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坛耆老的旧体诗作精神特征
——以《中华诗词》中《耆旧遗音》栏目为中心

2017-03-10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旧体诗诗作栏目

戴 勇

(南昌师范学院 中文系,江西 南昌 330032)

论诗坛耆老的旧体诗作精神特征
——以《中华诗词》中《耆旧遗音》栏目为中心

戴 勇

(南昌师范学院 中文系,江西 南昌 330032)

《中华诗词》杂志自创刊伊始,即以传播旧体诗,扶持青年旧体诗人为己任。该杂志《耆旧遗音》栏目刊载的旧体诗词作品为青年旧体诗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本。这些旧体诗作内容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写景抒怀与酬唱赠答;二是书写抗日救亡之决心,抒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之气概。此栏目诗作体现出的精神特征,折射出《中华诗词》杂志的编辑风格及审美倾向。

诗坛耆老;旧体诗;精神特征;中华诗词;耆旧遗音

《中华诗词》杂志自1994年创刊以来,就设有《耆旧遗音》栏目以刊载旧体诗词界诗坛遗老们的作品,这些诗坛遗老们在旧体诗词界诗名远扬,如夏承焘、马浮、黄君坦、唐玉虬、刘凤梧等。《中华诗词》杂志之所以大面积刊载这些诗坛遗老的诗词作品,一个最大原因在于要通过他们的旧体诗词作品,为新时期旧体诗词创作者提供可供借鉴的模板。此外,刊载诗坛公认的旧体诗词大家的诗词作品也极大的提升了《中华诗词》杂志的艺术品味。

一、《耆旧遗音》栏目诗人年龄层次透视

纵观《中华诗词》(1994-2015)共202期杂志,出现《耆旧遗音》栏目的占89期,共收录旧体诗人151位。对《耆旧遗音》栏目所载诗坛遗老的年龄统计可知,出生在1860-1869年的7人,1870-1879年22人,1880-1889年27人,1890-1899年34人,1900-1909年和1910-1919年都是26人,1920-1929年5人,1930-1939年3人,1940-1949年0人,1950-1957年1人。

由此可见,《耆旧遗音》栏目所收录诗人年龄层次的范围是1860年至1957年,人数呈正态分布,即中间高两头低。其中年龄最长的诗人是1860年出生的清光绪时期的进士俞明震,①年龄最小的是出生于1957年的画家李老十。②从《耆旧遗音》所收录诗人的人数比例,大致可以反映出民国时期旧体诗词诗人的创作成就,即出生于1890-1899年与1900-1909年的诗人是当时旧体诗词界创作的主力军。

二、《耆旧遗音》栏目诗人职业身份管窥

以诗人的身份、学术背景、职业为标准,《耆旧遗音》栏目麾下诗人大致分为六类:③

1.新文学干将。主要代表是:俞平伯、沈从文、郁达夫、老舍、陈独秀、张恨水、朱自清、田汉、许寿裳、梁宗岱、胡适、邓拓、张采庵。

2.知名学者专家。高校教授有任中敏、刘凤梧、万云骏、陆维钊、江辛眉、唐玉虬、黄孝纾、吴奔星、乔大壮、黎锦熙、蒋庭曜、胡云翼、刘君惠、陶亮生、王蘧常、潘伯鹰、缪钺、冒效鲁、荒芜、吴世昌等;书画专家有张伯驹、郭凤惠、萧劳、马叙伦、易君左、朱复戡、蔡若虹、谢无量、吴未淳、溥心畲等;报社记者编辑有田翠竹、吴无闻、陈凡、张报;南社诗人有田名瑜、田兴奎;史学家有张尔田、翦伯赞;词学家有夏承焘、马一浮;其他方面的专家有数学家何鲁,红学家吴世昌,汉学家萧涤非,语言学家周祖谟,民俗专家钟敬文,水利专家黄万里等。

3.民主人士。主要代表有曾任民盟中央宣传部长的黄药眠,第七届政协副主席民革副主席钱昌照,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南社元老柳亚子等。

4.国民党要人。主要代表有“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宣部部长的梁寒操,国民党元老曾任湖南省省长的程潜,国民党主要筹建人宋教仁等。

5.中共领导干部。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曾任福建省副省长的张遗、郭化若中将,曾任云南省省长北京市委书记的郭影秋,曾任湖南省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周世钊,曾任常州市政协副秘书长的羊牧之,曾任中共重庆特支书记刘传茀,曾任四川省政协常委的黄稚荃,曾任国务院对外文委副主任国防公办副主任的周一萍等。

6.清末遗老。主要代表有东乡宿儒饶岱章,光绪十八年进士赵熙,前清江西名诗人胡元轸,前清秀才陈翰仙,光绪十六年三甲进士俞明震等。

从以上对《耆旧遗音》栏目诗人的类型划分可以看出,该栏目诗人身份涵盖各个领域,既有国共两党的政治要人,又有民主党派人士;既有报刊杂志编辑记者,又有书画专家学者。这些诗人身份五花八门,但整体而言高校教授学者占据主流,这反映了高校教授学者在现代文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三、以《耆旧遗音》栏目为中心的诗坛耆老旧体诗作的精神特征

粗略的统计,《耆旧遗音》栏目共收录151位诗人旧体诗作1 529首。收录诗作较多的诗人作品统计如下:

夏承焘31首、萧涤非18首、刘凤梧15首、陆维钊27首、刘骏14首、唐玉虬14首、王蘧常17首、郭影秋22首、钟敬文24首、周世钊15首、谢无量18首、邓拓17首、郁达夫20首、老舍22首、陈独秀43首、张采庵19首、张恨水26首、荒芜15首、朱自清18首、陈寅恪18首、吴世昌19首、田汉16首、李大钊19首、朱德18首、陶亮生25首、刘君惠16首、黄稚荃19首、吴奔星26首、萧印唐19首、乔大壮23首、许寿裳16首、梁宗岱15首、蒋庭曜15首、黎锦熙15首、谢晋16首、胡适14首、翦伯赞18首、吴未淳16首、陈凡18首、胡元轸15首、刘放园15首、刘萧无19首、陈翰仙15首、吴鹭山16首、杨析综17首、马曜15首、陈虔安16首、陈增寿16首、杨庚笙16首、秦兆阳16首、马浮15首。

另外,《耆旧遗音》栏目在选登诗人诗作时以1997年第5期为分界线,表现出这样的倾向,即在1997年第5期以前《耆旧遗音》栏目单期所选的诗人比例较多,如创刊号上共选登七位诗人的诗作,而自1997年第5期开始陆续以专题的形式选登诗坛遗老的作品。④在上述所列诗人群体中,一般而言,单个诗坛遗老的作品大多出现一次,不过也有数位诗坛遗老的作品出现在多期的《耆旧遗音》栏目中,笔者试以单个诗人出现在《耆旧遗音》栏目两期以上为计算标准,统计如下:夏承焘4期,萧涤非3期,任中敏、张伯驹、黄君坦、田翠竹、陆维钊、陈独秀、于右任、董必武都是2期。

从以上统计中可知,夏承焘诗作是在《耆旧遗音》栏目出现期数最多的一位,其31首诗作被选登出现了4期,分别是1994年创刊号、1994年第2期、2000年第2期和2003年第8期,而2003年第8期是以专题形式出现的,这是其他诗人望其项背的荣誉。夏承焘诗词作品频繁收录,充分说明了其在旧体诗词界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了《中华诗词》编辑群体的审美品格。此外,《耆旧遗音》栏目以专题形式分两次选登了陈独秀⑤、陆维钊⑥的诗作作品。

纵观《耆旧遗音》栏目所选诗人的年龄层次及职业类别来看,该栏目所载诗人几乎囊括了民国时期政界、军界、文学界、学术界等领域的众多精英。那么《中华诗词》杂志编辑同仁为什么选择这些诗人及作品刊载在《耆旧遗音》栏目上,或者说这些诗坛遗老在《耆旧遗音》栏目上表现出怎样的趋同精神特征,这是笔者探究《耆旧遗音》栏目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试从上述所列举诗人作品为考察对象,大致描绘出《耆旧遗音》栏目所载诗坛遗老们旧体诗词作品的趋同性精神特征。

(一)写景抒怀与酬唱赠答

早期《中华诗词》中《耆旧遗音》栏目所载诗作以写景抒怀及诗人间的酬唱应答居多,以创刊号为例,该期《耆旧遗音》栏目共收录7位诗坛遗老诗作11首,其中,写景抒怀的有7首,酬唱应答之作有2首。可以看出,早期《耆旧遗音》编辑同仁选登诗人作品题材的审美倾向。

如众所知,写景抒怀是诗歌体裁最为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诗人们往往借眼前之景,诉说别离之苦,思念之情,不舍之意。在创刊号7首抒怀之作中,其诗作的主题也不离“思念”“不舍”的永恒主题。

任中敏的《己未游玚台即事》叙述了诗人游览玚台后的感受。“我笑玚台水,涓涓作细流。出山无气力,抱朴远炉瓯。我敬旸台客,相逢掬素心。殷勤留色相,风谊重乾寻。”(创刊号)⑦该诗前四句写景,把玚台水的缠绵涓涓细流描绘的十分生动形象,并且用拟人化的手法,如“出山无气力”一句,点名玚台水的细与秀美。诗作后四句叙事抒情,诗人在玚台巧遇一位名为乾寻的日本女子,相谈甚欢,并合影留念。诗人感叹“风谊重乾寻”,记录的是一段友情。

同样是就玚台即景抒情的题材,张伯驹表达的情感显得更加幽怨沧桑。其诗作《小秦王·乙卯清明后游玚台大觉寺看花》写道:“年年岁岁到玚台,寒暖阴晴也自来。迭嶂风沙遮不住,杏花半似雾中开。卧游大觉剩空堂,鸿雪都成梦一场。阅世五朝人尚在,名花也应感沧桑。”(创刊号)张伯驹的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叙事,作者年年都要到玚台大觉寺看花,无论寒暖阴晴。颔联写景,清明前后,大觉寺风沙遍布,但依旧遮挡不住遍地的杏花开放。颈联与尾联抒情,诗人感慨时间飞逝,五朝人尚在,看到杏花也应感受到沧桑,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跃然纸上。

《耆旧遗音》栏目所载酬唱赠答类的作品占据比重也是十分明显的,粗略的计算在89期《耆旧遗音》栏目中,涉及此类题材的诗作达83首。这些酬唱赠答的诗作按内容分类主要有赠答诗、和韵诗及祝寿诗。

1.赠答诗。代表性作品有陈独秀的《赠沈尹默绝句四首选二》、蔡若虹的《赠画家关山月》、夏承焘的《水调歌头·赠德国友人》等。

《赠沈尹默绝句四首选二》是陈独秀的晚年之作,共有四首,《耆旧遗音》栏目选了第一首和第四首。“湖上诗人旧酒徒,十年匹马走燕吴。于今老病干戈日,恨不逢君尽一壶。”(2004年第9期)为所载第一首。在此首七言绝句中,诗人回忆了当年与好友沈尹默在西湖把酒言欢的场景。十年过后,诗人已是老病缠身,不复当年飒爽之英姿,然而尽管如此,诗人依旧希望能与老友再次相逢把酒赋诗。在所选的后一首七言绝句中,陈独秀写到:“论诗气韵推天宝,无那心情属晚唐。百艺旁通偕世变,非因才力薄苏黄。”(2004年第9期)此首诗中陈独秀的狂狷之气依稀可视,而其对沈尹默的怀念之情,拳拳在握。

著名画家蔡若虹的《赠画家关山月》有二首,前一首“不守歌台守砚台,漠阳风土出人才。神州远景诗中间,庾岭梅花纸上开。举笔旌旗同抖擞,挥毫云水共徘徊。高龄赢得春常在,百尺青松点绿苔!”(2004年第10期)此首诗歌咏的是当代著名画家关山月。关氏最擅长的是水墨画,其作品在海内外很有市场,蔡若虹的这首赠诗把关山月作画的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在诗人笔下,关山月“不守歌台守砚台”的职业操守清晰可见。后一首“出色丹青忆岭南,十年沉醉梦犹酣。逍遥笔墨藏风骨,浪漫情怀领艺坛。立意每随新气象,造型不取旧衣冠。难忘更有思乡曲,万里关山月一弯!”(2004年第10期)该诗构思十分巧妙,首联交代关山月的籍贯,颔联和颈联描写关山月的画风特点,尾联把关山月的名字有机融合在诗句中,表现诗人与其浓浓的友谊。

夏承焘的《水调歌头·赠德国友人》写的极尽温婉缠绵。词的下阕“攀头柄,探月窟,壮哉游。故人相望何处?万里海西头。争似断桥吹笛,携得波光西子,招手落双鸥。让汝广寒阕,容我醉湖楼。”(2000年第2期)夏承焘在词中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词人壮游太空的豪迈气概,另外直接用答问的方式,传达出词人对德国友人的不舍之情。

2.和韵诗。酬唱和韵是旧体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写作方式,诗友们以此种方式相互唱和,造就了文坛无数以诗会友的佳话。《耆旧遗音》栏目中此类题材诗作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冒效鲁的《和默存夜坐韵1939》《次韵赋散原先生1928》等。

冒效鲁与钱钟书相识在1938年9月,那年钱钟书偕妻女从法国马赛搭乘轮船回国,恰巧在客舟上遇见刚刚卸任外交官一职的冒效鲁,两人相谈甚欢,尤其是谈到诗歌创作,更是投缘。冒效鲁甚至写了《马赛归舟与钱默存论诗次其见赠韵赋柬两首》相赠给钱钟书。两人分别之后,更是诗邮不断。1939年2月27日,上海《社会日报》刊载了钱钟书的《夜作》,⑧随即冒效鲁以钱钟书的这首诗韵写出《和默存夜坐韵》。“虚幌吹灯阒不欢,流亡道路有饥寒。惊乌绕树月初晕,落叶扫阶声更干。肝胆向人终郁勃,情怀如水自弥漫。无边夜色归坚坐,哀乐中年陨谢安。”(1998年第2期)此外,冒效鲁于1928年完成《次韵赋散原先生》,也就是这年冒效鲁在北平拜访了陈散原(陈三立)。

冒效鲁对陈三立是极为推崇的,其在这首诗作中有这样的诗句,“每闻佳什惊潜来,才接高论已别宴席。莫向楼头看海色,万灵腾踔尚无边。”(1998年第2期)此诗的前一联,冒效鲁对陈三立的钦佩与崇拜可见一斑。

3.祝寿诗。钟敬文的《祝冰心女士九十寿辰绝句二首》是此类主题诗作的代表。钟敬文的这两首绝句作于1989年,该年正好是冰心的九十寿辰,钟敬文在第一首绝句中,用“涛翻艺海势汹汹,一代清才角众兄”(2002年第4期),赞扬冰心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成就。在第二首绝句中,钟敬文又用“繁星璀璨春波媚,哲理诗情濯我魂”(2002年第4期)概括出冰心文学创作的特点,最后诗人用“白首回思余味在,心香一缕祝生辰”(2002年第4期)一句直抒胸臆,表达对冰心老人的祝福。

(二)书写抗日救国之决心,抒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之气概

自1996年第2期始,《耆旧遗音》栏目选登作品的政治倾向明显增加,而在这些包涵政治倾向性的诗作中,书写抗战题材的作品表现的尤其突出。粗略的计算,在《耆旧遗音》栏目所载一千多首旧体诗作中,标题中明确标识关于抗日救亡题材的作品有近50首。考查这些诗作的作者,我们发现这些诗人们的政治身份各异,其中既有知名学者刘凤梧、唐玉虬、王遽常、吴君琇、刘君惠、吴奔星、胡云翼、蒋庭曜等;民主人士于右任、黄炎培等;国民党元老程潜;新文学干将田汉;共产党高干朱德、周一萍等;还有清末遗老陈翰仙等人。从以上所列举的诗人名单中,不难看出在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业中,无论是新旧诗人,还是政党不同的政客,他们所抒发的情感倾向是趋同的,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仇恨,对国破山河的痛心疾首,乃至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而从编纂辑录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耆旧遗音》编辑群体的择稿标准及倾向。

倘若把《耆旧遗音》栏目有关抗日救亡题材的作品按内容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对日本侵略者侵略行径的痛斥,对国破山河百姓疾苦的忧虑。代表作品有著名史学家翦伯赞的《日寇犯衡阳有感》和罗家伦的《闻南京陷后消息》。翦伯赞的《日寇犯衡阳有感》写于1944年,这年的7月日本侵略者为了打通粤汉铁路,围困了衡阳47天,最终在8月8日衡阳沦陷。诗人如此写道:“喋血常桃血未干,又传胡马渡衡山。焚书到处纵秦火,杀敌何人出汉关。南渡君臣怜晋宋,北征豪杰遍幽燕。莫倚巫巴能阻险,从来王业不偏安。”(2009年第2期)在这首诗中,首联与颔联正面描写了日寇攻陷衡阳后四处焚烧抢掠的罪恶行径,而在颈联中翦伯赞借用了西晋与北宋灭亡后,南渡建立东晋和南宋的典故,隐喻了国民党当局的抗战无能,偏安一隅的苟安情境。最后诗人用春秋笔法诉说巫峡和巴山未必能阻挡日本侵略者的战车,警告当局切莫像南宋王朝那样苟安一地。

罗家伦的《闻南京陷后消息》叙述了诗人听闻南京陷落之后的悲痛之情。“肝脑满街新鬼泣,楼台余烬晚烟收。何心更说南朝事,想到秋前泪已流。”(1996年第2期)这首七言绝句首句描写南京城陷落后的惨状,次句写远景,被焚烧的古都南京城四处扬起灰烬,从远处看,这些灰烬弥漫在空中形成一片雾蒙蒙的尘烟。后两句化用刘长卿的“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之典故。表达诗人想到南朝古都被蹂躏的痛楚之情。

另外,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行径之外,《耆旧遗音》所载的诗人还表达出对百姓疾苦的忧虑。如刘君惠的《蜀中大旱,又闻日寇侵占独山,感愤赋诗》中所言:“陈涛新鬼声啾啾,谁遣敌兵窥上游。九州版图今余几,一角残山马远愁。夙夕乡农过我宿,苦言家无担石蓄。只闻大府军食需,遑问小民生计促。城中斗米换一衾,城外大猾公劫侵。米贵仓空粜不得,官贪民困孰能禁。”(2005年第5期)这首诗描写的地点是在西蜀独山,即今天的黔南地带,由于当年独山地区遭遇大旱,土地龟裂,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恰在当时日本侵略者又攻陷了独山,使得老百姓生活雪山加霜。诗人痛心疾首,感慨九州版图所剩无几,而敌人又对独山上游虎视眈眈,老百姓生不如死,四处传来饿殍遍野的鬼声。更加让诗人愤慨的是由于战时的需要,百姓要缴纳军粮,这让百姓生活难以为继。整首诗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百姓生活的担忧。

著名词学家马浮在《耆旧遗音》栏目中也有类似主题的诗作,如《闻寇侵黔南》里叙述了诗人听闻日本侵略者入侵黔南的感愤。诗人如此写道:“昔年风雪经行地,此日烟尘格斗中。岩邑缨冠无劲旅,流民危涕有哀鸿。灯前妙舞花门醉,火后荒郊瓮牖空。野老天寒愁道路,元戎决策正观功。”(2013年第2期)马浮的这首七言诗作与刘君惠的《感愤赋诗》的描写时间及时代背景十分接近,都是在“黔南事变”背景下对黔南沦陷后劳动人民生活的描绘。马浮用“流民危涕有哀鸿”一句鲜明的揭示出黔南沦陷区劳动人民生活的惨状。此外,诗人用对比的方式描绘出黔南地区在沦陷前后的情景。在日寇未侵占前,这里“灯前妙舞花门醉”,但被日寇蹂躏后,黔南一带处处是人去楼空,一片荒芜。诗人忧国忧民的意识在整首诗中溢于言表。

2.书写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决心。《耆旧遗音》栏目关于此类主题的作品表现得尤其突出,其代表作者是民主人士于右任、新文学干将罗家伦、学者唐玉虬等。

于右任诗作在《耆旧遗音》栏目上发表共有8首,其中关于抗战题材描写的就有6首。代表作品有《长歌复短歌》《神圣战争·中吕·山坡羊》《题全面抗战画史·双调·殿前欢》。

在《长歌复短歌》中,于右任以一种乐观笔调描述了全国军民团结一心,抗战救亡的恢弘场景。如“长歌长,短歌短,神圣战争方开展。哥哥后,弟弟前,争将性命为国捐,击破胡儿在今年。短歌短,长歌长,万世荣名是国殇。爱吾爱,仇吾仇,勇者不惧仁者忧,大家起来卫神州。”(1996年第2期)而在《神圣战争·中吕·山坡羊》中,诗人写道:“忧愁风雨,迷离云树,流亡不尽艰难路。寇何如,寇何如,中原春色还如故。神圣战争当共负。兴,天定助。亡,人自取。”(1996年第2期)这首散曲表达出诗人对抗战必胜的决心。此外于右任又在《题全面抗战画史·双调·殿前欢》中直言:“噪昏鸦,中原满地逞胡笳,沿江各口窥胡马。切莫嗟呀,看神州放异花。一战收功也把血史争图画。更高呼中华万岁,万岁中华。”(1996年第2期)

新文学干将罗家伦有关此类主题的作品被选载在《耆旧遗音》栏目的有二首,分别是《台儿庄大捷放歌》和《金轮峰之役我守军牺牲殆尽最后一个二等兵于负伤后犹独守山峰三座毙敌数十卒保此要隘是不可以不颂》。前一首诗如此写道:“十万横磨肃晓霜,一挥天上斩贪狼。朝朝积郁冰消尽,八表苍生涕若狂。”(1996年第2期)描写的中心是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16日,台儿庄战役打响,至1938年4月15日结束,整场战役持续了一个月时间,最终中国军队击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战史上最为伟大的胜利之一。罗家伦听闻胜利消息之后,用“八表苍生涕若狂”的诗句表达出其欣喜若狂的感受。罗家伦的后一首诗歌赞颂的是一位普通的抗日将士,在诗人笔下,“长湖烟水郁苍茫,孤据三山作战场。手把金轮旋日月,汉阳峰时大功坊。”(1996年第2期)此诗的颈联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抗日战士勇猛威武之姿,而尾联则直言抗日将士的丰功伟绩。

唐玉虬的《娘子关歼敌赋歌》描写的中心是娘子关战役。“娘子关前月弯弯,新修蛾眉出云间。何来贼子败人意,正开妆镜吹角繁。大呼杀贼贼胆落,熊罴忽起当前关。贼意唾手关可得,岂知中伏难生还。堪怜沥尽鲸鲵血,染得关下土皆殷。亦有暂时被兔脱,重围岂许逃出山。刈草切瓜一阵剁,西风凛凛刀光寒。中国男儿本难侮,娘子正色尤难攀。伏尸遍地自干戮,薄怒已是惊人寰。”(1997年第5期)此首七言叙事诗形象的再现了抗日将士娘子关战役中的英勇杀敌之壮举。众所周知,娘子关战役于1937年10月6日打响,10月26日战役结束,结局是娘子关失守。唐玉虬写的《娘子关歼敌赋诗》描写的是娘子关会战初期我军所取得的短暂性胜利。该诗以写景起笔,继而描写局部战役的生动画面,在诗人笔下抗日将士威风凛凛勇猛无比的形象跃然纸上。

3.对抗战死难将士的悼念。抗日英烈的故事是诗人们描写歌颂的重心。《耆旧遗音》栏目所载此类诗作主要有朱德《悼左权同志》、黄炎培《追悼“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二首》和罗家伦《张自忠将军挽联》等。

《悼左权同志》写于1942年6月2日,也是左权牺牲的一周后。左权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内牺牲级别最高的革命干部。左权在八路军总部曾担任副总参谋长一职,其与朱德并肩抗战,深得朱德的信任欣赏。左权牺牲后,朱德悲痛不已,他以这首七言绝句表达出痛楚之情。“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2005年第8期)该诗前两句叙事,末两句抒情。因为左权牺牲的地点是太行山区辽县一带,辽县附近又用清漳河,所以用“留得清漳吐血花”一句,以升华左权对抗日救国民族之大业的意义。

罗家伦的《张自忠将军挽联》悼念的对象是国民党华中抗日名将张自忠。众所周知,张自忠是抗战时期国民党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其于1940年5月16日在枣宜会战中为国捐躯。罗家伦用“台庄战罢战随枣,横扫倭奴不顾身。莫把死绥成恨事,中原留得一军神”诗句,(1996年第2期)叙述了张自忠在台儿庄战役、枣宜会战中的丰功伟绩。该诗的后两句评价张自忠为军神,诗人对其尊敬与认可的程度可见一斑。而“莫把死绥成恨事”一句,昭示出中华儿女舍生忘死的抗战情怀。

黄炎培的《追悼“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二首》写作背景是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一个月之后,即1932年2月。在第一首诗中,黄炎培用“男儿报国轻生死,歌哭壶浆付《大招》”,(2009年第11期)歌颂了中华儿女舍身救国抗击日寇的气概;而后一句,诗人又化用了《楚辞》中的《大招》一文,暗喻诗人为“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的招魂之意。值得一提的是,黄炎培《追悼“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二首》后一首有这样的诗句,“留取精忠好模范,嘉名十九锡初生。”(2009年第11期)就在“一·二八”抗战一个月后,黄炎培孙子恰巧出生,为了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主力部队十九路军,黄炎培把自己孙子的名字取为“十九”,以表达诗人对十九路军的崇高敬意和纪念。

总之,从以上对《耆旧遗音》栏目所选录的诗人年龄身份来看,该栏目所选录的诗人主力军为民国军政要人及新文学干将,而就该栏目诗作所呈现出的整体精神价值特征而言,《中华诗词》杂志呈现出政治与审美趋同的双向标准,《耆旧遗音》栏目的设置初衷,即以此类精神价值的旧体诗作为后学诗人学习的范本。

注释:

①其诗作刊载在《中华诗词》2013年第4期。

②其诗作刊载在《中华诗词》1996年第4期。

③此分类主要按《耆旧遗音》所收录诗人在某个领域的突出成就来划分,因此难免有重合之处,比如有的诗人既是教授又是政治家,那么即按该诗人的突出领域来划分。

④以专题形式出现在《耆旧遗音》栏目的诗人有:唐玉虬、王蘧常、郭影秋、钟敬文、周世钊、羊牧之、谢无量、邓拓、郁达夫、夏承焘、老舍、陈独秀、张采庵、蔡若虹、张恨水、陈大远、荒芜、朱自清、陈寅恪、吴世昌、田汉、李大钊、朱德、黄万里、陶亮生、刘传茀、赵熙、刘君惠、程潜、黄稚荃、吴奔星、萧印唐、乔大壮、董鲁安、许寿裳、梁宗岱、胡云翼、蒋庭曜、陈述元、黎锦熙、谢晋、胡适、翦伯赞、徐家昌、黄炎培、吴未淳、陈凡、胡元轸、刘放园、刘萧无、陈一凡、陈翰仙、徐映璞、吴鹭山、杨析综、欧阳克嶷、马曜、陈虔安、顾随、周一萍、陈赠寿、黄孝纾、杨庚笙、俞明震、秦兆阳、马浮、潘伯鹰。

⑤以专题形式选登陈独秀诗作出现在《中华诗词》2004年第9期和2010年第10期。

⑥以专题形式选登陆维钊诗作出现在《中华诗词》2007年第10期和2006年第12期。

⑦文中诗皆选自《中华诗词》,以下只标注刊期。

⑧《夜坐》原诗:“徒倚虚堂羌不欢,穷冬月白助宵寒。心花勒待三春放,泪海偿将万顷干。自觉劳人生草草,其堪达旦夜漫漫。向蚊课睫蜗谋角,取得身来与汝安。”

[1]胡迎建.民国旧体诗史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李遇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吴海发.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4]戴勇.新时期以来旧体诗词传播策略透视——以《中华诗词》杂志为中心的考察[J].北方论丛,2015,(6).

[5]戴勇.新时期以来旧体诗词研究的历史回眸[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4).

责任编辑:张 庆

The Spiritual Features in Classic Poetr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Poems” in “Chinese Poetry”

DAI Yong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2,China)

The magazine “Chinese Poetry” aimed to introduce and advocate classic poetry and provide help to young poets. The column “Traditional Poems” provided very good model poems for the young writers to learn. There were two themes:one includes the topics of scenery,lyrics,gift presenting and the like,the other is mainly about expressing the resolution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Japanese army and saving the nation. The spiritual feature of this column reflected the style and aesthetic taste of the magazine.

traditional poems;classical poetry;the spiritual feature;Chinese poetry;traditional poems

1004—5856(2017)09—0078—06

2016-12-05

2015年江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GW1515;南昌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NSBSJJ2015030。

戴 勇(1980-),男,江西德安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当代旧体诗词研究。

I207.22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9.019

猜你喜欢

旧体诗诗作栏目
老舍的旧体诗
重返旧体诗世界的鲁迅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旧体诗词的现代走向
关于栏目的要求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