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攻坚思想的担当精神

2017-03-10

理论与当代 2017年11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攻坚总书记

一、 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是贫困群众

2017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他要求全党全社会要一如既往的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贫困群众,使困难群众有获得感,让贫困群众在全社会的帮助下生活变得幸福美满。

可以说从1969年1月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当知青开始,40多年来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贫困群众始终是习总书记最牵挂的人,扶贫始终是他花精力最多的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在国内进行了50次151天的考察调研活动,深入到30多个村镇向基层困难群众嘘寒问暖,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延安、在贵阳、在银川、在太原召开多次扶贫工作座谈会,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深入人心,让脱贫工作成为时代主旋律。

共产党取得政权,是人民支持和选择的结果,共产党执政,理所当然应该让人民群众最得益,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产党人由朴素的情感到红色基因,就是要让贫困群众战胜贫困过上幸福生活。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的7年时间里,习近平同志从一个城市知识青年成长为大队支书,既了解了农村的贫困,也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他后来回忆道:“多年来,我一直在跟扶贫打交道,其实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1969年初,我到延安农村插队当农民,还不到16岁。从北京一下子到那么穷的一个地方,感受确实很深。”“知青刚去时,还有些粮食供应,后来要靠自己劳动,跟老百姓一样,就挺紧张的了。当地老百姓经常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正月里吃年饭,但到了三四月就没有饭吃了。春耕时,家家户户都把唯一的粮食留给了种地的壮劳力,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当时,要饭现象是普遍的,有的大队还给出去要饭开证明。……”艰苦的梁家河知青生涯,不仅使当知青的习近平同志熟知了中国基层农村的艰辛,也树立起他的担当意识,他作为北京在延安地区3万知青的第一个大队党支部书记,发展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办起了铁业社,制定目标一年四季要让乡亲们能吃上玉米面,为此,可以在冬天光着脚带头站在冰面上修淤地坝。

2012年12月29日,当总书记后第二次外出北京考察来到太行山麓的贫困地区阜平县,他说,花了三个小时看到真正的贫困,很值得。在阜平,他回忆起聂荣臻元帅当年的“阜平不富,死不瞑目”话语,他告诉基层干部群众,过去革命战争时期,是老百姓保护我们、养育我们,我们是为老百姓打下的江山。可阜平的乡亲们现在生活有的依然贫困,因此一定要把老区的事情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表示“我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走过来的,工作过的很多地方都是老区,对老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我们对脱贫攻坚特别是老区脱贫致富,要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要带着感情做这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脱贫任务很重,一定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担当精神。他说:“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要稳在那儿,把责任担到底,不脱‘不能走’,一个萝卜一个坑,出水才见两腿泥。没有一点实招、硬招,我很怕这件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军中无戏言。脱贫是有责任制的,层层签了责任状,军令状不能白立,立了就要兑现,只有脱贫验收了以后,县委书记、县长才能离开。除非不适应工作,需要换得力干部。没有这一条,谁都能拍拍屁股就走,那就变成流水宴、流水席了。”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种大爱无疆的亘古未有的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的集中概括。

二、 扶贫脱贫事业是第一民生工程

2015年10月北京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承诺:“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在未来5年将全部脱贫。”这是庄严的承诺,也是战斗的号角。总书记要求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是全世界扶贫工作做得最有成效的国家。从197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减少到2016年的4335万,累计7.3亿农村贫困人口告别了千百年的贫困。纵向而言,扶贫事业成就巨大,但由于历史原因,横向而言,扶贫任务仍十分艰巨,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数量仍居全球第三。就2015年末的贫困情况而言,情况仍严峻。2015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75万,还有8个省区农村贫困人口达300万以上,还有8个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0%。在832个贫困县中的农村贫困人口有3490万,占全国贫困人口的62.6%,贫困发生率高达13.3%。这些至今仍处在贫困状态中的农村群众,主要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沙化区和荒漠化区,生产生活条件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欠缺,扶贫边际效应不断下降,贫困代际传递明显,道路、用水、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缺乏或简陋,内在发展能力偏弱。属于典型的贫中之贫和困中之困。党中央多次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可以说,扶贫脱贫攻坚任务仍十分艰巨,对这一场不能输的战争,必须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啃下硬骨头,拔下贫困寨。

正是把扶贫脱贫当成第一民生工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科学决策、精准施策,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下降至2016年末的43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6年末的4.5%,每年贫困人口量减少都在1000万以上,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6年底,全国有77.5万名干部驻村帮扶,有18.8万名优秀干部在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各方助力消除贫困成效明显。

为了完成第一民生工程,当前,扶贫脱贫工作在顶层设计、管理体制、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等各个环节都呈现高效喜人的局面。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得到贯彻,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科学成型,各方行动迅速实效。现在更是强调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精准施策解难题,推广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的有益经验,着重“七个强化”的落实,即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真正使第一民生工程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工程,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牢固的基础工程。

三、 要让扶贫攻坚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道:“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唯一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把扶贫脱贫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上来,体现出总书记的时代担当精神,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当精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贫困群众最切身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就业、医疗、保障等民生问题解决好,让群众不为生活生产工作发展而发愁,才能真正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全心全意做好扶贫脱贫事业,是真正践行党的宗旨,是真正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树立党的良好形象。扎扎实实做好扶贫脱贫工作,才使人民群众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幸福获得感。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以共同富裕为努力方向,让困难群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从内心感到温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得以最好的诠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之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扶贫脱贫是第一民生工程,是第一等大事,因此,我们党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推进这项活动,使贫困现象得以消除。中央顶层设计统筹制定扶贫开发大政方针,出台宏观政策举措,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各省市区党委政府对扶贫脱贫开发工作负总责,落实目标项目、下达资金、组织动员扶贫力量和履行监督考核等工作。地市党委政府要做好上下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书记和县市长是第一责任人,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用制度优势担当起时代扶贫重任。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攻坚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隐形贫困人口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