治意图
日本人通过和别人共享同样的感情来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缓和、融合社会关系,不仅体现于社会和文化领域,还表现在政治、外交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多边外交场合,日本总是利用这些平台,与那些没有外交关系或者外交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的国家之间寻找互动的机会,借此打破现场的尴尬。无论是偶遇还是简单寒暄,至少表明双方主观上都愿意改善关系。2012年7月,外务大臣玄叶光一郎和朝鲜外务相朴义春在金边就餐时罕有地聊了几句,短暂地“相互问候”了一下。[6]这就是典型的以寒暄为契机,表达双方希望接触的政治意图的一个实例。
当然,日语寒暄语可长可短,在运用时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恰当的寒暄,传达简洁、友好与尊重的意愿,而不恰当的寒暄可能会弄巧成拙,在交往中产生尴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关键在于话题的选择和场景的把握。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加强对日语寒暄语的了解和掌握,在日常交往和书信交流中促进彼此关系,避免因寒暄不当而造成误解和误读。
[1]张爱华.论寒暄语与日本人的心理意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
[2]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崔昆.日语寒暄语的语用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2).
[4]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5]曹美兰.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其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12,(3).
[6]朝日外长罕见寒暄[EB/OL].新华网,2012-07-14.
责任编辑:思 动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Function of Japanese Phatic Language
WANG Zhong-bin
(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The phatic expressions in Japanese,oral and written,are used in daily life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for expressing Japanese people’s idea of “harmony” and “grace” and other cultural awareness about inside and outside,superior and inferior,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loseness and aliernation.
Japanese;phatic expressions;cultural characteristics;social function
1004—5856(2017)09—0111—03
2016-12-07
合肥学院科学研究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4KY06RW。
王重斌(1985-),女,安徽芜湖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日本社会与日本文化研究。
H36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9.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