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2017-03-10张晓青
张晓青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张晓青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现代工艺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高效学习该课程是课题探讨的重点。史论课程需从教学内容、教学规模、教学模式三个方面着手,改善原有的教学思路,并结合专业进行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师生间的课堂交流与互动。
中国工艺美术史;传统艺术;装饰表现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集历史、文化、艺术、工艺为一体的理论性课程。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及传统工艺的发展,掌握以陶瓷、青铜、漆艺、染织、金属、玉器为主的六大工艺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借鉴传统工艺的装饰表现技艺,以应用于现代设计中。通过长期对该课程的教授,发现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有流于枯燥、刻板之趋势,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而,针对该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提出一些调整和改善的措施,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探索
(一)以工艺种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目前,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主要沿着两条线路展开,一是以朝代更迭的时间轴为经线的纵坐标,一是以工艺品种类的物象轴为纬线的横坐标。授课时从某一朝代的社会背景出发,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艺术发展概况,然后再对该时期内各工艺门类分别进行讲授。这样的授课思路,是严格按照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的编写顺序而展开。其优点是时间概念非常清晰,对社会状况有统一的认识和了解,将同一时期内的工艺进行横向对比,阐述工艺之间发展的相互影响,以加深学生对工艺发展的理解。以商周时期的代表性工艺——青铜工艺和该时期的陶工艺为例,许多罐、壶等生活用品在外部造型与装饰上就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两种艺术,虽然材料、工艺迥然,但是在艺术表现上却相互效仿。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强化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装饰特点的理解。
而这种授课思路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弱化了同种工艺在相邻历史时期中的发展特征对比。例如,陶瓷工艺,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内都有显著的变化和特点。夏、商、周为制陶工艺的发展期,陶器在夏代是主要的社会生活用具,商代由于青铜器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制陶工艺的进步,陶器的胎质细腻且更加坚固,造型及装饰较前代也更加完美丰富。周代出现了带釉的原始瓷器,虽然不属于真正的瓷器,但这是陶器到瓷器转变的重要工艺过渡时期。陶器的外观更加光洁漂亮。汉代则诞生了真正的瓷器。魏晋南北朝,瓷器工艺日渐成熟,南方的青瓷闻名遐迩。唐宋为单色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元明则是彩瓷从发明到发展的重要阶段。清代彩瓷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若按此思路讲授,那么学生会对陶瓷工艺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形成系统连贯性的认识,虽然弱化了同一时期内工艺之间的横向对比分析,但是学生会对单种工艺的技术革新,造型演变有更系统、深刻的理解。而对于工艺间的横向比较,可放在各工艺讲授之后再进行分析,这样就弥补了单线思维学习的弊端。纵横交错,知识掌握更为全面。
(二)改变以往重工艺,轻装饰的教学内容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主要把工艺的发展、工艺的制作技术、器物的造型特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对于工艺品的装饰艺术则作为次要内容,在讲授的过程中不展开论述,也不作不深入分析。这也是课程教材中集中体现的特点所致。
装饰艺术依附于器物本身,它包含装饰图案及装饰技法两个方面。在我国古代器物的装饰艺术中,一方面从视觉美的角度出发,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时代人们的意识形态、思想信仰、对内对外的文化交流的演变和发展情况。因而对装饰的深入理解可以从另一角度加深对工艺的认识。不仅如此,对设计类学生而言,加强对传统装饰艺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在今后的设计中,充分发掘并利用这些传统艺术资源,走民族特色的创新之路。
例如,众所周知的北京申奥标志,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态姿势,看似5笔相连造型简洁,就利用了我国传统艺术元素中国结的图案,象征各国间的团结、交流、合作。再如,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其主体运用了我国古代的祥云图案加以装饰。其圆筒式造型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纸卷轴,充分显示出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在培养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工艺中装饰艺术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三)按需补充非主流工艺文化的内容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以陶瓷、青铜、漆器、染织、金属、玉石器为六大主要内容,竹木牙雕刻等工艺为次要内容。
这样的编排不无道理。我国这六种工艺的文物藏品十分丰富,理论研究系统完整,是当时上层社会主要的生活用品。它们代表的是工艺中的主流和典范。上述工艺也是该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然而,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对象,有必要结合专业特点,做适当的延伸和补充,以增进学生对本专业发展历史的了解。
例如目前有院校新开设的首饰设计专业。针对该专业学生,对首饰的发展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古代首饰从材质上分,包括珠宝首饰和金属首饰两大方面。可以在玉石器和金属工艺的讲解中穿插一定的首饰发展的知识。然而,现阶段对首饰研究并不完善,尚属工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若将此知识融入课程,需要教师课前做广泛的资料收集和学习。目前主要可供参考的资料有金城出版社的《珠光翠影》一书,该书较为完整地阐述了上古时期至民国时期的首饰发展,从头饰、项饰、腰饰、手饰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图文并茂。另有杨之水著《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首饰》一书,可作为首饰发展史的参考资料。教师利用现有的资料讲解,启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它的发展历史,这对于现代首饰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四)导入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发展状况的内容
工艺美术史,主要讲授上古时期至清代工艺的发展状况。而对近现代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没有涉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学习这些古代的工艺和艺术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有什么用?”“这些工艺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当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时,学生往往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
教育教学提倡将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引入课堂。在传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中补充和穿插现代工艺的应用知识,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陶瓷工艺为例,传统陶瓷制品主要是制造日常生活用品,如杯、碗、壶、罐等。还有一些是作为收藏艺术品的陶瓷,工艺技术精湛。然而陶瓷工艺在清代以后,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经过现代科技对材料的革新,工艺技术的不断推进,现代陶瓷有着更为丰富的特性和更广泛的用途。比如,陶瓷刀,已摆脱了传统陶瓷易摔碎的特性,它轻便、硬度强、不易碎、切割食物不易氧化、不易伤手、刀刃锋利等性能都是传统陶瓷无法比拟的。除了应用于生活,现代陶瓷还被应用于军事,可以制做防弹衣,抗击打,保护军人不受二次伤害。这些现代工艺中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值得学生们学习和借鉴的。对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思想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有更多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五)将博物馆文化引入课堂
学生对古代工艺美的了解、认识和喜爱,可以从爱上博物馆培养起来。
我国的博物馆分布于全国各地,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时间性和地域特征。学生们虽然能够在教材中接触到古代工艺品的照片,但毕竟不是亲临现场接触实物,这就限制了对传统艺术美的欣赏机会。若将博物馆文化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实物的同时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现场观察、介绍文物作品,可以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鲜活,有助于加强工艺美学理论在学生思维中的意识。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该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若仅限于枯燥的文字理论学习,就失去了对工艺美术品的体量、材料、工艺、装饰等直观的认识。它是学习工艺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另一方面,校方也可与博物馆沟通,给学生提供“义务讲解员”的实践机会。利用周六、日,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讲解内容主要由博物馆提供,学生通过熟记并讲解加深对工艺品的认识。这不仅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也无疑是锻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加强理论学习的绝好机会。
二、教学规模及时间探索
(一)史论类课程,更适宜小班教学
目前大多数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课堂上单向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很少参与授课,或者偶尔进行教学互动,但所占课时总量比例非常小。
在艺术类高校中,史论类课程一直是以大班形式授课。这并不适于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影响学习的深入性。而小班教学则更适合史论类课程的教学。
首先,大班授课,少则以四、五十人一个班,多则一、二百人集中学习。学生边听边记录,师生间难以进行互动与交流。长时间的被动接收信息,总会使学生处于懈怠状态,不积极思考,不及时做笔记等。同时,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也难以了解,更别说有针对性的辅导了。这就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质量。
再者,史论类课程信息量大,理论性强。长时间听课,难免有思想上的疲乏与困顿之感。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是非常有限的。这显然会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相对而言小班教学就显得更有必要。学生数量减少了,可使学生与老师的接触更为密切。增加了师生课堂互动的可能性,并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时设定的合理性研究
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知识面宽,设计到历史、工艺、文物、文化等多个方面,信息量十分大。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全面且深入的展示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似乎并不可能。所以往往有重点,也有删略。保留的部分力求丰富全面,如针对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以中国古代陶瓷工艺、青铜工艺、漆艺、金属工艺为主要讲解内容,对染织工艺只能概略的讲解。这样,课时安排已然十分紧凑,若想进一步加入博物馆参观,或工艺实践,亦或是小组探讨这样的教学环节,显然课时总量是不够的。诚然,一门课的课时安排,需要兼顾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考量。在允许的范围内,应适当加大对于理论课的研讨学习时间。这不单单是对历史的了解,更是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理论研究的方法,从而为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水平打下基础。
三、教学模式探索
(一)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主讲的模式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记笔记。授课辅以多媒体设备,可以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偶有穿插教学视频,以使学生更生动地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模式不仅仅限于知识的简单输出。教师可以将知识划分成若干部分,挑选有针对性的问题分小组进行资料收集查询,内容讨论,并由学生派代表讲解和分析问题。此时教师作为课堂指导,在学生讲解之余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使理论知识深深地印刻在脑海当中,很难遗忘。让学生参与教学研讨,表面上减轻了教师授课负担,实际上,加大了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验。一名教师只有在全面深入地掌握该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才能适时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引导,答疑解惑。师生间的研讨可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组织、安排、现场反应等教学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单单是平铺直叙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更是对学生课程兴趣的启发和引导。想办法在授课中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思考,探寻究竟。一旦激发起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探索知识的奥秘,开启自主学习的动力。
工艺美术史不仅是对时间发展和历史事件的陈述。里面所涉及的文物背后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例如,古代青铜器中的甗,看似像一口普通的锅,对这个容器的真实功能,可以让学生们根据它的内外部造型加以推测。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所见所闻进行各种判断,教师可辅导学生对这些判断加以分析,在疑问中逐步揭示它的实际用途。
古代青铜甗,分上中下三部分结构,上部是一个类似锅的容器,下部有三足,可以在其下面点火加热,三足起到炉灶的作用。而在上下部位连接的地方,容器造型向内收敛,其内部有个网格状的铜箅。箅下的空间用于储水,箅子上可以盛放食物,以供加热。因此,青铜甗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在生活中的蒸锅。当答案被揭示出来以后,学生们往往出乎意料,恍然大悟,顿觉其中的奥妙趣味横生,于是对后面讲授的内容也抱有更大的兴趣和好奇。
这样提出问题,分析对象,判断对象,逐步得出结论的过程,可以引发学生们在上课时积极动脑思考,而不是被动接收结论性信息。学生会带着这种思维模式,对后面的文物都进行一番深入的探究。这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促进了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
四、结论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作为学生的基础性理论课,对今后的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上述提出的课程改革措施是基于一定教学实践后得出的总结,课程内容的调整,完善了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深度。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按需补充非主流工艺的教学内容,是对课程所做的必要知识补充和理论铺垫。导入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发展状况的内容,使课程与时代接轨。学生能够洞悉各工艺在当代社会中的前沿发展动势。这对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我国传统艺术知识进行再设计、再创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延长课时以及采取小班制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加强了师生间的学术交流与互动,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把课堂讲授更多地让位于学生,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授课方式下,学生可逐渐掌握该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切实提高本科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教学的效果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教促学,以学督教是课程方法探索的规律与本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量较大的史论课程,下一步改革方向或可逐步打破以课堂为主的集中教学模式。学生利用互联网、手机等自媒体方式,广泛拓宽学习交流渠道,而教师需要做的是课前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课中提高师生交流深度,课后继续跟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这一具体的操作实施规制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努力,继续探求。
On teaching History of Chinese Craft Art
ZHANG Xiaoqing
History of Chinese Craft Art,an compulsory subject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craft art,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modern technological design.The author focused on discussing how to learn the subject efficiently in given but limited period.Starting with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scale,and teaching mode,the teachers should perfect their teaching ideas,extend and increase their teaching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major,giving full play to students'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for better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istory of Chinese Craft Art;traditional art;decoration expression
G642.O
A
1009-9530(2017)01-0145-04
2016-09-28
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2015jyxm59)
张晓青(1982-),女,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