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养生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2017-03-10高凤妹

河池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西方人思想

高凤妹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8)

中西方养生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高凤妹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8)

追求健康长寿是人的共同愿望,古今中外的养生专家从未间断地探索着养生的奥秘,不断丰富、完善、总结着养生思想、方法和手段,留下瀚如烟海的养生论著。由于中西方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等诸多差异,导致中西方养生文化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性,论文从中西方养生思想、养生态度、养生理念、养生内容、养生思维方式等五个方面的差异进行探讨。

中西方;养生文化;差异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追求健康长寿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古今中外的养生专家对养生奥秘的探索可以说是从未间断,并不断丰富、完善、总结着养生思想、方法和手段,留下瀚如烟海的养生论著。由于中西方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等诸多差异,导致中西方养生文化也存在极大的差异性,本文试从5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养生思想差异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庄子《庄子·养生主》:“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中国养生术语极为丰富,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有道生、保生、寿世、摄生等。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关于“善摄生者”的论述:“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德经》第五十章)这里的摄生亦即善于保护生命的人,摄生也是指养生的意思。养生一词在英文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一般用保健类词语来代替如:Keeping in good health或preserve one’s health等。

根据养生者的情况及养生的目的,养生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养生,指未病、已病或病后的养生。广义的养生,指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我们这里探讨的养生主要是广义的养生。从养生术语的多寡上我们也约略可推知中西方在养生思想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西方养生思想差异表现在深邃与浅表上。深邃与浅表指的是中国养生思想形成多个完整体系而西方没有形成养生思想体系。

中国养生思想体系受先秦时期的学术流派多、杂的影响,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还是医家,都已自成养生文化体系。但各个学术流派的养生思想侧重点不同:儒家更崇尚心性修养,道家养生就重在“性命双修”;法家注重的是说理图新;墨家主张兼爱,将儒家倡导的对亲人的爱无限扩大,扩展到对众人的完全的博爱;阴阳家重在阐析医理和阴阳学说等等。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四书》就包含极为丰富修身养性,调养性情的养生思想,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就是一位践行养生思想的大家。养生贵在养心,明心学大师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的理念又是对《四书》中的养生思想的传承发展。道家的养生思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较成熟,从老子到庄子及后来历代的道家弟子都有诸多关于养生的典籍论著,从最早论述心理卫生及精神养生的《管子·内业》到东晋初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家葛洪所著《抱朴子》等。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等顺应自然、虚静少欲的养生思想。老子认为人就应该与自然规律相适应,内心空明宁静,不被私欲迷惑才能健康长寿。庄子则以水做比喻明确提出寓动于静、心无杂念、恬淡无为的养生思想。医家养生理论以《黄帝内经》等为代表,《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汇集了战国以前的许许多多的医学著作的总结,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提出了四时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思想,记载了人们可以通过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运动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目的。到了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也讲述了许多关于养生的要领,尤其注重驱寒养生。

西方爱琴海文明的古希腊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146年)虽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华夏文明与所处的时代相当,但西方养生思想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当时我国儒、释、道、医各家的养生思想已相当成熟和丰富。西方最早的记载的有关养生的文化内容的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中记载的太阳神阿波罗和塞萨利公主科洛尼斯的女儿阿克索是健康女神,她在希腊宗教中是主司卫生安全、医药治疗,很受人们的尊崇。她曾经杀死了一条出现在她手杖上的毒蛇,之后又出现一条毒蛇,口衔药草,使头一条死蛇得以复活,因这情景使她顿悟成了健康女神。古希腊神话中还讲到埃及艳后克里奥佩德拉特别注重养生,不仅有专业的营养师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还命人为她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精油用于护肤、饮用。除此之外,西方有关养生方面的记载就只能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及后来的基督教《圣经》中看到一些西方人保养身体的方法和他们对待生命的观念。

中西方养生思想出现深邃与浅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中西方养生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不同。西方哲学具有重逻辑分析,以精确性见长的特点,比较单一,走的是纯哲学的道路,使得西方养生文化也具有重理性和精确性的特点。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哲学思想丰富多彩,中国的哲学流派历来就不单一,各时代的主导思潮如先秦有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两汉有研究儒家经典学说、魏晋出现崇尚老庄的思潮、隋唐佛学的大发展以及宋明的道学,都代表了各时代的哲学特色。中国的哲学具有重总体把握,重系统,具有模糊性特点。丰富深邃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养生学思想产生着极大影响,影响大的有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拿《黄帝内经》来说,它提出的顺应自然、平衡阴阳、形神并养等重要的养生原则与思想是受《周易》这部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哲学论著的影响。中西方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哲学理念与思维模式,直接导致西方走上了健身而东方走上了养生的不同行为方式。

二、养生态度差异

中西方人的养生态度差异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积极探索与消极接受。主要体现在对养生方法的探索上。

中国古代人们对养生方法的探索,态度更为积极。中国古代神话中讲隧人发明了钻木取火,认识到火可用来烧熟食物,即能缩短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又可防止一些肠道疾病的发生,但人们还不太会保存火和利用火。到了黄帝时候就有个名字叫作黎的青年,他不断摸索又发现了石头取火的方法,这就更便捷了。后来,人们继续探索,又发现了“灸、熨”等防病治病的方法。

西方神话中也有关于火的发明和使用的记载,但西方神话中对火的作用的认识与中国神话截然不同,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潘多拉魔盒的故事,讲的是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火种送给人类,使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吃上了烧烤煮熟的食物,结果惹恼了主神宙斯,宙斯决定要让灾难降临人间。就让他的儿子火神赫淮斯托斯用泥土制作一个集一切优点于一身的美丽女子潘多拉。宙斯给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满了虫害、灾难和瘟疫,让她送给娶她的男人。在潘多拉打开盒子以前,人类没有任何灾祸,生活宁静。潘多拉在好奇心促使下打开了盒子,于是灾难与瘟疫逃出来,从那时起,灾难处处伴随人类,使人类受苦。这个故事蕴含了较深的寓意,古代西方有智慧的人已经知道吃不熟的食物会带来疾病的痛苦,才用这神话来警诫大家。

以上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待养生态度的不同:一个是积极探索、一个则是消极告诫。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积极探索各类养生方法,如:饮食养生中饥饿疗法。古代中国人发现小病不吃药是治病良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从主子到丫鬟,只要是伤风感冒,大夫不开药方,而是让人先“清清静静的饿两顿”。此外还有梳头养生,药物养生,药膳养生,经络养生中的按摩、推拿、针灸,运动养生中的健身气功等等。清乾隆皇帝能活到89岁,就与“发常梳”的养生秘诀有关。

西方人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不敢轻易地损毁生命,因为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任何人都没有剥夺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权利,《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精妙绝伦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1]。是默然忍受着苟且偷“生”呢,或是“挺身反抗”而壮烈地“死”?对生与死的选择是这般的困难和犹豫。但西方人对保养生命的态度却不像中国人那么的认真、投入。中国古代希望通过服食丹药而长生不老的人特别多,西方人对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延长寿命的欲望不那么的迫切,主要是由于西方人信仰上帝,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也由上帝主宰。西方人认为人有原罪,只有信仰耶稣基督,肯为耶稣牺牲生命的人,才能得到永生。可见,中西方人的养生态度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认为人的命运由自我掌控,而西方人认为他们生命应由上帝掌控。

三、养生理念差异

中西方在养生理念上的差异体现在好静与好动的不同上。

中国养生理念是推崇“静”养。以聚集能量为其养生基础。《黄帝内经》中说:“静益寿,躁损寿”。中国自古就有“千年王八万年龟”的说法,因其不爱运动但却长寿。老子认为“致虚极,守静笃”中的“虚”和“静”就是道的状态,老子又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万物只有回归根才是静,静才能回归生命,想要身心健康就要讲究静养。《庄子》中有着中国最早的养生理论,包括心斋、坐忘、守一等概念,实质上就是要忘掉自己身体的存在,达到“无己”的静的状态。中国佛教中的打坐、参禅、吐纳、静坐等修心养生的锻炼方法也是静态的。中国一些养生手段都是以静为主基调,即便是动也是以绵缓运动为主,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即便是动,心却要求是静的,《太极拳解》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2]392体现中国的养生理念上是爱惜精力,重视能量的储蓄。

西方人特别注重运动养生,古希腊苏格拉底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强健的身体和精神,只有强健的身体和精神才能完成他们所需要做的事情。他还强调运动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能增强食欲,改善睡眠,是良好的养生之道[3]。

西方人信奉18世纪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的主张。以消耗能量后能量的恢复为其养生基础。西方人喜欢通过体育活动的形式,来展示、挑战和超越自我。西方养生思想更注重个体生命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如野外求生,斗牛、拳击、健身锻炼等等。

四、养生内容差异

中西方养生在内容上的差异就是中国人养生内容丰富且重形神并养而西方人只重形养,养生内容较单一。

中国人认为养生就是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最佳状态,讲养生不仅是指要活得长久,而且要活得有质量,活得快乐和幸福。因而,中国人把养身和养心相结合,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愉悦身心、享受生活。中国人不仅把生命的健康当作目标,而且把提升生命的境界当作目标,强调身心合一的境界。所以,中国人养生偏爱形神并养。

中国养生内容极为丰富,有神养、形养、术养、药养、食养、气养等等,具体体现在注重调控个人行为如饮食、起居、睡眠、性生活、环境居室卫生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比如:孔夫子提出“十不食”;《黄帝内经》提出要“顺四时、适寒暑”;孙思邈提出的“先饥而食、先渴而饮”等等。中国人喜欢进食各种具有补养脏腑、气血的药物与食物,以强身健体,这叫药养。中国人还欢喜功法锻炼,通过各种健身气功,锻炼形神,强身健体,这叫气养。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这种中医养生疗法是中国独有的,叫术养。中国人重视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尤其注重道德养生。比如:《大学》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目标,即要成为圣人——道德上的巨人、完人。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要人人能正心、诚意,要知止,止在至善上面。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使自己的内心纯正,内心纯正的人,身心都能拥有一种舒适与快乐。《论语》中提倡仁德、孝德、礼德等内容都是对人的道德品质进行调养。中国人受中国儒、释、道文化的长期影响,中国大多数人认为健康与良好的心态相关,心理精神因素甚至是健康、养生的第一因素。道德品质调养好了,人的心态、心理、精神都会好。《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就是告知人们要随时随地拥有善良、宽容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人体的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才是最适宜身体健康的状态,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才会调整到最佳状态,自身具有的抗病能力才能有效发挥,减少疾病发生。中国有句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原因就在于善、恶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总会在人身上有所体现,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家明确提出要精神调摄养生。

西方人讲养生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身体强健,所以,西方人养生偏爱形养。西方养生内容相对单一,主要是形体锻炼及健身活动等。中国人崇尚快乐养生、道德养生,西方人却认为保持健康最重要的不是心理精神,而是体育运动和形体锻炼。甚至有的学者还认为快乐的心态有害于健康,如:英国心理学家查德-P·本托尔说:“不断有证据显示快乐的人总是高估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作用,他们不切实际地吹嘘自己的成绩,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好。”他认为,快乐的人往往对人或事物有发生偏见的倾向。其他研究者亦证实,人越快乐,对人和事物的主观判断越偏执[3]。

五、养生思维差异

中西方养生思维之不同体现在中国人思维比较重感性而西方人思维比较重理性。中国人善用发散思维,西方人善用分析思维。具体可体现在饮食养生当中。

中国重视饮食养生,自古就有“食色,性也”的说法,中国人饮食观念比较感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讲究五味调和之美。如福建有一道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肉、鸭胗、猪蹄、猪肚、目鱼、鲍鱼、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老酒等辅料。从这道菜里面再也吃不出各菜本来的味道,尝到的只是一道美味佳肴。中国人在饮食养生上善用发散思维。中国饮食的发散性思维体现在制作技法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中国人把大米、红豆、核桃、红枣、银耳、桂圆、薏仁米、花生、冰糖好几种食材放在一起煮熟,就是一款很好的养生粥了。中医药膳食中有医,医中有食,通过不同食材的搭配达到养胃、益肝、健脾、润肺、补肾的效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西方人在饮食养生上善用分析思维,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分析思维比较缺乏变通性。西方饮食观念比较讲理性,重视食物的营养。对营养成分进行精确分析,即人维持一天活动需要摄取多少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只要营养够了就行,不论食物的色、味如何,甚至西方人可以用各种维生素药片替代从蔬果中摄取维生素。西方食物制作比较单一和程式化,牛排一块加上一点土豆泥再加几片番茄,外表颜色虽也鲜艳,但滋味上绝对是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烹饪也模式化、数字化、程式化,每一样食物的配比计算得相当的精确。

总之,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养生都有着或隐或显的传统与渴望,都希望通过某种手段来达到祛病、长寿的养生目的,而且这一渴望还要靠现代人进一步探索、总结。中西方的各种养生法会因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而融合,差异化会逐渐减小。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3[C].朱生豪,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2]曹志清.形意拳理论研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3]沈艺.中西方养生观的调查与文献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责任编辑 韦志巧]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In Chinese and Western Health Preserving

GAO Feng mei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 Fuzhou, Fujian 350008, China)

The pursuit of health and longevity is the common aspiration of mankind. Ancient and modern health experts have never stopped their exploration ofthe mystery of long life,constantly enriching, improving and summarizing thoughts, approaches and means of health preserving, which leads to leftnumerous works of health preserving for posterity.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surroundings, culture and history, there ar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health culture, which a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ought, attitude, concept,content ,thinking pattern of health preserving.

China and the West;health culture;difference

G04

A

1672-9021(2017)01-0077-05

高凤妹(1970-),女,福建浦城人,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2016-11-10

猜你喜欢

西方人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向西方阐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