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2017-03-10丁丹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抗日同志

丁丹玲

(西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丁丹玲

(西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抗日战争期间,基于民众思想觉悟关系着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国革命的推进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党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文章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研究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特点,并总结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抗日战争;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抵抗日寇和取得最终的全面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前进的实践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并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在其多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就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结合具体的革命实践,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并最终形成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以中国革命实践为依据,深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以期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同时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参考与指导依据。

一、抗战期间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内容

(一)宣传全面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同志立足国内革命形势,向全国发表了抗日宣言,要求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一致,“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1](P344)并提出国共两党要一致对外,共同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但两党最初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只是形式上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中指出的,目前成立的抗日统一战线,并不是一个充实且坚固的,而且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唤起民众”。古有夏桀商纣之失天下,西汉文景之治,近有孙中山先生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革命胜利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我党深谙此真谛,毛泽东同志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明确指出,共产党肩负着向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不断地解释和说服的责任,肩负着让真正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及孙氏遗嘱彻底地实行的责任,从而扩大和巩固抗日统一战线。[1](P377)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毛泽东还组织大批力量到农村宣传,书写抗日标语、建抗日墙、编抗日话剧、传唱抗日歌曲等,向全国人民传达抗日救国。此外,我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并实行一系列保证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加入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动性,也使他们了解了我党始终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

(二)注重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

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表示,共产党要建大党和领导革命的前提就是学习,尤其是干部同志,如果不重视学习,就无法承担领导革命的使命和改善工作、建设大党的重任。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实践中,如太平天国运动、巴黎公社革命、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等,都充分证明了这个事实。总结前人经验,要想取得革命胜利,首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掌握其中的实质内涵。毛泽东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据统计,毛泽东同志在陕北时所作的哲学著作中,有据可考的有24种。[2](P32-36)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重点在于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谈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时指出,我们党要更注重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单独片面的陷入一般规律的结论中。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许多同志尽管已经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并没有学会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和分析中国革命现状和实际问题。[3](P797)我们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分析事件,对马克思主义有思想上的主控权。面对当时党内掺杂的其他非马列主义思想,延安开展了一场大范围的长期的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为此发表了大量有关党的作风的著作,如《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明确指出整顿党内学风和文风的必要性,并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要与客观实践相结合。

(三)注重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对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视,甚至站在中国革命胜利的高度上来讨论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他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明确指出:革命的胜利与知识分子的参与是脱离不了关系的。[1](P619)在肯定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时,毛泽东同志也明确指出知识分子当下所存在的问题,比如他们小资产阶级背景的存在,旧思想的束缚,还有不清楚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等等。为此,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党一边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到抗日队伍,同时对旧知识分子进行说服教育和改造,提高他们与工农群众的紧密程度。另外,要严肃对待不忠实者,以防其破坏党组织的严密性。对于知识分子的派别是革命、不革命或是反革命,毛泽东同志定下了革命派别的最终分界岭就在于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意愿性和可能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还指出文学艺术首先就是为工农兵所创作,并被其所利用的。[4](P541)其直接表明知识分子与工农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除此之外,毛泽东同志在《青年运动的方向》等多篇文章中进一步为知识分子指明方向:走进工农群众。只有投身到现实实践中,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带头作用和知识才能,从而壮大抗日队伍的力量,建成一支强硬的革命队伍。[1](P565)

(四)推行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军人的政治素养

从领导武装革命斗争开始,毛泽东同志就极度重视人民军队的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这方面,旨在建立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民军队。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中强调,改变军队的政治精神和政治工作是国共两党合作成立后的中心任务,同时提出改造的原则,即“官兵一致,军民一致”。1939年3月,毛泽东在谈到抗大分校教育计划意见时明确指出: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理应放在同等地位。[5](P1257)为了增强战士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在党、政府和军队内部专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或相关部门,并安排专职政治工作人员。他还强调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现实,要采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放在一起讨论分析的案例教学方法,学会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角度看待中国革命现状和中国历史现象,从而作出适当的军事策略和战略。

二、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明确

1937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目前的时局和方针》明确指出,学习和教育就是为了挽救民族与社会危机。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再次强调,驱逐日寇,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是我们抗日的最终目的,[1](P481)而且我们必须将这个目的明确传达给各方军民等,这样才能产生“抗日的热潮”。1939年,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指出:“教育工农,是用共产党员的口,用文章,主要的还是用党的抗日的行动,使工农懂得要抗日要反对汉奸势力的目的。”[1](P251)这再次明确表明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终究目的。由此可见,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之所以大范围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提高他们思想上的觉悟性和行动上的积极性,从而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建立真正意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最终目的始终贯穿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系统地学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从而提升战胜日本帝国主义速度。[1](P533)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表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我们要摈弃主观主义态度,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并在这种态度下,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实践运动相结合。[3](P801)换言之,不能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作教条主义,而是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中所出现的问题,切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圣药”。[3](P820)在中国革命推进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最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

我们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重视人民群众思想上觉悟性,同时也是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满足。为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日的积极性,1939年之后,各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即使是抗日战争中,在“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时,[3](P892)毛泽东仍然提出要自力更生,要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同时还帮助老百姓进行生产。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的报告《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P563-566)只有这样,才能团结人民群众投身到抗战中来。毛泽东同志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群众的现实生产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保证人民群众更多的物质利益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性

第一,树立典型,榜样示范。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全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中指出,表扬民族英雄有利于内外宣传与教育。[6](P40)《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就是采用典型的榜样示范的方法来鼓舞人心。第二,批评与自我批评。面对党内的矛盾和思想斗争,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提出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来处理。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清算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他指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3](P1096)他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抵抗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唯一有效的方法。[7](P1439)第三,理论与实践统一。毛泽东同志多篇著作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指出书本知识与现实实践结合。他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军事实践相结合,号召全体党员“研究军事理论,研究战略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而战争和战略的理论则是一切的骨干”。[8](P175)

三、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认为,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抗日战争中,单单口头宣传抗日目的,是无法形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必须注意满足他们的实际生活中的物质需要,解决实际生活问题。[8](P137)历史和实践证明,物质利益的满足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生产资料。[9](P31)如果连吃喝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如何再进行下个历史活动。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顺利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正确处理好思想教育问题与具体实际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抗日战争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以人为本、以人的实际需求为前提,重视人的思想水平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精神上的拥护,促使他们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抗战,最后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因此,借鉴抗日战争时期的宝贵经验,在今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第一,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着力点和支撑点,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受教育者,进行双向交流,从而达到共享,引起教育中的主客体思想情感上的共鸣。第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环境中的积极作用。人无法离开社会环境,同样也无法离开自然环境。环境对人的渗透影响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好的环境才能感染人,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唤醒自主意识。第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仅以课本为载体,单纯一味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传播,不仅枯燥乏味而且空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现实世界接轨,抓住热点话题,用鲜活的例子进行榜样示范,这样才能引起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政治教育的兴趣。第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源于实践,而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只有通过实践对理论检验,才能更好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才能更易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思想习惯。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新形势新特点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认识都只是某一特定时代的认识。新形势新条件下,面临着新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任务、原则、方法、模式等必须紧扣时代需求,在时代前沿的角度下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并体现时代的特性,如:在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占领网络等新兴媒体阵地,利用现代传播方式和技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广度和深度;大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的社会文化氛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控权;结合新时代下青少年的特点,创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忘本,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当前,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的进步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深入发展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珍惜中国共产党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挖掘和掌握党的精神内涵和实质,从而为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仝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引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8).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李新红

The Practice of Mao Zedong'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DING Dan-ling

(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people’s ideolog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ti-Japan United Front. Mao Zedong started a ser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vement based on Marxism and Leninism. This practice made a very firm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our party to win the war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enriches the theor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Mao Zedong’s education process is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s of this practice are studie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practice to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summarized.

Anti-Japanese War;Mao Zedo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004—5856(2017)09—0026—04

2016-11-10

丁丹玲(1988-),女,安徽铜陵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A84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9.007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抗日同志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严良堃同志逝世
抗日英烈马威龙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