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与体育活动的作为

2017-03-10赵明元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儿童农村

王 杰 赵明元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河西区 300000; 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00)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与体育活动的作为

王 杰 赵明元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河西区 300000; 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 肇庆 52600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正面临着诸如人身安全、教育支出的加大、行为失范以及网络成瘾等新的不利因素。尽管各级政府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等原因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仍将长期存在。因此,避免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出现问题化的倾向是目前立足于现实的考虑。本文基于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学校与社区开展体育活动对困境中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所能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为避免在困境中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化,促进其身心健康发挥特殊的作用。

城镇化;留守儿童;体育活动

1 前言

目前,城镇化处于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历史背景中。作为农村社会结构域社会生活重大变革的发展方向,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镇进化、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1]在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进程中,原有的农村问题无疑会面临着新的情况,使得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定群体而言,城镇化发展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相应地在面临新的困境。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仍将长期存在。因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为变革而付出成本,避免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化,无疑是基于现实的选择。而在这过程中,对于在民众中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而言,可以在维护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应给予关注的重要领域。

2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2]作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是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乡双向流动而被动产生。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规模可以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结果显示:仅截止到2010年为止,全国农村有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另外,数据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增幅为4.13%。”[3]而且,农村留守儿童要占到“全部留守儿童的86.5%。”[4]因此,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与社会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社会结构变化、经济构成的调整与乡村文化的变迁等现象,从而使原有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又增添了以下几方面的不利因素。

2.1农村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不容乐观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家庭中的功能性缺位,缺乏有效的监管,因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例如,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提高应变与自救的能力也亟待提高。此外,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即隔代监护的现象普遍存在。而由于年龄过大、身体状态不佳或其他原因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出现监护弱化、频繁变更监护人、甚至出现需要留守儿童照顾老人的“逆向监护”等现象的发生,加之所在学校及社区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以及有效保护,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隐患,进而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员频繁流动以及生产建活动设往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例如,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绑架以及遭遇其他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农村留守女孩的性安全更是在近一段时间以来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农村留守女孩更是成为受性侵害的高危人群。因此,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风险,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已经是当务之急。

2.2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时空距离加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农村学校布局也相应地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从而大规模地产生了乡村学校消逝的现象。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问题较为严重时,乡村学校一度曾以“每年4.7%的速度在消失。”[5]伴随着乡村学校消逝这一现象的出现,大批的农村适龄儿童每天或者是奔波于城镇的学校与乡村的家庭之间,或者是寄宿在城镇的学校,使得接受学校教育的时空距离与教育支出进一步加大。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则遇到诸如交通、食品安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难,而由此带来的心理适应等问题也随之加剧。

众所周知,儿童时期是人的品格与情感养成的关键时期。然而,恰恰在这关键的时期,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却不得不面临着极为不利的成长环境。他们既要应对由于父母离开致使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而带来情感缺失的现实,也要应对由于离开“家乡”这一原有成长文化空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由此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或学习困难现象,最终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失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目前打破农村留守儿童困境时必须考量的重要维度。

2.3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问题突出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长期亲子分离状态,致使父母家庭生活中道德示范与引导角色的断裂,因而,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处于盲目或自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受不良习惯甚至劣迹行为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另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了充满诱惑与困惑的现实世界。然而,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期处于缺乏亲情关爱的状态,监护人又缺少教育和心理引导的意识或能力,缺少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因此,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从而产生悲观、厌世、焦虑或忧郁等不良情绪。而长期的不良情绪的累积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诸如“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合群,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厌世”[6]等心理。在不良的心理驱使下,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易出现不稳定的状态,处事也容易走向极端,因而导致产生行为失范,甚至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出现较高的犯罪比例。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7]不难理解,针对处在身心发展转折期的农村留儿童群体积极开展预防工作,避免因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导致的行为失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4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现象严重

城镇化的发展带来经济进一步的繁荣,进而促进各种社会服务设施得以建立。其中,网络服务虽然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与外界沟通,排遣负面情绪提供了一定的渠道。但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倾诉的对象与心灵的引导,加之父母监管功能的缺失,或者是出于内疚的心理而用金钱来予以补偿,因此相对其他儿童群体,他们同样有机会广泛地接触网络。并且,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灵抚慰缺失的情况更为突出,这部分群体更容易转而寻求其他途径的精神寄托。而包括网络游戏在内等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不良的情绪,同时也可以通过获取快乐来正强化玩家对网络的依赖,无疑这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而相对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沉溺于网络,并且导致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显然,网络成瘾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的危害相对会更为严重,相应的干预也更为困难。

3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长期存在与现实考量

一般认为,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加之制度上的阻隔,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视角多基于城市。但是,诸如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取消二元的户籍制度,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制度、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等措施只能是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某些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发达国家,虽然不存在城市与乡村制度上的阻隔,但是却也同样“留守儿童”问题。例如,日本国内普遍存在“单身赴任”的现象以及由于终身雇佣制下职工在企业内部频繁调动等情况,而出于对子女学习与生活环境稳定的考虑,大部分儿童并没有随迁转学。因而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群体,也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家庭教育缺失等方面的问题。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与城乡制度的限制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是根本原因。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将依然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研究者和制度设计者注意到了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之间的时空分离,但是未能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意识不强这一问题。大量事实可以证明,多数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并未出现严重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活动与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化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也存在重大的分歧而无法定论。

综上所述,鉴于农村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现象难以避免且长期存在,因而如何使他们中间的个体防止出现严重的身心问题是研究关注的重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尽管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会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增加一定的变数,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也为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其中有所作为提供了一定有利的外部环境。开展以农村学校与社区为主体的体育活动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去问题化,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将起到突出的作用。

4 体育活动在解决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困境中的作为

4.1体育活动与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4.1.1 通过体育活动渗透安全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地方广泛开展的文艺、体育活动相继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因此,有理由相信学校和社区开展体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体育活动在渗透安全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一方面,体育活动,特别是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游戏等,为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所喜爱。另一方面,体育活动具备鲜明特征在于直观生动和参与体验。因此,农村地区的学校与社区可以组织游戏的形式在寓教于乐中渗透安全教育。

4.1.2体育活动提高安全技能

由于体育活动的作用可以直接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和社区可以利用体育活动的这种突出的作用,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提高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2体育活动与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4.2.1体质的促进

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村对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上都相对落后于城市,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城镇化的发展则必然会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城乡教育一体化举措等使教育资源的分配进一步合理化,促进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因此也就会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条件。

首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城市文化对乡村起到示范与带动的作用,从而改变过去“直管饱不管教”的落后教育观念,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认识。

其次,在城镇化发展的辐射带动下,可以形成以城镇为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农村乡镇出现一定规模的调整合并,人口出现就近流动与结构重新调整。因而,城镇化的发展会带动校园以及附近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也会推动和吸引部分具有专业背景的体育教师与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与实效性,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

最后,城镇化带来的经济的发展可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对体育服装与健身器材的消费,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的积极性提供物质基础,也为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物质支持。

4.2.2 心灵的培育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所造成客观上亲子分离这一唯一因素所引起,而是受多元因素影响的结果。事实上,在出现严重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平时对子女的情感关注较少,教育重视程度低而导致亲子沟通不够,因而是造成严重影响他们的留守子女的身心健康重要的深层原因。

大量研究显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进行干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举措。[8]另外,从实践上看,农村留守儿童多喜欢球类等集体性的游戏,农村留守儿童一般也多选择与伙伴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可以发挥集体的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内心的孤独感。一些地方的学校与社区开展的体育活动使得一部分性格内向的儿童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良情绪的累积。因此,在学校与社区范围内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可以相应地正面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4.3体育活动与农村留守儿童品德行为

尽管多年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仍然不断扩大,相应地越来越多问题儿童进入社会。曾有学者做如此警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如果出现严重的身心健康与品德行为等问题,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成为被“毁掉的一代”,并且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显而易见,如果对此问题处理不当,农村留守儿童将成为深刻而严峻的社会问题。

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品行有着积极的影响”[9],这主要是由于体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社会化的积极作用。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共守的规则、公平的竞争、无私的协作以及化解冲突等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意识。

城镇化的发展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参与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文化氛围与物质条件。农村地区的学校与社区则可以利用这一有利的条件进一步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农村留守儿童品德行为的培养施加积极的影响。

4.4体育活动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方式

相对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大量的闲暇时间,特别是学习和生活在寄宿学校中的儿童拥有更为宽松的环境与充裕的时间。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度过余暇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根据有关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度过闲暇时间的生活方式单一,多数时间被电脑、电视、家务、农活以及与同伴玩耍等内容所占据,缺乏对身心健康积极促进活动内容的充实。而体育活动的介入则可以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农村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无论是农村地区的学校还是社区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与智力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事实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促进体育活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方式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各地方通过各种社会联动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例如,一些地方创立的“代理家长”制度以及建设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设了较为有利文化氛围。此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教育意识的转变,这为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与智力支持。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农村留守儿童从事体育活动时出现的不利局面,例如,场地设施匮乏、可供选择的活动项目少以及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指导等。由此可见,农村地区的学校与社区应该利用城镇化进程中的创造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农村留守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可以通过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流连网吧的现象。

5 结 语

毋庸置疑,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取消二元的户籍制度等措施会创设一定较为有利的社会条件,却并不能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彻底解决。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村留守儿童依然会持续较高的数量。因而,如何减轻乃至消除由于亲子分离而造成的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是目前迫切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学校与社区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总之,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广大体育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不能忽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将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身心健康、行为品德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为农村留守儿童去问题化做出特殊的贡献。

[1]唐开福.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学校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2):107.

[2]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评述[J].心理学进展,2009,17(5):990-995.

[3]王文涛.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以湖南省衡阳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4,28(4):130.

[4]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29(1):32.

[5]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2011,33(7):27.

[6]吴霓.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民族教育,2014,29(8):14.

[7]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33(9):30.

[8]陈德祥.体育活动对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3,31(1):27-31.

[9]杨荣.体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品行影响的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3,27(2):18.

2017-05-05

王杰(1987-),男,安徽省淮北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赵明元(197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研究生,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猜你喜欢

城镇化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家乡的城镇化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