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伟大梦想磅礴力量
2017-03-10谢新斌
谢新斌
(济南铁路局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伟大梦想磅礴力量
谢新斌
(济南铁路局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一语中的地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所在。文化自信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信。十九大报告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并遵循这一方略,对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部署安排。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凝聚磅礴力量。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就是要通过主动发声,影响社会思想舆论,掌控意识形态的走向,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是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和话语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意识形态工作的准确定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内容、意识形态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要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作出了富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回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最根本的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增强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履职自觉,强化使命担当,真正把主体责任放在心上。要凝聚工作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及公信力。
二是要加强理论武装,强化理论学习研讨和宣传解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历史性贡献,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通过广泛深入、严谨生动的宣传宣讲,引导干部职工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深刻认识这一思想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创新、在实践上的科学指导作用,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是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凝聚和平发展与改革开放时代精神,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前景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核心价值观总是与社会基本制度及其要求相适应的,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文化的最根本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标志性特征,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道德与价值稳定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在中国迈进新时代的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新时代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它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轨迹中,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注重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二是要注意把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通过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精神力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念,是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深厚滋养,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文化自信同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融为一体,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重要论述,既明确了文化自信的含义,又精准地指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予我们智慧、德行、精神和信念,使我们具有高度自信和坚强定力。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责任,彰显文化力量。一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永续发展,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成长壮大的精神食粮,是助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如何运用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其成为人们修养道德、砥砺品格的精神来源。报告指出,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文化的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国革命文化的坚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三大任务,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我们要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与传承革命文化,让其成为鼓舞人们矢志不渝、开拓进取、坚持奋斗、有所作为的信念支柱。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激励人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追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不断注入活力和思想。正如十九大报告要求的,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正能量。
(作者系济南铁路局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D26
A
1006-8279(2017)06-0010-03
刘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