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转兵井冈山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2017-03-10曹国芳
曹国芳
(北京铁路局党校,北京 100071)
【现代管理】
秋收起义转兵井冈山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曹国芳
(北京铁路局党校,北京 10007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曲折激荡、波澜壮阔的艰苦岁月中,我们党长期处于弱小和弱势状态,经常陷于困境、逆境、险境之中,但她没有因此而害怕、气馁、屈服,一直保持斗志昂扬、奋勇向前的精神状态,不断地在险境中谋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在困境中争崛起,直到这场革命的胜利。学习党的光辉奋斗历史,从中汲取面对困境和危局主动谋划、积极应对的思想智慧,对于我们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思维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本文仅就党的早期革命斗争中的秋收起义转兵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这一历史片段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展开简略论述。
一、历史事实简述
在党的早期斗争史上,有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对于后来的中国革命具有开拓性、关键性的重大历史意义,这就是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在遭到失败后,在浏阳文家市转兵,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1927年4月、7月,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毛泽东(时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为中央派赴湖南改组省委执行中央秋暴政策的特派员。会后,毛泽东回到湖南,传达会议精神,改组湖南省委,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的基本力量是在湘赣边界活动的3支革命武装:一支是由共产党员卢德铭任团长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因为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而停留在湘赣边界修水一带,这是这次起义的主力,约2000人;一支是湖南平江、浏阳等地的工农义勇队或农民自卫军,停留在湘赣边界的铜鼓,约1000人;还有一支是由安源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萍乡等地农民自卫军组成的武装,共2000余人。上述部队统一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分别编为第一团、第二团和第三团。工农革命军以卢德铭为总指挥、余洒度为师长,毛泽东以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以下简称为“前委”)书记的身份,作为党在军中的最高领导。起义以夺取湖南最大的城市——省会长沙为目标。
1927年9月9日,中共湖南省委和省委前委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从当天起,工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向长沙进击。然而,由于敌强我弱,加上缺乏作战经验、部队中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工农革命军3个团在进击长沙的过程中,分别在湖南境内的平江金坪、浏阳东门及浏阳县城严重受挫,其中第二团基本上被打散,第一、第三团也遭受重大损失,部队由原来的5000人锐减到不足2000人。
起义之初,毛泽东与苏先俊任团长的第三团在一起。9月14日,他在浏阳召开第三团干部会议,认为攻打长沙已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决定改变原计划,退兵浏阳文家市,并以前委的名义命令各路部队到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晚,在文家市里仁学堂召开有师、团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前委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今后的方向问题。这次会议是前委组成后的第一次会议,也是革命存亡关头一次重要决策会议。
当时,在起义严重受挫的情况下,工农革命军必须迅速做出抉择:是继续进攻长沙还是实行退却?继续进攻长沙是中央的主张,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如果这样做,工农革命军就有全军覆没之危;而如果实行退却,则有直接与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相对抗之嫌疑。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令人纠结的两难选择,而无论选择哪一项,都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相对来说,在我党开展武装斗争之初,革命武装力量十分稀缺的情况下,避实就虚、保存实力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存宝贵的革命火种,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会上,师长余洒度和三团团长苏先俊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认为不打长沙、实行退却就是与中央相抗命,不能因为打了几个败仗,就放弃省委的战略计划,气可鼓而不可泄。在起义军中也有不少人抱有这种情绪。毛泽东则断然主张放弃进攻长沙,实行撤退,把起义军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他提出“叫花子不与龙王比宝”,认为单靠革命军的现有力量,不可能攻占国民党重兵防守的中心城市长沙。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在总指挥卢德铭等的支持下,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主张,即放弃“取浏阳直攻长沙”(这是原定计划),“议决退往湘南”。也就是决定部队沿湘赣边界退兵至湘南,到那里寻找落脚点,相机进行武装割据。
秋收起义前委放弃攻打长沙、退兵湘南的决策,党史学界称之为文家市退兵。这次转兵是秋收起义由失败转向胜利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也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历程中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此前,起义军基本上是按照中央和湖南省委的计划,执行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路子;转兵后,起义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新的路子,实行从进攻中心城市到向农村山区的进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由此而发端。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毛泽东提出与中央和省委既定计划相悖的主张,的确要拿出巨大的政治勇气、冒巨大的政治风险;如果没有非凡的政治眼光、胆识、魄力和担当精神,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事实上,正因为这一决策,两个月以后毛泽东被开除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撤消湖南省委委员。
1927年9月21日,工农革命军在前委的率领下,离开文家市,沿着湘赣边界山区南下,向湘南转移。
几天之后,起义军攻克江西莲花县城,接到中共江西省委要求部队去赣西罗霄山脉中段的宁冈一带的指示信。前委经过会议讨论,再次改变了部队的行动去向,而作出了“引兵井冈,向宁冈进发”的历史性决策。
同月底,部队到达赣西永新三湾村,在前委的领导下,实行了整顿和改编,将部队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后,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同当地的“山大王”袁文才、王佐部实行联合,开始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到1928年2月,工农革命军在罗霄山脉中段开展游击战争,使革命形势在井冈山及其周围地区得到很快发展。部队由不足一个团发展为一师两个团,并同当地农民运动紧密结合,在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建立起新的红色工农政权;宁冈、茶陵、遂川、永新等县都有了地方武装;各县党组织初步恢复发展起来,区、乡两级也大都建立起党的组织;土地革命已经开始试点,取得了初步经验(但尚未普遍展开)。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初步矗立起来,打开了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二、这一重大历史转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这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要用动态的思维来看待和处理问题,随时随地以最新情况作为决策的依据。
唯物史观认为,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反映客观存在,并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如果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就会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如果错误地反映客观存在,就会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客观存在在先,人的意识在后,主观理念和思维必须跟上客观情况的变化,才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客观情况,为正确决策提供前提保证。
从秋收起义失败到转兵井冈山,以毛泽东为首的湖南省委前委坚持从面临的客观情况出发,用动态的不是静止、僵化的思维看待问题,在起义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毅然率领工农革命军放弃原定的目标,避开敌人的锋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和山区撤退,在井冈山这样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的农村地区立足并建立革命根据地,从而使得部队在行动方向上与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客观形势相符合。这不但保存了一支对于中国革命极为宝贵的武装力量;而且由此为中国革命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打开了革命的新局面。
这一历史转折所折射出的实事求是、灵活务实、以变应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理念,对于加强企业管理,促进铁路企业走向市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和决策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变化的眼光、动态的思维来看事物、判形势,随时随地以最新情况作为决策和处理问题的依据。因为变化是这个世界永恒的主旋律,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变数和玄机不时主动地或不经意地侵袭进来,使我们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客观对象都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既可能是微观上的,也可能是宏观上的;既可能是量上的,也可能是质上的。为此我们必须以敏锐的眼光来捕捉、识别、了解这些变化,以动态的思维来跟踪决策,才能使企业的行动方案和管理策略赶上市场、技术、企业发展态势和竞争形势等因素的变化,保证决策和执行方案的正确。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常常出现下述现象:经营管理者沉浸于既有的观念、思维和经验模式中,其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反应模式跟不上客观形势的变化。这种情况对于经营、管理、决策和执行妨碍极大。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摒弃固化思维,树立动态思维,坚持因时而变、因境而变、因势而变,根据所处时空的特点和面临的最新情况来判断和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经营管理决策与客观情况相一致。特别是当我们在经营管理工作中遇到巨大挫折或无解之题时,决不能囿于原有的计划、方案和目标,而必须及时转方向、调船头,以避免方向性、全局性的错误,避免更大的损失。
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铁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市场形势、运输需求、旅客货主的心理感受等都已发生变化,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必须随之而变。面对社会环境、市场形势和旅客货主需求等因素的不断变化,我们必须经常检视自身所面对的各种情况:市场上的、对手的、自己的、技术上的、人力上的、资源上的、管理上的……从中理出正确的思路,找出相关的规律,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才能在市场大潮中逐浪起舞、大显身手。
不容回避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来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式在铁路企业中仍然有较深的影响,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较为普遍地存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难以跟上的问题。显然,如果我们的相关观念、思维和做法不能加以改变,铁路走向市场就会困难重重。
铁路企业的管理方法也必须根据社会环境、企业环境和现场实际情况(如职工特点、生产任务、具体场合、工作氛围等)的变化而灵活多变。在管理工作中,只有在手段上、措施上、方法上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和弹性,才能使我们的管理实践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什么时候该用软的、精神上的一手,什么时候该用硬的、强制性的一手;什么时候必须搞硬性的、标准化、统一化,什么时候可以搞弹性化、个性化,都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决定,而不能僵化死板。
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来说,不变不进,小变小进,大变大进。必须认识到,世界上只有“变化”二字是永远不变的;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勇于、乐于对待变化,而不要害怕变化,在变化中学习、探索、成长,实现变中求真,变中求进。
(作者系北京铁路局党校副教授)
F530.6
B
1006-8279(2017)06-0059-03
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