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摩崖刻经浅说
2017-03-10王子东
王子东
山东省邹城市文物局
北朝摩崖刻经浅说
王子东
山东省邹城市文物局
中国的文字刻石年代长、数量多,气象万千,凿刻技术也极为高明。绵延数千年的文字刻石,以其材料的耐久性,保存了大量古文献、古法书,成为中国文献和书法的一大渊戮。文字石刻形制颇多,摩崖即其一。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北朝摩崖刻经,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北朝;摩崖刻经;特色;启发
1、北朝摩崖刻经书法特色成因
1.1 政治因素
赖非教授在《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一文中说;"至北齐,尤其是北周时期,几近消失的篆、隶书作品忽然又多了起来,数量占全部作品的25%--30%。使用的场合也不像以前那样仅仅限于庄重的地方,甚或日常生活中的书写,也时常夹着几个篆字或隶字,着意渣染古色古香之气。这不仅是北魏、两晋时期都很少见到的现象,甚至从书法产生以来,也从未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可在社会思想、政治体制、文化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全面推行复古。"
1.2 佛学思想观念
一件事物的实现必然是在其思想的指导下完成,没有无思想的目的。因此,北朝时期摩崖刻经隶楷书书风的形成,必然受到了当时书刊者思想的影响。如在洪顶山摩崖刻经中,反映《文殊般若》经系的佛经就有好几处,充分说明了《文殊般若》经系在洪顶山摩崖刻经中的重要地位。当时流行的尖细的出锋与入锋,锐利方整的魏碑风格的书法,显然与强调虚空、强调自然的佛学思想观念格格不入,而具有含蓄、平和、静穆的隶书与佛学思想十分契合,因所处时代的原因,在书写经文的时候,必然夹杂着当时社会所提倡的或者说风行的魏体楷书的特点,这在书体没有交替完成前的北朝时期是一个很正常也是很必然的过程。
1.3 书刻条件及工具影响
僧众们把佛经携刻在山石之间,表达他们"一托贞坚,永垂昭晰"的宣教护法意图,而刻经内容与形式的配置又是与周边环境息息相关的。当时流行的锐利方整的魏碑风格书法显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不相匹配,而且在未加修整平坦的岩面上无法表现出魏碑书风的刚健俊美,并且也不适合携刻体量较大的字。
2、北朝摩崖刻经对时下书法创作的启发
北朝时期刻经书体所呈现出的独特审美内涵,无不透露着魏晋时期佛教“空观”思想和玄学文化影响的超然绝俗、简约云澹的风骨。书者在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魏书时代里,却以隶书的审美价值为基准进行更新及总结,保留了隶书宽博的体势,以篆书浑厚而简约的线条取代了隶书波挑之笔画,又吸收楷书的峻厚,从而形成了含蓄、简约、和穆的特点。洪顶山摩崖刻经便是以雄浑厚重的线条、方圆兼备的笔法、因地制宜的章法来诊释着北朝摩崖刻经书体的特点。作品不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更与佛教义理紧密结合,营造出“山即是佛,佛即是山”的幻境,堪称我国书法史上一绝。北朝时期独特的隶楷书刻经书体也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1 点画轻重
一个字的部分笔画数量多,却可能显得分量轻;另一部分的笔画数量少却可能盈得分量足。在《泰山经石略》中"數"字左右两部分大小差不多,但是左边比右边笔画多出数倍,但是并不觉得右边轻而左边重,是因为右边一个粗壮的擦角维持住了左右的平衡。如洪顶山摩崖石刻中《文殊般若经》(之二)中的"文"字擦笔粗壮,使字的右下部显得沉重。字的体势的稳定与险峻,是通过字形内部笔画的轻重对比所决定。
2.2 结构疏密
一个字中,将一些点画写的短小,或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缩小其中的某些笔画长度,或是特意伸展某些笔画长度,于是字形之中就会展现出明显的空白,打破了原有字形空间相对均衡的特点,如《铁山刻经》中的"乐"字,有意识的缩短了下半部分的撇笔与掠笔,变成两个短小的点画,使得下半部的空间明显增大,造成字的内部空间的强烈对比,打破了原有字的内部空间的均衡。同是《铁山刻经》的"无"字,撇画短小,竖弯钩明显下拉,造成左右空间的不均衡。
2.3 点画位置
点画与点画不同的衔接位置,也会造成字的内部空间的变化,如摩崖刻经中经常书刊的"大空王佛"的"大"字,从书写的习惯性上,我们会把"大"字接笔衔接在横笔与撇笔的交汇点上,而在摩崖刻经中"大"字掠笔是交汇在横笔上,有意识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习惯,从而改变了字内部空间结构,给了我们启示。
2.4 修饰符号
如洪顶山摩崖刻经中《仁王经.受持品第屯》中的"亦"字起笔处、洪顶山摩崖刻经巨型"大空王佛"题名每字起笔处;尖山刻经中"大空王佛"题名每个字的起笔处都有一个佛手的修饰符号的造型。增强了作品的意趣。
2.5 篆隶偏旁的混用
在一个字中使用篆隶偏旁的组合,是北朝时期篆隶字体交融演变时代的产物。如水牛山刻经《摩河般若波罗蜜经》中的"能"字,左半部分为篆书写法,右半部分为隶书写法;尖山刻经中的"性"字,左半部分"为篆书写法,右半部分为隶书写法;葛山刻经中的"可"字左半部分为篆书写法,右半部分为隶书写法。这种奇特的组合方式在我们当下的创作中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方式。
总而言之,摩崖石刻的文字内容,在风气大行的汉代,几乎全是在凿山修路造桥完工之际,因其:地之崖壁刻文纪功。当时刻碑已风行,而摩崖刻石则必与所在地点相关。比如北魏《石门铭》一也还是如此,所以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对其实现进一步研究探讨。
[1]钟明善,王劲.北朝晚期佛教摩崖刻经书法艺术研究[J].艺术百家,2014,02:149-152+200.
[2]黄辉,靳慧慧.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书体研究的现状[J].枣庄学院学报,2010,06:111-113.
[3]杨锁强.论北朝摩崖刻经的书法史地位[J].中国书画,2010,11:71-73.
[4]赖非.北朝摩崖刻经的分布[J].中国书法,2000,06: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