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李瑛的南海题材诗歌

2017-03-10

关键词:南海海洋诗歌

王 泉

(湖南城市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重读李瑛的南海题材诗歌

王 泉

(湖南城市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李瑛的南海题材诗歌表现了人与海的相互依存,凸显了家国同构的中国文化传统;同时,以时空观念看待南海,恢复了长期以来被陆地意识所遮蔽的海洋视野,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位置。他书写南海的历史与火热的现实生活,浸透了对祖国海域的生命体验,满含着对战友的深情。南海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存在,而且是国家海权的象征和诗人心灵之旅的重要驿站。李瑛诗歌的南海书写以激越的内心冲突和丰富的想象传递了一种崇高的美感,在21世纪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南海;李瑛诗歌;家园意识;海权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资源日趋减少而造成的窘迫感所引发的发展趋势。海上运输的繁忙,海洋开发的加速,都给世人带来了惊喜,给世界带来了变化。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文学,面对海洋,如何展开自己的审美视野去表现人与海的相互依存?这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著名诗人李瑛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诗集《南海》和在新世纪创作的诗歌《南海之恋》给予我们诸多启迪。

一、家园意识中的南海景观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涌现出郭小川的《致大海》、阮章竞的《金色的海螺》、艾青的《鱼化石》、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舒婷的《珠贝——大海的眼泪》、刘湛秋的《大海》等借海洋书写人生与人性的佳作。而著名诗人李瑛则对南海情有独钟,显现出他慧眼识珠的眼光。现在重读他的这一类诗歌,试图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寻找久违的英雄故事。

南海面积辽阔,连接着太平洋、印度洋,资源丰富,战略位置显要,其中的南沙和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南海在诗人眼中成为生命的家园与国家的宝藏。军人出身的李瑛有着天生的对于时代的敏感和对祖国海疆的一往情深。1974年,中、越两国在南海发生西沙战争,张永枚写下了长篇诗报告《西沙之战》,从西沙的美丽富饶到中国渔轮与敌舰神出鬼没的周旋,再到舰长的沉着应战,谱写了军民抗击外侵的凯歌与正义必胜的真理。这首诗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引发了海内外华人的共鸣。1978年,李瑛作为军旅作家到南海采访,被海天一色的景色与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所感动,肩负着为民族代言的责任感,写下了45首激情昂扬的抒情诗,进一步激发了国人的海防意识与爱国情怀,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反响。诗集《南海》出版时,正值祖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以“朦胧诗”为代表的一些新的诗歌潮流开始涌现出来。但李瑛没有追赶新潮,而是再次亮明了自己作为时代和人民歌手的身份。今日再读李瑛的诗作,寻觅南海之争的历史根源,更加确信了其深远的文化战略意义。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恐慌,国外一些别有用心者捏造事实,炮制“中国威胁”论,制造着南海紧张局势。2016年所谓的“南海仲裁案”更让一些人在鱼龙混杂中失去了辨别真伪的能力,甚至被假象所迷惑,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给我国国家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李瑛的南海题材诗歌以自己的耳闻目睹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守疆卫土的信心。

家园意识因人而异,可以表现为对曾经生活或工作过的地方的人和事的追怀,也可以是对一草一木的留恋之情,它是和生命意识紧密相连的一种人间情怀。李瑛诗中的南海虽不是他的故乡,却比故乡还要亲切百倍。他把对南海生命奇迹的感叹融会到家国情怀之中,突出了强烈的家园意识。《海的名字》把海比作母亲、光、花、3岁的孩子,象征着生命的活跃与多姿多彩,同时,将母爱和对儿童的爱融入到对大海的爱之中,在某种意义上承接了冰心的“爱的哲学”的主题。由于爱,生命因此丰富多彩,家园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海》借海的直率与坦荡书写理想的人格,并透过海的多变寻觅着自己奋斗的轨迹,发出了“学习大海”的呼声。《西沙群岛情思》以不安的心绪书写了西沙的历史及对她的向往。“难道你不也是生我养我的家园,/一切似乎有些陌生却又何等熟稔,/收下吧,我的满怀柔情,满腔誓言。”*李瑛 :《南海》,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 71页。对于一个来自北方的人来说,南海的广袤的确让他惊讶与陌生,但作为一名战士,则对它毫不陌生,因为保家卫国是其首要职责。在李瑛的笔下,南海永远不会寂寞。如果说南海的历史是一部让人警醒的教科书,那么,南海火热的现实生活则布满了个人成长与祖国强盛的足迹。李瑛写南海,始终如一地把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兴衰维系在一起,使浪漫的遐想有了坚实的生活根基,保持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本色。

作为一名从战争的硝烟中走过来的诗人,李瑛对战友刻骨铭心的记忆始终萦绕在笔端。《献给琛航岛的十三颗星》寄托了对牺牲的战友的哀思,也是对忠诚灵魂的呼唤 :“傍晚,你们数着归来的海鸟,/看云里雾里,少不少一只;/清晨,你们护送渔船出海,/看花开船舷,霞满帆篷……”*李瑛 :《南海》,第 81页。南海依旧,战士的坚守如故,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在诗人眼中,那些战友就像岛上的羊角树 :“即使枝干折断,表皮撕裂/仍匍匐在沙滩上倔强地生长。”(《致一颗被台风吹折的羊角树》)*李瑛 :《南海》,第 133页。正是有了这一群人默默无闻的奉献,才有了祖国的安康与家园的温馨。岛上夜半时分小鸟的啼鸣和流萤的光虽然弱小,却给予守岛战士以撼动心灵的生命之悟。《珍珠》以珍珠喜欢与风浪在一起的性格来衬托战士的情怀。“光荣属于战斗的生命,/它会给你以庄严的启示,/它会给你以海的梦幻和情思。”*李瑛 :《南海》,第 65页。这就是战士的爱,他们扎根大海,历经风浪的考验而凝聚起民族的自信。看似无情的南海孕育了光彩夺目的珍珠,也成为陶冶战士爱国情操的理想之地。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南海成为当今中国稳定的晴雨表,在一代代海军战士的坚强护卫中,南海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基地。在这首诗里,“珍珠”和战士在对应中完成了各自生命的磨砺、升华,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构筑起共同的家园景观。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元化,地区动荡不断发生,外来势力对南海的觊觎时有发生,海军肩负的使命更加神圣。在新作《南海之恋》中,昔日战友的身影幻化为仙人掌身上的刺,看护着不安宁的南海。“在这里,浸透我生命的/透明的时间的水/教我认识了自由和尊严/也认识了爱和勇敢/泪是酸的,血是红的/打开的历史书/永远也不会关闭。”*李瑛 :《南海之恋》,《人民文学》2014年第2期。历史是一面镜子,时刻在提醒国人,没有无畏的牺牲,就不会有国家的昌盛。铭记历史,就意味着现在对海洋权益的保护意识的增强。“从一只捞自海底的陶罐/我摸到先祖粗糙的手指/他们是我祖父的祖父的祖父/我是他们子孙的子孙的子孙/犹如排排奔涌的波涛/一代代人延续成/一个古老种族的历史/一条条相接的脉管里/流动的是/同一血缘的滚烫的血。”*李瑛 :《南海之恋》。南海曾经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诗人以海水象征民族的血性,凸显了自豪感。深蓝,作为中华民族的底色,在历经了千万次的激荡后变得依然耀眼。诗人在时隔36年后重回南海,有久别重逢的激动,也有内心的愧疚。但他从一滴水里看世界,看见的不仅是生命的律动与斑斓,而且包含着对祖国母亲的感恩之情和渴望她强大的希冀。全诗以海水的持续不断的涌动象征中华民族不变的节奏与勇往直前的动力,塑造了充满生机的民族国家形象。

在南海中有许多小岛,是祖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瑛在自己的诗歌中对它们寄予了深情。东岛、金银岛、中建岛乃至无名岛礁、一只贝壳等,都维系着他的牵挂 :“海湾抱着疲倦的船,/沙滩抱着不死的贝壳,/贝壳对船说,请把帆借给我,/贝壳对海说,请把歌借给我。”*李瑛 :《南海》,第157页。在这里,贝壳的生命极其微小,但它也在呼唤帆和歌声。生命因大海而精彩,海军战士为贝壳的不屈而倍感骄傲。以海洋生物的衍变看待人生的奇迹,以小见大,于细微处发现美的真谛,奠定了李瑛诗歌的基本格调。这样一来,就避免了抒情的空洞无物,有助于表现对象的形象化。

可见,李瑛诗歌中的南海把个人的抱负、国家的历史与时代的使命感融汇在一起,实现了对自我境界的提升。海洋作为一种特殊的景观,蕴含了多重意义 :地理的、情感的和审美的。作为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南海是起点,是诗人创作的地理因缘,它复活了诗人心中的母土形象,产生了归属感。情感的意义是个人化的,同时连接着群体的经验,是维系家园意识的纽带,由此产生的精神愉悦构成了审美的基础。审美的意义因充满想象力而更为开阔,具有跨越时代与族群的穿透力。南海正是在这多维意义的交互作用下,让民族的集体记忆得以传播。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是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源头,南海在李瑛笔下始终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精神追求,洋溢着突出的民族海权意识。面对南海,诗人没有虚无缥缈的满足感,而是借海上漂泊的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呼唤着美丽的灵魂。面对南海的波涛和国际风云的变幻莫测,海军战士们没有丝毫的畏惧、彷徨与哀怨,只有报效祖国的豪情与信心。祖国的兴衰与个人的荣辱紧密相连,丰富了家园意识的意蕴。因此,李瑛的南海书写不是简单的颂歌式写作,而是从海洋生命的本相出发、从历史出发、从小处入手书写人间大爱的大气之作。对于一个把诗歌当作自己生命的诗人来说,李瑛在南海书写中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追求。他的诗歌不是对海军战士生活的平面化描述,而是通过一个个侧面或细节,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这使得他的创作在同辈诗人中显得别具一格,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必不可少的精品。

二、时空观念中的南海

海洋是生命的源泉,人间万物无不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瑛借南海书写人生与国家命运,凸显出明显的时空观念。

“诗歌是一种即时的形而上学。一首短诗应该同时展现宇宙的视野和灵魂的秘密,展现生命的存在和世间诸物。如果诗歌仅仅追随生命的时间,它就不如生命;只有终止生命,就地经历快乐与苦难的辩证法,它才能胜过生命。诗歌于是成为根本的同时性原则,最分散、最游离的存在从中获得统一。”*﹝法﹞加斯东·巴什拉 :《梦想的权利》,顾嘉琛、杜小真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45页。李瑛的诗歌以抒情见长,但不乏哲理的思辨。在他的笔下,南海的人、事与物都在诗意的瞬间获得了活力。《致南海》就从时间的维度叙写了诗人来到南海的心情,把时代的召唤与个人的抱负结合起来,突出了南海严峻的局面。“绿色的南海将我召唤,/一千年又一千年;/请原谅,二十世纪我才来看你,/没有花束,只带来一支笔,一夹子弹。”*李瑛 :《南海》,第 5页。从南海千年的呼唤到20世纪诗人的姗姗来迟,时空在跳跃的情思中定格为神圣的使命感。海洋是流动的,它把世界分开,促使人类发明了船只。船在茫茫大海行驶,那是人的力量。李瑛这样写船 :“船是小的,又是多么大/,把分割的土地连成一片。”*李瑛 :《南海》,第 21页。这里在海洋广阔的空间歌颂人类的开拓精神,把自然的空间转换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世界,凸显了空间在精神世界的变幻无穷。舢板是一种没有甲板的木质小船,简单而朴实,曾经是沿海军民大海中的主要交通工具。诗人以舢板的坚强和韧性书写战友不屈的性格,道出了时空中的生命之悟 :“呵,时间——,呵,空间——,/历史邃远,苍穹浩瀚;/生命,就是从风雨中走来,/宇宙,就是在生死里变幻。”*李瑛 :《南海》,第 29页。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历史和苍穹深广的背景衬托下,战友的青春在舢板上得到了延伸。

天涯海角是南海边的一处风景,在茅盾1963年创作的散文《海南杂忆》里,他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及人民改天换地的热情。在诗人李瑛的眼里则成为空间的启示录。《海角天涯》近乎童话,构建起关于两块石头的无限遐想。“这里有两块抛锚的石头,/凝神地倾听着天海对话 :/海说,这里是海角,/天说,这里是天涯。”*李瑛 :《南海》,第 143页。这与其说是天与海的对话,还不如说是混沌初开的境界。两块石头开启了人类的想象之门,自然的大千世界在就在海阔天空中展开,天界触手可得。问宇宙苍茫,谁主沉浮?天与海既拥有不同的空间,又在对接中实现着双赢,生命奇迹的创造就在这样的空间得以延伸。《海声》把大海的声音看成空间里真实的存在,是“生命”“美”“力”“活泼的青春”和“光”的集合体,通过抽象与具象的组合,给予读者一个立体的南海形象 :浑然天成,变化多端。这便是诗意的空间,在不变的激情中充满了变数,在童话般的想象中包含着哲理的思辨。

《雾航》借大雾中航道的模糊不清写出了南海空间的扑朔迷离 :“是的,这里再不是苍溟的空间,/这里云水横流,天海相连;/盘古哟,你开天辟地的巨斧哪里去了?/拨不开,推不动,/这里仍混沌一片!”*李瑛 :《南海》,第 33页。诗人希望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变成现实,激活了历史的空间。接着借海鸥对方向感的迷失和航标、灯塔等的失效来彰显罗盘的忠实与战士临危不惧的姿态。战士为祖国守卫海疆,树立起人民心中的一面旗帜。南海的空间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南海之恋》以宇宙的视野打量地球、南海和陆地,给予读者以生命意义的启迪。“在太阳眼里,它们/结成灿烂的星座/在历史眼里/都是庄严巍峨的大陆。”*李瑛 :《南海之恋》。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地球的变化和南海的位置,使读者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衍变。而岛上气候的瞬息万变,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不定。但岛不会沉没,正如人生的信念一样坚如磐石。诗人幻化为鱼,寻觅民族的历史与海洋文明,感叹着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人感怀历史的沧桑,激发出任重而道远的忧思。在这里,“南海”既是一个自然的空间,在地壳运动中充满了变数。同时,由于人类的活动,它又成为一个社会文化的空间。人类的贸易与拓疆,都使南海进入国家领土意识的范畴。李瑛以思辨融入诗歌的审美,提升了诗歌的美学境界。

李瑛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认为 :“我努力追求意境的高远,希望每首诗都能尽量传达出一种思想的内涵,并营造出一种特有的韵味,使读者透过强烈或蔬淡的画面感受到透彻空灵、华美圆融、‘意随象生’的美丽境界。我力图使我的表现对象,一水一石,隐含天地间生命的顽强和静穆,一草一木,历数时空往复的流转,阅尽风雨中的飘零与生机,使之具有更为广阔的美学背景。”*李瑛 :《比一滴水更年轻·序》,北京 :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 3页。不难看出,李瑛诗歌中的南海在时空的交错中演绎出人与海的奏鸣曲。南海变幻莫测,聚集着原始的生命强力,制造出神奇的世界,戍边战士的豪情在这样的空间里获得了最真切的释放。船与岛屿就像故事的讲述者,在动和静的协调中拉近了人与海的距离。南海在时空的变奏中定格为试验场,理想在这里驰骋,人性在这里经过考验,得以净化。万物归海,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生的哲理。李瑛的诗歌“在人与海的二元中以人的理想而定型”*张法 :《怎样建构中国型海洋美学》,《求是学刊》2014年第3期。,把南海的生命脉动上升为一种人格理想,凸显了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因此,拥抱南海,不是忘乎所以地游戏于海水之中,而是拥有更多的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超越了物质的诱惑,超越了个体的欲念,是人类诗意栖居的王国。

三、李瑛南海题材诗歌的文化意义

不同的人对海洋持不同的态度。有的人认为它是空空如也的荒漠,有的人视它为人生进取的源泉,并向它渴求自由,还有的人把它当成一面镜子,认为它照出了自我的狭隘。作家把海洋纳入人生的体验,自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李瑛诗歌的南海书写,浸透了对祖国海域的生命体验,满含着对战友的深情。南海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存在,而且是诗人心灵之旅的重要驿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他的南海书写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诗既没有像浩然小说《西沙儿女》对南海风俗的描绘,也不同于纪鹏诗集《海疆》那样的直白,更没有像杨炼、南野等新生代诗人对于大海的超现实想象,却以磅礴的气势书写大爱,体现出中国诗人的时代使命感,在抒情言志中凸显了家国同构的中国文化传统;同时,以时空观念看待南海,恢复了长期以来被陆地意识所遮蔽的海洋视野,可以唤醒大众的海洋意识。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而言,具有文化战略意义。

首先,中国先民在原始社会就充满了对海洋的向往,历经几千年而产生了对海洋的崇拜,导致了精卫填海、蓬莱神话、南海观音神话和妈祖传说的诞生,促成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多元化,也成为中国文学想象之魂。对海上神仙世界的想象构成了神圣的叙事空间,是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渴望的一种人与神对话的模式,标志着对理想的精神家园的诉求,在今天看来具有生态美学的内涵。长期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对陆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及生态危机。工业化导致了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的加剧,淡水资源日益短缺。把目光转向海洋,加深对海洋的认识和保护,意味着人类的海洋文化自觉与对自我的超越。“从深层次上看,‘家园意识’更加意味着人的本质存在的回归与解放,即人要通过悬搁与超越之路,使心灵与精神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与澄明之中。”*曾繁仁 :《试论当代生态美学之核心范畴“家园意识”》,《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李瑛写南海,着眼的是对于祖国海疆的大爱与责任,张扬了生态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国家意识。因此,李瑛的南海题材诗歌对于强化中国国民的生态意识和国防意识,具有不可或缺的文化意义。海防作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时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沿海国家而言,都要引起高度重视。甲午海战惨痛的历史告诫我们,勿忘国耻,要从认识海洋和海军的战略地位开始。让海防进入国民教育的领域,是21世纪的当务之急。李瑛的诗歌在对南海历史的追问中实现了与读者关于海防的心灵对话,这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感染力。南海的历史印证了海防攸关国家的命运,李瑛以形象化的语言和充沛的情感建构起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坐标,可以实现与读者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2014年5月29日,他荣膺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桂冠诗人奖”,再一次让国人见证了其诗歌持久的魅力。

其次,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被塑造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读者群会有不同的选择,重读李瑛的南海题材诗歌是时代的需要。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程中,少不了如此真情的作品的熏陶。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激越和理想的飞扬,心中会油然升起一股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这也为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素材。长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采取的取舍态度比较单一,缺乏对李瑛这一类作品的关注。即便是专门的诗歌史,如洪子诚、刘登翰的专著《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也没有提及,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李瑛的南海题材诗歌数量之多,质量之上乘,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文学史对此类作品的不够重视,并不能抹杀其价值。作为时代与人民的歌手,李瑛的作品从来没有离开过火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他保持创作旺势至今不减当年的动因。

文学经典是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单纯强调文学性而忽视思想性,甚至以作品的反响来代替其他,都是片面的。笔者比较赞同张炯先生的观点 :“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存在的真善美的统一,使文学不仅具有历史的认识作用和优化人们思想情操的作用,还能够为人们提供审美愉悦的作用,因而即使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了,优秀文学作品的上述作用仍然会存在,虽然人们在接受和欣赏它们时,会基于主体意识而有所舍取,不会产生完全同样的共鸣。而许多思想平庸反动的、 缺乏艺术真实性和审美感染力的作品,被历史所淘汰和湮没,则正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必然。”*张炯 :《论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艺报》2013年8月5日第3版。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是必须要正视的,它是社会文明与发展的风向标。李瑛的南海题材诗歌是关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是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因此,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阻力,正视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悠久的海洋文明,增加对海洋题材作品的评析,开阔文学史的视野,促进海洋文学经典的传播,成为当务之急。

再次,不管资讯多么发达,诗歌对大众情绪的调动都是及时有效的。对于南海这一敏感题材,大众不会陌生,重温李瑛给我们带来的感动,也许正是当下娱乐无极限的时代亟需的一种明朗而壮美的美学风格。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许多人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无法自拔,陷入了极度的审美疲劳。有的人已无法区分崇高与卑下,导致亚文化甚嚣尘上。文化从来就是具有传承性的东西,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更需要有持久不衰的动力。中国几千年的海洋文化传统值得珍惜与发扬光大。笔者认为,阅读李瑛的南海题材诗歌,找回尘封的灵感,投入海洋文化博大的怀抱,回归激情岁月,不失为全球化时代的一种明智选择。

四、结语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地理位置决定国家的政治命运。广阔的海域与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使得中国不得不重视海权。“中国目前的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力’(sea power)的阶段,而只是处在捍卫其合法的海洋权利(sea right)的阶段。比如中国统一台湾和中国海区其他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岛屿,这是中国海权实践的重要内容,但这只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及其相关海洋权利,建设对这些地区的海上利益的海上保护力量(sea power)的实践,而不是追求霸权意义的海洋权力的实践。”*张文木 :《论中国海权》(第三版),北京 :海洋出版社,2014年,第 5页。可见,控制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海洋领域但不称霸海洋,是中国海权意识的基本内涵,也是保障中国海上利益实现的基本理念。李瑛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感,借海洋书写了守护民族家园的风骨与精神。李瑛的南海题材诗歌开启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海洋书写的一种特殊范式,当他把南海纳入审美对象时,喜欢将其塑造成与民族、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生命载体。在他的笔下,南海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崛起与壮大的象征,南海的各种景观则是海军战士成长的坐标。战士有海一样的胸怀和抱负,才有了今日祖国的安宁。这使得李瑛的诗歌成为守护民族家园的诗魂。他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出发,探寻南海的人、事、物,以激越的内心冲突和跨越时空的想象抵达了一种崇高的美感。

(责任编辑 :曾庆江)

A Reinterpretation of Li Ying’s Peoms on The South China Sea

WANG Quan

(College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HunanCityUniversity,Yiyang413000,China)

Li Ying’s poems on the South China Sea represent the interdependence of man and the sea, and highlight the home and state isomorphis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mean time, Li’s poems have approached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a space-time perspective, which restores the marine vision concealed by the land consciousness,thus occupying an indispensabl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His depic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istory and of the fervent real life is saturated with this life experience of the motherland waters and full of his deep love for his comrades-in-arms,for the South China Sea is not only a geographical location but also a symbol of national sea power and an important stage of the poet’s spiritual journey. Li Ying’s poems on the South China Sea have conveyed a kind of lofty aesthetic feeling through a strong inner conflict and rich imagination, thereby having possessed an important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e 21st-century.

The South China Sea; Li Ying’s poems; the home consciousness; the sea power

2016-10-25

王泉(1967- ),男,湖北洪湖人,湖南城市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I207.2

A

1674-5310(2017)02-0048-06

猜你喜欢

南海海洋诗歌
诗歌不除外
南海明珠
北海北、南海南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南海的虎斑贝
南海随笔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