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空间格局及旅游发展构想

2017-03-10申雯清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清水江锦屏核心区

申雯清

贵州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空间格局及旅游发展构想

申雯清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贵州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位于贵州清水江流域,地处汉儒文化与苗侗文化的交融之地,有内涵丰富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质。通过实地调研期望能构建起以锦屏为中心,以天柱为东翼,以剑河、三穗为西翼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圈。在这个以侗族文化为主,汉族、苗族等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并存的文化核心区域里,文化中心点锦屏的清水江文书源远流长,文化圈西翼的剑河、三穗的九寨侗乡古朴秀丽,东翼的天柱以家祠文化闻名于世,整个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在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其旅游发展措施可着重从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调动民族地区人民积极性、发展民族教育几个方面努力。

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圈;空间格局;旅游发展

一、清水江流域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概况

侗族,又称“干”,属于古“骆越”的后裔,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的毗邻地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而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使得南北方言侗族的语言、文化及生活习俗等方面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通常以贵州省锦屏县的启蒙一带为分界线,把天柱、锦屏、剑河、三穗、镇远、玉屏、新晃、芷江、靖州等以北的地区称为侗族北部方言区,而把黎平、榕江、从江、融水、三江、龙胜、通道等以南的地区称为侗族南部方言区[1]。贵州地区的北部方言侗族主要分布于清水江流域一带,这里既保留了丰富的传统侗族文化,又深受汉族儒家文化影响,家族意识与国家认同感极强。

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区地处汉儒文化与苗侗文化的交融之所。明清时期繁盛一时的木材贸易,不仅把清水江流域周边丰富的木材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还给流域内的苗侗文化注入了汉儒文化的血液,从而形成了以苗侗文化为主体、汉儒文化交融并存的文化形态。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所呈现出的多元文化交融之态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清水江流域北部方言侗族的核心区域是以锦屏县为中心展开,向东延伸至天柱县,而向西延伸至剑河和三穗。笔者通过对清水江流域侗族传统文化的调查以期能建构起以锦屏为中心,以剑河、三穗为西翼,以天柱县为东翼,以侗族文化为主,汉族、苗族等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并存的文化核心区域。

二、清水江流域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空间结构及特征

清水江流域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区地处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不同文化区的文化各有千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文化景观。

(一)北部方言侗族文化中心点:锦屏——清水江文书源远流长

锦屏作为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的中心地带,以清水江文书为典型代表。清水江文书,是指明清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以贵州省清水江流域的侗、苗少数民族,在长期从事混农林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反映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关系与历史面貌的原始记录[2]。

贵州黔东南地区多山林和溪谷,植被繁茂,久负盛名的皇木便是取自于此。在明清时期,很多外地商人纷纷沿着清水江溯流而上进入锦屏、天柱等地从事木材的长途贩运。而锦屏,作为清水江流域杉木的盛产之地,自然也是受商品经济影响最深的地方。繁荣的木材贸易不仅给清水江流域的民族村寨带来了可贵的财富,更有力地传播了汉儒文化。木材交易的兴盛打破了侗族山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况,人工造林日益成为清水江流域的山民赖以生存的生计方式,而山林买卖的秩序需要有效地维持。于是,伴生着异常频繁的山林土地权属的复杂转换关系以契约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下来。我们今天所见的浩繁的山林土地契约文书便是源自于此。据统计,清水江文书的时间跨度自清初至建国初200余年,在内容上,主要包括有山场及山林买卖、山场租佃、瓜分山林田土及按股分银,并有一些还涉及到山场山林纠纷调解或争讼、乡规民约及其执行情况等,其他还有一些涉及钱粮借贷、婚姻、家族分家与继嗣等内容[3]2。

(二)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区西翼:剑河和三穗——传统侗乡百花齐放

锦屏县的彦洞和平秋、剑河县的磻溪及三穗为西翼,这一带文化区所呈现的显著特点是侗族传统文化保留完整,兼具汉族文化特色[3]。北部方言西翼的传统侗乡是南北部方言侗族区交汇点,既传承有南部方言侗族的古老风情,又有北部方言侗族吸取外来文化的多姿新鲜,是民族多样文化的活跃点。例如在剑河县磻溪镇洞脚侗寨,每年农历的七月半都会在宗祠内举办一年一度的“九姓共祠祭祖”活动。洞脚侗寨由陈、刘、欧阳、杨等九个姓氏组成。洞脚先民早年来到此地便开始了和睦共处的生活,后代们为了缅怀先祖,便在中元节这一天共同祭祀祖先,从而加强宗族里的内部凝聚、宗族间的外部和谐,使村寨成为一个多姓和谐共处、团结互助的大家庭。

侗家人素有“饭养生,歌养心,酒养神”的俗谚。侗歌是用来回顾历史、招待宾客、传递情谊等的有效工具,侗家人在动人的旋律之中传承着悠久的侗族文化。如今,南部方言的侗族大歌已经走出了国门,成为中国民歌中经典代表,而北部侗族大歌却仍坚守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自娱自乐,鲜为世人所知晓。与南部方言区的侗歌不同的是,北部方言区的侗歌具有高亢、激越、跌宕的特点。由于历史上受到传统诗词形式的影响,北部方言区的侗歌更讲究平仄格律,善于灵活地运用双关语、夸张、借代等各种文学手法,在叙事内容上引用历史典故,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部方言侗歌[4]。

(三)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区东翼:天柱——家祠文化底蕴深厚

天柱县作为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的东翼,素以深厚的家祠文化闻名于世。古代有官爵者得建家庙,祭祀祖先。清水江流域沿岸的一些大姓家族为了弘扬宗族名声、壮大族势,便由有一定权势和较高威望的人领头修建宗祠。天柱清水江下游沿岸的家祠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呈现出巍峨耸立的气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远口吴氏总祠的牌楼,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哥特式古建筑。其牌楼及两墙壁脊上的动物、植物浮雕工艺精湛。尤其是上方墙柱及瓜柱上的四组神秘的字母,因当时建造之时未留下史料说明而至今成为了未解之谜[5]18。

而家谱,作为与家祠密不可分的部分,是宗法族权中相互依存的部分。在清水流域沿岸,各姓氏修谱的活动十分盛行,每隔几十年都会在家祠举办一场大型的修谱活动。各姓氏的家谱主要记载其姓氏源流、迁徙情况、宗支分布、族衍字派、繁衍情况、生殁时辰、葬迁及人物传记、宗祠情况等[5]60。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家族中的各房各支将会齐聚家祠之中进行“晒谱”,焚香祭祖,在祖先面前翻开家谱,由族长向后辈们宣读家规家训,共同商议族中大事,从而起到加强宗亲联系,教育后世为人处世道理的作用。

三、清水江流域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旅游开发价值

(一)突破发展临界点,实现北部方言侗族核心区跨越式发展

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在清水江流域这样的民族聚居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其发挥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历史资源的特色优势,使民族地区经济低重心启动,进而通过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功能,直接、间接地带动和促进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房地产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6]。

(二)拉动区域内就业增长,提高北部方言侗族核心区居民经济收入

由于历史上交通不便,商品经济不发达等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上长期滞后于中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民族地区的人民也渴望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而旅游业作为一种发展速度迅猛、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拉动民族地区就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地处清水江流域的北部方言侗族区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地区的相对优势和潜力,大力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从而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

(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北部方言侗族核心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下,偏远的民族地区也卷入其中,面对与外界巨大的经济和文化差异,民族地区的居民往往可能处于劣势,甚至形成一些文化自卑。然而,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势必要挖掘其丰富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他们自发地保护和传承自身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清水江流域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旅游开发措施

(一)政府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文化区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清水江流域杂居着侗族、苗族、汉族及其他民族,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之态,该流域内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圈在地域上体现出大范围集中,小区域分散的特点。贵州清水江流域北部方言侗族聚居区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布于清水江江畔。因此,急需由政府出面成立一个专门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组织机构,对清水江流域的北部方言区进行整体规划。该组织机构应由政府部门牵头,由本土的学者和基层领导者组成。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可采用立体式开发模式,不应仅仅停留在平面展示的层次,更应该是一种点线结合、线面成体、点轴带动、辐射开发的多层面、立体式发展格局[7],从而建立以锦屏为中心,以天柱为东翼,以剑河、三穗为西翼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圈。

政府在进行整体规划之时,应以清水江文书密集区锦屏为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的中心点。清水江文书源远流长,是传统社会木商贸易的产物,更体现着契约社会的规章制度和当地的社会教育文化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因而引起了许多历史学、民族学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清水江文书目前在国内乃至世界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加大宣传,形成以清水江文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苗侗文化为研究背景的科研基地。而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区的西翼所呈现的显著特点是侗族与汉族文化交融并进,北部方言侗族传统文化保留完整,又深受汉儒文化影响,兼具侗族、汉族文化特色,适应发展以北侗民族村寨风情为内容的观光旅游业。天柱县地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区东翼,素以深厚的家祠文化闻名于世,遍布其中的家祠极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又因其家祠建筑工艺精湛、巧夺天工而兼具较高的审美价值与建筑研究意义。因此,政府在整体规划上可将其旅游观光业与学术研究相结合进行打造。总之,清水江流域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区需要政府从整体上进行全局布局,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不同文化区域的发展目标,从而较好地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品质

如果说清水江流域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区现存的丰富多元的传统侗族文化是旅游开发的软实力,那么完善基础设施便是发展旅游的硬实力。去往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状况、旅游地的住宿条件、饮食卫生、周边环境卫生等都是影响游客出行的要素,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完善旅游点的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完善村寨的基础设施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改善基本交通条件。清水江流域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区多处深山之中,对外交通不便,山路崎岖而多弯道,道路路面较窄且道路周边的山体易遇雨水冲击而发生滑坡,这便使得山区村寨往往处于未开发的处女状态。因此,改善山区民族村寨的交通条件是发展旅游的首要任务,应拓宽主干道,至少能满足两辆车并行(宽度>7m)。第二,村寨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加以完善,应对景观步道和沿海步道进行铺砌修理,铺砌材料最好能就地取材,用青石铺设以回归其古朴本质,而景观步道周边应增设休息凳椅,沿河步道增设亲水平台等。第三,需增加村寨停车场的面积,以便于旅游出入村寨的停车需要。第四,修建公共厕所以满足服务旅游需要,爱护村寨的卫生,圈养家禽家畜,村寨主干道路旁边应增设垃圾桶,制定定期清扫、处理、清运村寨垃圾的制度等。第五,建立覆盖全村的排水体系,既要保证饮用水水源的干净卫生,又要解决户内污水、粪便的排放。排水道应尽量改为暗道排水,引入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禁止污水直接排入河流。第六,防火改造。侗族传统建筑是以木材为原料的吊脚楼,一旦起火则可能连片发生火灾,后果十分严重。设置防火线是有效的防火措施,要顺应村落地势进行防火点设置,参照国家标准设置消防栓。同时,改造民居内部结构,厨房等易产生明火处以砖石等防火材料修建。并且还可以结合地方习惯法,制定相关限制措施,预防火灾[8]。

总之,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村寨的整体水平,从而提升北部侗族方言核心区的整体旅游接待品质。

(三)调动地方人民积极性,挖掘特色旅游资源

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地域广阔,沿着清水江一带溯游而上,天柱的家祠文化、锦屏的清水江文书、磻溪和三穗的传统村寨、高昂激荡的侗戏侗歌……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令世人为之惊叹和沉醉,但至今仍有很多传统文化隐于村寨间而未被发掘,它们正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濒临消失的边缘,这便需要我们着力去探索和挖掘。一方面,这需要大量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学者深入北部方言侗族区做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更需要本地侗族人民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从小便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对本区域本民族的文化有天然的理解和情感,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与外界专家学者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从而为更好地传承北部方言侗族文化献计献策。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强烈冲击下,即使是最偏僻的农村,也不免被卷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因此,要保护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调动人民的积极性,首先就要消除贫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消除贫困是文化保护的前提,只有富裕起来的村寨,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就需要以政府为先导,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实施精准扶贫,通过财政倾斜给予民族地区村寨发展以优惠政策,帮助村寨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村民用水、用电、交通及子女教育等问题。还应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其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对特色文化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视生态平衡,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9]。而消除贫困、脱贫致富的根本立足点在于保护自身的特色文化,通过文化旅游创收不失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脱贫之路。实际上,消除贫困的目标与旅游创收的效益实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民族村寨的旅游不仅给民族村寨带来了可观效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可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反之,民族村寨文化资源的丰富也能促进村寨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丰富村寨文化旅游的内涵,进而提升村寨旅游开发价值和品质。

(四)重视民族教育,提升地方旅游服务力

民族教育是传统侗族文化保护的基础,没有教育,就没有解释和认同本族文化的能力,就不可能传承和发展[7]。民族村寨的居民才是其文化的真正主人,对于民族文化的解释和认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取决于民族村寨的居民而非外来者。因此,在村寨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还应当让其接受到良好的文化知识教育。村寨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关系着文化的存亡。若一个民族村寨的居民没有接受较好的教育,而只是对传统文化简单地继承,那么一旦遇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则必然走向消亡之路,更谈不上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地方旅游服务力的提升,为发展旅游提供不竭动力。

因此,培育侗族文化传承人迫在眉睫,而在此过程中应当教育先行。孩子是民族发展的希望,教育便是其中的关键。在传统社会里,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孩子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而习得本民族的文化。而现在,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主战场逐渐转向了学校,学校不仅应是孩子学习外界科学知识的地方,还应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优良场所。作为民族地区的学校,更应充分发挥本民族地区的特色教育,将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学校可聘请一些地方的能人巧匠、歌师、绣娘等进入课堂,让孩子从小接触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且重点培养有天赋技能的孩子,让他们成为杰出的侗族文化传承人。当然,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不能舍弃,应该让父母给孩子做积极引导,通过亲身参与社会的实践行动而让孩子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1]石开忠.试论侗族的来源和形成[J].贵州民族研究,1993(4):75.

[2]杨有赓.清代清水江下游苗族林契研究[G]//王宗勋.锦屏文书研究论文选集.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社,2015:1.

[3]张应强.序言[G]//吴平,龙泽江.清水江流域文化研究(上).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2.

[4]杨安亚.瑶白村志[M].锦屏:瑶白村委会,2010.

[5]龙令洌.“养在深闺”的北侗大歌——锦屏九寨“平秋歌簦”[M]//龙令洌.锦屏文书:走向世界的杉乡记忆.锦屏:锦屏县档案局,2015.

[6]李忠斌.民族经济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106.

[7]郑向敏.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开发与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08(11).

[8]张凯,闵庆文,许新亚.传统侗族村落的农业文化内涵与保护措施——以贵州省从江县小黄为例[J].资源科学,2011(6):1038-1045.

[9]周真刚,胡朝相.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2(2).

Spatial Patter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Dong Cultural Core Area of Guizhou Northern Dialect

SHENWen-qing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Ethnic Cultur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

As a part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the Dong'cultural core area is located in Qingshuijiang valley.Owing to its advantageous geographical location,which is a junc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Confucianism culture and the minority cultures of Miao and Dong,the Dong'cultural core area is attractive and special.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a northern dialect cultural circle centered in Jinping is set up,whose east is Tianzhu and whose west are Jianhe and Sanhui.In this area,even though Dong culture takes the main stream,it actually formed a multicultural center,including Han,Miao and other national cultures.Jinping,the cultural center,owes the time-honored Qingshuijiang Writing.Jianhe and Sanhui's Dong Villages are famous for their primitive simplicity and prettiness.Tianzhu is well-known as its Clan culture.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ng'cultural core area'tourism has a brilliant future,which will certainly contribute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area's economy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tourism developmentmeasures of this area could be thought in following aspects:the integrated planning,per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motivating the people in this national regions,developing this national education.

Dong in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cultural core area;spatial pattern;tourism development

F592.3

A

1671-9743(2017)03-0010-04

2017-03-16

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调查与建构:清水江流域侗族传统文化核心区研究”(研人文2016025)。

申雯清,1991年生,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经济与社会文化。

猜你喜欢

清水江锦屏核心区
《清水江文书》俗字考释五则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清水江流域杉木育苗、种植技术及其生态学意义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清水江文书疑难俗字例释(一)
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
把黑,归还给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