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视阙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研究
2017-03-10朱志梅施春霞
朱志梅施春霞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社区建设视阙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研究
朱志梅1施春霞2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使得社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目前,社区建设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定位,也让其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些都呼唤着社区建设视阙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具体来说,要做到从一元到多元: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转型、从单向到多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型、从浮于表面到多措共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型。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社区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全局性、整体性工作,在培育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巩固社会建设和国家稳定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生命线”功能。随着社会变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秉持“继承和创新”原则不断改变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以适应教育对象不断变化的思维模式和生活需求。当前,国家政权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原有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社区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基层社会重建及打造中国市民社会的最佳平台,但与此同时人口流动的复杂性也让居民的思想观念错综复杂。在此背景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并成为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要载体工具。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消解社区异质性所带来的居民价值取向多元、社区建设不稳定等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实现社区建设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
一、社区建设与社区思想政教育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间关系发生重大变革,“以产权的多元化和经济运行市场化为基本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直接促进了一个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的形成,”[1]“单位”开始逐渐向“社区”转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在这转变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逐渐解放,更加强调精神的享受、心灵的涵养,这些都从不同方面促进了社区建设的形成。所谓社区建设,是一定的政党或集团依靠社会力量,承担重要的社区责任,不断完善和加强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消解社区矛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的过程。社区建设的建立能够消解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张力,彰显社会公平,促进社区的良好稳定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建设的功能之强,意义之大急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被重新解释和定位,既而研究社区建设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弄清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建设之间有何关系是其首要之义。笔者认为,就两者关系来说,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区建设的根本性定位,同时社区建设“也让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和谐共存是两者的共同目标。
1、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区建设的根本性定位
社区,它的含义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com-”,和“common”、“company”有共同的部分,就是“相同的、一起的”强调大家有相似的观念和想法,有较强的互助和自治意识,即具有共同的社区建设理念。正如孙其昂教授所指出的:“社区建设的每一步都与人们的社区建设观念息息相关。积极而正确的观念,可以有效促进社区建设的推进;消极而滞后的观念,将会阻碍社区建设的完善。”[2]正确的社区建设理念能拉近住户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识。但遗憾的是,当下社区建设理念缺失,思想矛盾现象频发,给社区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我们常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因而要通过社区建设理念培育来消解当下矛盾,必须通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换而言之,和谐社区建设的推进客观上呼唤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根本性定位,只有从思想认识上弥合居民价值观念的异质性,才能奠定社区建设的思想基石。
2、社区建设也让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与机遇并存
社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两者运行过程中必然会给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首先,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社会流动性所带来的挑战,这里的流动性最显著的表现是劳动力在社会空间的流动即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大量的劳动力从相对贫困的农村向城市转移,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其管理建设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流动人口造成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在社区中,来自不同地域的人口错综复杂,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品德习性,不同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意识也具有差异,如何把握社区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诉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临的挑战。同时,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信息化所带来的挑战。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媒介凭借自身特性给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但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住户之间的社交关系,更多的社区居民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互联网上,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越来越少,既而如何把住户从网络中“分化”出来,增进社区凝聚力和认同度,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一方面,社区建设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张力,但也蕴藏着可喜的机遇和发展契机。首先,社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社区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在于,社区已经成为创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形成健康的社区精神文化和凝聚力的最佳平台。社区可以为每一位成员创造归属感、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提供新的平台和载体,同时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要素。同时,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也在完成自身实效性的提升。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完善自身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各种与社区建设目标趋于一致的手段,在增强居民归属意识与认同度的同时,也在提升自身思想工作的有效性。从这个角度而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建设的关系应该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社区建设的过程,”[3]是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两者是一个“互补”的关系。
二、从一元到多元: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是指在其教育过程中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人。前面已提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区建设的根本性定位,是推进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一般认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指社区的党组织,即教育的实践主体,而社区居民即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即受教育者。对于何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孙其昂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结构化存在,是多种主体的统一,”[4]这实际上就肯定了主体的多元性。但在实际生活中,社区党组织常被认为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主体,这实质上造成了社区建设的固化,影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果我们重新审视前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定义就不难发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决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社区党组织,“而应该有所扩充。既言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3]应该包括所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社区学校、家庭包括民间集团组织都应该被定为成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1、社区党组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核心
党组织一贯被认为是基层社会权利的拥有者和核心,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社会结构转型等因素党组织的权威受到冲击,但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党组织依然是最大权利的拥有者。社区内的各种活动都是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的,“它在整合和协调各种资源、缓解社会矛盾、加强城市建设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资源在谁手里,谁就是主角。”社区党组织应该积极扮演好其领导核心角色,充分运用各种社会资源,组织社区居民投入到各种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进而使得各类教育财富价值最大化,满足居民思想观念多样化需求。
2、社区居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
社区居民是社区整体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社区“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对象的社区居民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教育对象(社区成员)一般被认为是被动的客体,这实际上话语霸权的结果,要摆脱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性。比如在社区活动中,积极鼓励社区居民投入和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提升活动参与意识。同时这也是强化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提升对社区归属感和认同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3、社区学校、家庭、民间组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托
社区学校、家庭、民间集团等是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主力军。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居民的角色也在不断多样化,社区住户不再仅仅局限于居民这一狭隘身份定位,而拥有“老师、学生”、“父母、子女”、“组织成员”等不同身份,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说学校、家庭是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主要依托,那么民间组织就是重要的组织团体资源,是社区居民、社会团体等自发组成的非盈利性的团体,他们往往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的重要平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转型需要构建社区学校、家庭、民间组织的联动机制,使各个主体都能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发挥其良好作用。
三、从单向到多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型
人的行为受到思想观念的影响,“没有正确意识的导向作用会使认识水平降低,从而表现在行动上的缺位、移位。”传统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十余年来,人们的思想理念、认识水平并没有得到长远的提升,相反大部分还停留在思维模式固化、认识水平低下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换句话说,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建设中的“生命线”地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而且,很多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固守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民是二元对立的,忽略甚至否定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当然在这其中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观念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落后,创新不足等矛盾。事实证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能否实现转型,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过程实效性的发挥,提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
1、树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意识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意识,就是要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树立其生命线意识,就是在观念层面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做一个重要的理论预设。当然,笔者认为之所以要树立生命线意识并不是要把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放置于个“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而是强调其对社区其他工作的指导统领作用。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树立生命线意识可以在思想高度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意识,进而可以保证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2、树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念
“主体间性理念”是马克思交往理论中提到的一个重要交往准则,强调交往双方需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另外在本体论视域中,“主体间性理念”被解释为人与世界的同一性,即强调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而是两者的交往、平等关系。从以上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主体间性理念主要特征就是强调教育双方(主体和客体)应该是互相平等的,是双向互动的共同发展,而不是单向主导的畸形灌输。当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如意,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不对等关系,这种不对等关系主要表现为社区党组织通过发布一些冷冰冰的文件、规章制度等迫使教育对象接受并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处于强势的主导地位,而受教育者的观念诉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交往可以有效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方面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肯定社区居民的主体性作用。只有树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理念,才能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3、树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理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人的社会性、自然性和精神性基础,实现其自身实践与理论向合乎人性方面的发展方向及变化过程。”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考虑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从“现实的人”出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事实证明,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了人的自然性与个体性价值,而更多的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是为社会服务的工具,过于强调其“政治性”与“社会性”而忽略了“主体性”与“自然性”,这样的后果是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同理,如果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换到社区大背景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就是要完成,“针对社区成员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综合现状,以实现成员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和价值理念,采取符合人性基础和发展方向的途径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5]
三、从浮于表面到多措共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型
孙其昂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连接的纽带,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4]无论前文提到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理念从单向到多向的转型,还是实现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型,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实践。可以说,“方法的转型是社区建设视角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首要之义。”[3]事实证明,长期以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效性不理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的浮于表面、单一陈旧。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采用的都是宣传栏教育、黑板报、口头教育等等,这些方法在以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信息化时代这些方法由于其陈旧性反而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边缘化地位。要提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关键还在于方法的转型和创新,实现从浮于表面到多措共行。
1、环境建设: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社区环境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外在条件,当前社区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软环境和硬环境。首先,硬环境指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建设,它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当社区居民在整洁、干净、公共设施齐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在无形中受到影响。其次,软环境指社区的精神面貌、文明程度、安全建设等潜在影响社区建设的因素结合。笔者认为,社区软环境建设可以从社区居民的心理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比如在心理环境建设方面,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励更多的人主动倾诉和分享。这些都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理念,提高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2、队伍管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支机制健全、充满活力的队伍是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这支队伍应该以社区党组织为中心,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同时依托于学校、家庭、社区民间组织等。如果按照这一逻辑路线,队伍管理建设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社区党组织必须提高思想意识,整体协调好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社区居民应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具有常态性的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居民应该是由社区代表组成,有为社区服务的热情和能力,能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呼声。其次,也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齐心合力,“形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队伍网络。”
[1]孙立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2]孙其昂.社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2).
[3]王永益.社区建设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探析[J].求实,2013(8).
[4]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第四版)[M].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9).
[5]银红玉.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阙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D].中南大学,2013(12).
〔责任编辑:宋周尧〕
朱志梅,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春霞,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