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妈祖信仰与海洋文化研究

2017-03-10胡冬智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天后宫妈祖海南岛

胡冬智

(三亚学院人文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

海南妈祖信仰与海洋文化研究

胡冬智

(三亚学院人文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

海南妈祖,自宋元时期传入,迄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够在海南兴起、扎根、发展以致对外传播与海南独特的海洋环境密不可分。以海南妈祖信仰为考察对象,既有助于了解妈祖文化在海南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也有助于了解海南社会中的海洋文化属性。

海南;妈祖;海洋文化

妈祖,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最为重要的海神信仰,至宋元时期扎根海南,迄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作为一种朴素的民间信仰,妈祖能够历经岁月沉浮而持续拥有蓬勃的生命力,这与海南岛独特的海洋环境密不可分。作为中国国土面积第一大省,海域面积辽阔,约200万平方公里,可以说,在海南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着海洋的气息。“海南的社会因‘海’而起,海南的文化因‘海’而生。涉海性是海南文化的首要也是本质的特征”。[1]9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够在海南兴起、扎根、发展以致对外传播与海洋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而以海南妈祖信仰为切入点,考察其中的海洋文化因素,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海南文化中的海洋属性。

一 妈祖信仰在海南的兴起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 “圣母”。相传确有其人,姓林名默,福建莆田人。因而福建莆田也成为妈祖文化的最初发源地。宋元时期妈祖信仰传入海南。据《海南岛史》的记载:“海南岛最初的天后庙,是元朝时代建在白沙津和海口的”。[2]56《道光琼州府志》中亦有记载:“天后庙,一在白沙门,一在海口所。元建”。[3]377可见元朝时,妈祖信仰在海南就已颇具规模。而妈祖信仰在海南的兴起和发展,两个因素起到关键性作用,一是移民;二是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先看移民。海南是典型的移民社会,有着数千年的移民历史。移民在海南区域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移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文化,促进了海南的发展,对海南社会影响深远。根据海南各主要姓氏族谱资料显示,海南的先祖大多来自福建莆田。以妈祖凡人时期的姓氏“林”为例,目前已成为海南七大姓氏之一,当今海南林氏多为林裕和林暹后裔,其中林暹即福建莆田人,宋朝时迁入海南。可以说,闽人入琼在海南移民史中居于显著位置。宋朝时,恰逢中国北方社会向南方大举移民的高峰时期,很多福建人,包括落籍福建的中原人,开始沿陆路及水路向广东、海南一带迁徙。这也是当今的海南方言为何以闽南方言为基础的原因。正是由于大批闽南籍移民的涌入,妈祖信仰落户海南。

而无论是移民,还是妈祖信仰与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海南远离中原,孤悬海外,自古就是贬官流放之地。宋元时期,中原战乱,海南又成为南迁避难之所。同时,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管辖范围广阔,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可谓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海南岛内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山地、丘陵、台地较多,农业生产落后。在这种情况之下,海上经济往来对海南岛至关重要。不得不漂洋过海的无奈与航海过程中不可预知的风险,进一步促成了妈祖信仰的传播。正如《重修海口天后庙记》中所云:“环琼皆海也。当南北之冲,一大都会为往来舟楫所必经者,则莫如海口,……形家谓海口之得地者,则莫如大庙,庙祀天妃,灵爽迭著,舟行者必请命于神,许而后济,事亦如之。”[4]1052

二 妈祖信仰在海南的发展

海南妈祖信仰兴起于宋元,发展于明清。据统计,海南岛上共有妈祖庙47 座,其中4座始建于元朝,其余43座均建于明清,遍布于琼州府13州县境内,且重修复建现象尤为多见,仅康熙年间就有13次之多。如海口天后庙,“明洪武年间屡葺,商人谭海清等建后寝三间及观音堂,并塑诸神像。国朝雍正七年(1729年),监生陈国定、生员杨凤翔等募建大门三间……乾隆十一年(1746年),陈国安复募建庙铺屋十间 ”。[3]377此外,重塑妈祖像,或增添拜祭用品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如:“在定安县中街的天后庙,乾隆四年(1739年)就有广府商人铸铁鼎1个,重千斤,高5 尺,周围8 尺,周身龙蛇花鸟山水人物。”[5]381-386从以上调查数据及地方史志记载中均可知,明清时期妈祖信仰在海南已拥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民众对妈祖的崇敬程度是相当高的。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在海南岛于明清之际迅速发展,这与海南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存在着重要联系。

明清时期,海南的远洋渔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据民国时期《禹贡》杂志记载:琼东、文昌渔民,“因生活所迫,于清道光初年(1821年)到其地(指南沙)从事渔业……”[6]15同时,上世纪70年代,根据有关学者对海南沿海渔港的走访调查,认定流传于海南渔民中,指引世代渔民的航海图即《更路簿》的成形时间应该在清康熙末年( 即18 世纪初期)。《更路簿》主要以手抄本或口传的形式流传于海南渔民间中,“它记载了海南渔民从海南岛东部文昌清澜港和琼海潭门港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岛及东南亚等地的航海针位和更数”。[7]78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海南渔民已经开始了闯远海的生涯。茫茫烟海,巨浪滔天,轻舟薄板,命悬一线。在这种情况下,妈祖作为海洋守护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海上航行极大的危险性,从而使渔民对神灵的祭拜显得十分虔诚,祭祀活动也伴随着整个航程。

当然,妈祖能够在明清时期从众多海神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多海南民众的主要海神信仰,与当时当地政府的支持及妈祖自身的海洋属性也是分不开的。

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七下西洋。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外加明清之际的倭寇入侵之患,一系列事件均与海洋有关,而妈祖也在这些事件中屡建奇功,如郑和在《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中曾写道:“ 直有险阻,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此神功之大概也。”[8]16-24正是由于妈祖信仰迎合了统治阶级发展海洋贸易、安定民心、抵御外辱的政治需要,从而不断获得朝廷赐封。明洪武五年(1372 年)、明永乐七年(1409 年)朝廷先后两次加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妈祖由原来的“天妃”上升为“天后”,清道光十九年(1839 年)更是封妈祖为“天上圣母”。此外,每年各地还要举行祭祀大典,并树碑赐额以示尊崇,于是在当时当地政府的大力倡导之下,妈祖从一个地方神上升为遍及东南沿海的海神,影响力大为提升。而海南作为妈祖信仰的传入地,本身已有较好的民众基础,在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下,终于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兴盛发展的大好局面。

三 妈祖信仰与当代海南的民俗生活

妈祖信仰在当代海南社会依然有其广泛的影响力。在今天的海港渔村或渔船上,依然处处可以看见其身影。三亚的旅游胜地蜈支洲岛上,就供奉着一座临海而建的天妃庙,虽然年代久远,但香火不断。附近的渔民经常会去祭拜,祈求天妃娘娘的保佑。临高调楼镇的天后宫是目前海南规模最大的天后宫,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次重修,规模大大超出昔日。庙分三进,占地亩余,庙内雕梁画栋,栩栩如生。每次出海捕鱼前,船老大们都要到天后宫上香祈福,祈求航行顺利,满载而归。而在文昌市中心孔庙附近的林氏大祠堂,一楼供奉的就是妈祖。

妈祖在海南信众较多,民俗文化活动丰富。每逢妈祖诞辰和忌日,海南各地都要举行祭典活动。2011年4月24日,纪念妈祖诞辰活动在海口秀英区西委镇新海村天后宫隆重举行,人们载歌载舞,舞龙舞狮,海上渔船列队整齐,红旗飘飘。2013年,首届琼州妈祖文化节于4月30日在海口市新大洲大道响水桥海南比干妈祖文化园举行。2014年4月20日,海南各宫庙纪念妈祖诞辰1054周年祭典仪式在海口中山路骑楼老街隆重举行,千余名妈祖信民盛装巡游。刚刚分灵到海南的一尊来自台湾鹿港天后宫的黑面妈祖神像亦参加了此次活动。2016年10月2日,千人祭祀妈祖(吉礼)大典祈福活动在海南澄迈举行,共同祈福国泰民安。2017年8月5日,海南琼海潭门镇举行赶海节,祭拜天妃娘娘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仪式。

祭祀庆祝活动之所以多在上半年三、四月、下半年八、九、十月举行,与出海捕鱼时间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海南渔民赴西沙和南沙生产,一般“于每年冬季(农历11-12月)乘东北风南下,先至西沙群岛,其中到西沙作业的船只留下,其余船只则停一二日,再赴南沙群岛。经过冬春两季约半年时间的捕捞作业,至第二年清明谷雨期间顺西南季风北返。”[9]61而妈祖诞辰日(三月二十三日)恰好是季候风转换的时间, 古代郑开极等撰的《福建通志》卷五十六所附的风信条中就有:“ 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咫”[10]的说法。 而“《台湾县志》卷三却把‘ 咫’ 称为‘暴’ 。郁永河在《裨海纪游》中就说道:‘三月二十三日妈祖暴后,便应南风’。”[10]261-264而无论是出航还是归航,渔民都会祭祀妈祖,感谢妈祖的庇护。

除了海南岛内的祭祀妈祖信仰仪式活动,还积极参与各种民俗文化交流。2013年,以台湾彰化鹿港天后宫为代表的22家台湾妈祖宫庙的信众尊请22尊妈祖神明像,与大陆沿海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妈祖神明,于同年7月30日至8月2日汇聚海南省琼海市潭门国家中心渔港,举行妈祖巡游及祈福祭典仪式,共同为南海渔民祈愿祝福。2016年11月,海口白沙门中村天后宫、澄迈东水港天后庙的两座妈祖金身赴台参加道行天下——祖天师巡台祈福文化庆典,这也是海南妈祖首次受邀赴台参与巡境祈福活动。2017年7月,海南澄迈县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及海南各宫庙到厦门朝宗宫参访。180多人海南宾客千里寻根,14尊妈祖像拜访朝宗宫。妈祖在当今海南社会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妈祖的作用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琼海嘉积万泉河畔的大溪头村码头右边有座“南天圣娘庙”,庙里供奉的正是妈祖。“庙最早是由从大陆渡海来做买卖的船老大修建的,后来专事码头搬运的大溪头人也到庙里朝拜”。[11]到了现代, “南天圣娘庙”成为村民求子、求财、求平安以及求姻缘的去处。”可见,妈祖的形象已不单纯是海上航行的保护神,而是成为海南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万能之神。而妈祖形象的这种变化恰恰体现了海南社会的适应性、包容性,这与海洋文化的属性不谋而合。

四 海南妈祖信仰的对外传播

妈祖信仰在海南岛生根发芽,并通过海南岛进一步传播到东南亚一带。

作为我国著名侨乡,“海南华侨早在宋代就有出现,经明代,来自南洋各国的贡船,有一部分也经过琼州而转赴广州等地。在国内各地人进入海南的同时,中国人以海南为基地开始了向所谓南洋,即今日的东南亚地区移民的历史。”[12]255-256据统计,东南亚各国海南籍华人众多,仅泰国一地,就有100余万人。海南渔民在走出国门的同时,也将妈祖信仰带到了世界各地。以马来西亚为例,“奉祀天后圣母最多的是福建人,其次是海南人,后者对这个海上女神更加虔诚。”[13]4-13在全马各地的天后宫中,最负盛名者当属雪隆海南会馆所属的吉隆坡乐圣岭天后宫。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最初创建于1889年,1960年与1989年分别重建,因其文化悠久,建筑精致,而成为吉隆坡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在登嘉楼州瓜拉登嘉楼,同样有一座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天后宫,亦属当地海南会馆。而“在新加坡,琼州天后宫在1854年创建,是当地最古老的神庙之一”[14]92-101。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当地民众都会举行庆祝妈祖诞辰活动,包括巡游、酬神戏、文化表演等。

妈祖信仰的海外传播与海洋有着直接关系。在大型客轮没有使用的1890年以前,海南渔民出洋多借助木帆船,从海南启程向西,沿北部湾南下,到越南后,或南下到暹罗,或转程到马来半岛的新加坡、槟城、马六甲以及苏门答腊等地,少则半月,多则更久。在海上风急浪大,舟沉人亡时有发生,因此每艘船上都供有妈祖,以保佑航行平安。而在历经艰险,九死一生之后,琼籍华人们因其下南洋时间较国内其他地区稍晚,在早期南洋华侨社会多以籍贯、帮派分野之时,面临着人地生疏且备受歧视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妈祖又一次发挥其巨大的精神支撑作用,成为琼籍华人祈求事业兴旺的一种希望与寄托。加之,海南民众向来宗族意识强烈,重视族谱的修订,特别是在浪迹天涯、流亡海外之际,祭拜妈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琼籍华人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因此,在今天的东南亚等地随处可以看到妈祖庙多建立在姓氏宗祠或同乡会所在地。而当一代代的琼籍华人们通过不断奋斗,终于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之时,妈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信仰,又连接着琼籍华人们的思乡之情,祭拜妈祖的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认同。

纵观所述,海南妈祖信仰,从宋朝发展到今天,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一个地方性女神上升为东南沿海到跨国性的航海保护神,在这个过程中,海南岛的作用不容忽视。海南四面环海,因海而生,独特的地理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使其既是妈祖信仰的传入地,同时也因海洋文化的熏染成为妈祖文化的重要输出口岸,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全球传播做出突出贡献。

[1]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

[2]小叶田淳.海南岛史[M].张迅齐译.台北:学海出版社,1979.

[3]张岳崧.道光琼州府志[M].明谊,修.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4]朱为潮,李熙,王国宪.民国琼山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5]王元林,邓敏锐.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妈祖信仰[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6]张震东,杨金森.中国海洋渔业简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3.

[7]林金枝,吴凤斌.祖国的南疆——南海诸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朱天顺.元明时期促进妈祖信仰传播的主要社会因素[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9]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省志·渔业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10]李金明.论述闽南妈祖信仰中的海洋文化因素[C]//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厦门市委员会.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鹭江出版社,2007.

[11]陈耿.盛行海南700年的妈祖文化[N].海南日报,2007-03-19(15).

[12]张兴吉.鸦片战争后海南华侨出国潮研究——兼论宋耀如出现的海南历史背景[C]//海南省宋耀如研究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宋耀如及其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9.

[13]林水檺,骆静山.马来西亚华人史[M].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

[14]石沧金.马来西亚海南籍华人的民间信仰考察[J].世界宗教研究,2014(2).

[责任编辑 龙倮贵]

Research on Hainan Mazu Belief and Marine Culture

HU Dong-zhi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 ,Sanya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China)

Hainan Mazu has had a history of more than 700 years since the introduction during Song and Yuan dynasty. The reason t hat Mazu belief can take root,develop flourish and have an external communic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the unique marine environme nt of Hainan.Taking Hainan Mazu belief as the study object is not only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 on of Mazu culture in hainan,but also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Marine cultural properties in hainan society.

Hainan,Mazu,Marine culture

B93

A

1008-9128(2017)06-0037-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6.009

2017-07-26

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海南民俗传说中的海洋文化精神研究(Hnky2016-48)

胡冬智(1981-),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海洋民俗文化。

猜你喜欢

天后宫妈祖海南岛
妈祖祭典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天津天后宫的保护和发展
天后宫
“万国茶帮”拜妈祖
蟳埔妈祖安座巡香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妈祖颂
关于海南岛战役作战方针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