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高铁+旅游”新模式 开创新线宣传新境界
2017-03-10娄国标
娄国标
(南昌铁路局党委宣传部,江西 南昌 330002)
【思想政治工作】
主打“高铁+旅游”新模式开创新线宣传新境界
娄国标
(南昌铁路局党委宣传部,江西 南昌 330002)
随着铁路建设快速发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发送旅客超过70亿人次。高铁拉近了时空距离,扩大了生活圈,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站在“高铁+”的风口,南昌铁路局力推“高铁+旅游”宣传模式,与旅游部门强强联手,在遵循传播规律的同时,运用全媒体手段,融入市场化元素,全方位、多角度推介新线,实现铁路运输与旅游产业的合作共赢。
一、寻找不同,避免同质,新线宣传呼唤“一枝红杏出墙来”
每条新线都有自身独特的“颜值”和“内涵”,深入挖掘包装就能引人注目。为此,立足“高铁+旅游”这一定位,挖掘其闪光点、不同点、出彩点,规避宣传“脸谱化”“同质化”“标签化”,让新线宣传呈现“不一样的烟火”。
1.深挖新线工程闪光点。每一条铁路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向莆铁路东新赣江特大桥,以其最大跨度、最先进技术、最短架设速度等优势,创造了国内桥梁建设史上“八项第一”;沪昆高铁是江西省开通的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合福高铁北武夷山隧道是我国目前单洞双线最长的高速隧道,合福高铁与沪昆高铁在江西上饶十字交叉,使上饶站成为中国第一座、世界第三座“骑跨式”高铁站,等等。循着这个思路,新线宣传中着重挖掘铁路工程的“唯一”“第一”“之最”等闪光点。在联调联试期间组织报道团队走线探访,用文字和镜头描摹铁路全景,收集第一手素材,利用双微平台不断“抛绣球”,推出图文并茂的系列文章,揭开新线“面纱”。实践中,有着“金弹弓”之誉的向莆铁路、“浴火涅槃”的沪昆高铁、被称为“醉美高铁”的合福高铁,凭借独有的“气质”,先声夺人。
2.找准沿线风光出彩点。“高铁+旅游”拓展了人们看铁路的视野,跳出铁路看铁路,就能发现高铁沿线不一样的美景。从向莆铁路到厦深铁路、沪昆高铁,再到合福高铁、赣瑞龙铁路,铁路“高颜值”的文章值得大写特写。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集结摄影骨干,多次采风取景,呈现铁路多姿多彩的风貌;另一方邀请媒体记者、新媒体小编、网络大V乘车体验,感受铁路沿线美丽风光。在合福高铁宣传中,抓住铁路穿越武夷山、三清山、婺源、黄山等风景名胜区,建设施工“大建设不忘大保护”成就一条生态环保线等特点,力推“醉美铁路”概念,高铁穿越油菜花海、动车游走水墨画境,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
3.找出地域文化不同点。每条铁路放在地域文化的背景上去审视,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这也是媒体记者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为此,在新线宣传中,我们尝试通过媒体和官方微博广泛发动记者、网民创意解读,召开“诸葛会”进行“头脑风暴”,征集了很多真知灼见。“黄金十字交叉”“金弹弓”“箭在弦上”等喻像,使得向莆铁路成为网络热词;“百年沪昆的前世今生”“江湖之路”“热辣高铁”等背后的故事,助力沪昆高铁话题不断升温;“天佑合福”“三省之福,合于一路”“福有双至”等寓意,让合福高铁充满想象;“红色高铁”,让赣瑞龙铁路气质得到升华。通过集思广益,不仅征集了宣传创意,保持了宣传热度,也使高铁开通的意义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和广泛传播。
二、借势发力,合力共为,新线宣传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
“高铁+旅游”,关键就在做好加法,两者不是简单的“1+1=2”,而要做到“1+1>2”。在历年新线宣传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善借势、会借力,通过不断整合行业内外、部门上下、线上线下等多方力量,变“独角戏”为“大合唱”,构建新线通车“大宣传”格局,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1.做好路地联手的加法。新线通车不仅是铁路行业的大事,更是整个社会的喜事。为此,从向莆铁路通车宣传开始,就尝试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将铁路产品宣传和地方旅游推介有机结合,与地方旅游部门携手宣传铁路新线,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随后,在沪昆、合福、赣瑞龙、武九等高铁宣传中,大力推广“高铁+旅游”模式,成功与旅游部门共同推介铁路新线,从旅游信息到运输资讯,从宣传策划到品牌打造,从客运产品推荐到旅游产品推广,高铁搭台,旅游唱戏,互利共赢。此外,还与沿线地市携手,让政府官员走上动车,向媒体记者和网民推介当地风光文化;邀请作家、出版人、网络达人、铁路爱好者等畅谈新线通车意义,通过“第三方发声”解读铁路成就。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担当“宣讲员”,使新线宣传的影响面不断扩大。
2.做好部门协作的加法。通过历年新线宣传实践,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仅靠宣传部门一家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协作、整合力量,才能将宣传这把“火”烧得更旺。为此,我们启动与业务部门的联合办公机制,变“独角戏”为“大合唱”。与建设部门、施工单位保持密切对接,研究制定新闻采访、动车体验方案,收集整理工程概况、建设历程、亮点难点等资料信息,制作新闻素材集,主动给媒体“供料”;参加每日运输交班会,了解工程建设进展和运输组织情况,畅通信息渠道,保持宣传天天有料、热度持续不减。从宣传基调到报道主题,从选题策划到活动组织,宣传部门与各业务部门通力协作,实现新线宣传“人人参与,个个出力”,产生了新线宣传的“叠加”效应。
3.做好线上线下的加法。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愈加深入,只有主动抢占网络话语权,才能赢得宣传引导的先机。在新线宣传中,我们把握媒体融合的传播特点和受众需求,一方面立足传统媒体,开展“百名记者探新线”“名编名记走新线”等体验采访,与传统媒体高频互动;另一方面用活新兴媒体,策划网络直播、在线征文、有奖竞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始终保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同频共振”,媒体与网友“有效互动”。在赣瑞龙铁路、武九高铁宣传中,与旅游部门共同组织“行走赣瑞龙”“赣鄂朋友圈 武九一线牵”等网络微活动,吸引大量网友线上参与,有力地助推了线下宣传。
三、关注受众,对接需求,新线宣传重在“春风一拂千山绿”
“高铁+旅游”宣传的内容是融合,手段是创新,最终目标是共赢。因此,只有贴近市场、贴近受众、贴近需求,多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少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新线宣传才能持续吸引社会关注,实现“春风一拂千山绿”的效果。
1.“铁路+文化”打包推荐。宣传铁路新线,社会关注的不仅是铁路建设情况,还热衷于沿线的风俗文化。我们将视野投放至更广阔的文化领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解读铁路新线。说铁路故事,道地方文化,一批思想性和观赏性相统一、接地气贴民心的宣传作品通俗易懂、耐看易记,成为宣传新线的生动载体。围绕沪昆高铁宣传,大力挖掘百年沪昆的历史文化,以沪昆铁路的变迁映射中国铁路发展,推出《浴火沪昆再腾飞》,做到以文化聚人气,激发了人们情感共鸣。在合福高铁宣传中,邀请民间传统艺人创作剪纸作品,将传统文化与铁路宣传有机结合,赢得广泛关注;抓住沿途的徽商文化、朱子理学文化、茶文化,拍摄制作《快旅慢游 醉美合福》动漫片,广泛传播并入选全国“五个一百”网络宣传作品。
2.“新闻+视听”组合传播。主动跳出传统的新闻宣传“窠臼”,将新线宣传与社会宣传、文艺宣传有机结合,变“看得见的宣传”为“看不见的传播”。从向莆铁路到厦深铁路,从沪昆高铁到合福高铁,先后推出《巨龙穿山奔大海》《龙腾闽粤》《醉美合福》等高清宣传片,在铁路站车视频上滚动播放;拍摄制作了由铁路职工填词、演唱、排舞的《火辣高铁》MV、《醉美合福》主题曲,尝试将文艺元素融入新闻宣传,借助歌曲、舞蹈等形式,巧妙地宣传了新线通车,让铁路建设宣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3.“娱乐+互动”吸引参与。新线宣传必须告别生硬、呆板的面孔,制作有趣味、吸引人的宣传产品,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在沪昆高铁宣传中,迎合年轻人的阅读特点,推出微信邀请函,将铁路沿线美景、列车时刻表、沿途站点等“打包”推送,赢得网民大量转发和点赞。在之后的新线宣传中,紧盯新技术、新应用,制作“合福高铁画中游”微信拼图游戏,精美的手工绘画和清新的合福沿线美景,吸引了4万多人参与;再次推出了微信邀请函,受到网民青睐;精心编制合福高铁微信书,打开手机,合福高铁的建筑之美、风光之美、服务之美以及美食美曲尽在“掌握”。这些有趣的宣传产品,起到了“看不见的宣传”效果。
4.“前期+后期”保持热度。围绕新线联调联试、试运行、开通首日、运营满月等时间节点,铁路与旅游部门携手联动,按照重点阶段推出铁路建设、客运产品、旅游产品的宣传报道,宣传热度持续贯穿新线开通前后较长的时间段。以合福高铁为例,试运行阶段在婺源、武夷山、黄山三地召开合福高铁旅游推介会,组织开展“高姐带你游”活动;开通前期,与旅游景区合作,推出凭高铁车票享景区门票打折优惠;开通首日,组织乘车体验活动,在三清山开展体验采访活动;开通满月、假期运输等阶段,继续组织新线助推旅游经济发展的宣传报道,有效地扩大了合福高铁旅游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高铁是低耗环保的出行工具,旅游是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两者可谓都是美丽中国的“代言人”,融合发展大有可为。整合资源,密切协作,加强“高铁+旅游”宣传,使之成为高铁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旅游品牌建设的“推进剂”,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南昌铁路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D64
B
1006-8279(2017)06-0041-03
金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