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17-03-1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专业

(营口理工学院体育教研部 辽宁 营口 115014)

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代宝奇

(营口理工学院体育教研部 辽宁 营口 115014)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渐渐变得多样化,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中的运动训练专业是我国体育中的一门支柱型专业,其主要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体育运动训练队伍和教练员。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在目标定位、规格要求等方面越来越难以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多规格、多层次的诉求。因此,本论文以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人才培养现状为依托,探究其人才培养的对策。

高校体育 运动训练专业 人才培养

运动训练专业是在1957年首设与北京体育学院的,它是我国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教练员和专项教师,从而能够更有利地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然而,随着体育运动训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渐渐凸显,例如,运动训练专业口径过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落后等,而且很多运动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难以进入执教领域。传统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提出具有实效性的对策建议,以提高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质量。

1、多维视角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人才培养现实困境

在分析探讨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时,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资源配置方面着手。

1.1、运动训练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的现象,多数高校对运动训练专业所有学生采取的是统一的培养目标,并没有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分,有的只是把运动训练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划分为竞技培养目标和普通培养目标。另外,多数高校主要以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也就是说,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教学、训练和管理活动等。

1.2、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大同小异,多数以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程为主,在课程结构的划分方面也比较一致,然而,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却也存在着一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内容更新度不够,且重理论,轻实践;(2)课程门类零散、单一;(3)在课程结构中,必修课占较大比例,而选修课比例较少,且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跨学科任选课程过少,极大地降低了学生选课的灵活性,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些普遍的实际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3、运动训练专业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在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还很薄弱。首先,多数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与模仿的学习中。其次,多数运动训练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仍然不足。最后,在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如今的教学设备、器材和场地设置还不够现代化和专业化,这难以满足当今的实际教学需求。

2、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为推动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基于其现实困境,提出以下人才培养的对策。

2.1、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与现实发展

在新时期,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应该基于高等教育的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学校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实现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与专业化,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

2.2、在教学与管理方面要考虑学生的主体特征

我国高校体育院系的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尽管具有比较扎实的运动基础,但其基础的文化知识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仍然不够,而且其学习的主动性总体上也比较低,经常出现考试不及格的现象。所以说,高校在培养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同时,也有必要加强他们的理论知识教育,是他们具备系统而完善的专业理论知识。例如,高校可以在运动训练专业中加强学生对心理学和营养学等学科的教育,为其体育运动锻炼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知识保障,保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主体特征来合理安排运动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我国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运动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优秀的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因此,学校需要依据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考虑运动训练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运动技能、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课程,优化和调整课程设置,深化课程的内容,满足当代时代的人才需求,并综合分析、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主体特征,充分激发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学习和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运动训练专业教学的实效性,最终实现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3、构建运动训练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需求的差异性以及高校办学基础与条件的差异性,所以人才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与层次化,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这也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基于社会需求与学生自身的特征,可以构建出运动训练专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打破单一的四年制培养模式,连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使运动训练专业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其次,结合学分制,将,年学制改成弹性学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提前毕业。最后,构建出运动训练专业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筹建“3+X”模式,包括“3+0”、“3+1”、“3+3”和“3+8”的人才培养模式,“3+0”模式是鼓励学生积极努力学习,在修满学分的条件下,3年就可以毕业;“3+1”是指学生可以在前3年学习运动训练的专业课程,后1年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方向选修。“3+3”模式是指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进行连通,对前 3年学生的综合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对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直接进行保送研究生,学生只需要6的时间就可以修完本科和硕士的所有课程。“3+8”模式是指学生可以在3-8的时间内毕业,但不能超过8年时间,否则只给学生发结业证书,而不能发毕业证书。这些多元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式结合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权。

2.4、适当优化和调整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

根据上述我国高校体育院系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困境,学校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优化与调整。首先,学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本校的现实发展状况以及学生的主体特征,来适当优化和调整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加知识覆盖面,提高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的多样性。其次,在课程的设置与安排方面,学校应增加时间课程的安排,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在课时安排方面,学校应该合理分配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增强课程设置的操作性和完备性。

2.5、合理规划运动训练专业的资源配置

随着学生的逐年扩招,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已经渐渐趋于紧张,严重影响了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练习频率和该专业的教学质量。所以,学校应该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引入资金,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除了地方政府拨款、学校转向拨款和社会企业赞助之外,学校还可以走体、教、企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共建不同形式、不同项目的俱乐部,以增加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资金保障。另外,学校还应该增强运动训练专业的师资力量,支持鼓励教学进行深造,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足够的师资保障。

[1]宋莹.吉林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8).

[2]宋信勇.对我国省属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审视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

[3]杨杰,郭修田,曹永清等.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脱垂性痔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7).

[4]杨雪梅,徐勇.对优化新世纪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风,2012(22).

[5]赵丰.关于优化21世纪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30(5).

[6]孙思哲,李俊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体育科学,2005,41(1).

[7]王平.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特点与学习特征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2(83).

[8]邹国忠,张建.对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2).

G808

A

1006-8902-(2017)-03-ZQ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