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中国制造成长的烦恼
2017-03-10
理论与当代 2017年12期
9月25日的《经济观察报》刊登社论说,最近跟制造业工厂的主管座谈,企业感到痛苦的问题之一,就是用人,企业留不住员工。这种现实逼得企业不得不加快机器“换”人的进度,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人才供给始终不足。诚然,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可以解决部分需求,但绝大部分供给还是来自市场。恰恰在这方面,供需之间的错位不小。跟我们座谈的工厂主管说,机器“换”人后,一部分员工在培训后可能留在生产线上从事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另一部分人需要寻找新的岗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新技能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否则无论是自主创业或者进入某个新行业,他们中的一部分都可能面对更难的现实。关键在于,这样一个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如何建立。这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社会与政府的责任。工厂主管还有另外的烦恼。他说现在很多人不愿做苦工——很多时候制造业是笨功夫,要踏踏实实往前走。这种烦恼其实是宏观意义上的,当然这是一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意味着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16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已达43.5%。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但我们不能忽视制造业,因为它将决定一个国家的全球竞争力。我们应该解决好这道题,即让各类人才愿意留在制造业,这包括一线工人,也包括各类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就全局而论,这是仅靠企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