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家园的守望中体悟人性的温暖
——评阿来自然文学三部曲之《河上柏影》
2017-03-10张鹏
◎张鹏
在自然家园的守望中体悟人性的温暖
——评阿来自然文学三部曲之《河上柏影》
◎张鹏
广袤无垠的大地,蔚蓝开阔的天空,波谲云诡的历史,鲜活奇特的生灵,赋予了作家阿来钟灵毓秀的文学气质,他的文字给予读者的不仅有厚重朴实,还有清新俊逸。
阿来的《河上柏影》,重点展示了自然和人的处境以及关于发展与存在的辩证关系。物欲横流的消费时代,人们如何才能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何才能重返山光水色、树影婆娑的可爱故乡?阿来的《河上柏影》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期冀,这是《河上柏影》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阿来的自然文学以诗意、澄澈、优美的文笔,再现了故乡山谷河流及僻远小村中的小人物与风物生灵互相依偎的生命故事。《河上柏影》中视五棵柏树为精神依靠、心灵纯净善良的藏族母亲依娜的化身,皆令人动容。它呈现了阿来对故乡山水的深情眷恋、对温暖人性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生态的忧虑。
阿来的《河上柏影》展示的情感与故事,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观察与思考,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如何构建生态文明,颇具现实意义。阿来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青藏高原为写作空间,致力于打通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的坚冰和壁垒。他笔下的边地藏族生活深邃神秘,却并不空穴来风、凌空蹈虚,他从来不是仅仅依赖史料记录来建构小说内容,而是身体力行于现实生活实践的每一个场所与领域并秉笔直书所见所闻。他的《河上柏影》中的世界传统而清新,既敦厚又灵动,他的文字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历史、现实与未来,在自然家园的守望中体悟人性的温暖。
“岷江柏是植物。自己不动,风过时动。大动或小动,视乎风力的大小。那大动与小动,也视乎树龄的大小,幼树或年轻的树容易受外界刺激,呼应风的动作尺度就大些。当一株树过了百岁,甚至过了两三百岁,经见得多了。经见过风雨雷电,经见过山崩地裂,看见过周围村庄的兴盛与衰败,看见一代代人从父本与母本身上得一点隐约精血便生而为人,到长成,到死亡,化尘化烟。也看到自己伸枝展叶,遮断了那么多阳光,遮断了那么多淅沥而下的雨水,使得从自己枝上落在脚下的种子大多不得生长。还看见自己的根越来越强劲,深深扎入地下,使坚硬的花岗岩石碎裂。看见自己随着风月日渐苍凉。人是动物,有风无风都可以自己行动。在有植物的地方行动,在没有植物的光秃秃的荒漠上行动。现在,有一个人在动。”
这是《河上柏影》开头的一段文字,植物的灵动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与人类的命运相辅相成。阿来对植物这方面的研究非常精准到位,这是他很独具匠心的方面。他用了一种植物作为一种象征,表现出一种自然博物的学者气质和严谨风范。阿来熟稔自然风物的那种渊博雅致,可能会超出读者的理解范围。阿来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不知疲倦地阅读,赋予其文思泉涌,他的语言学水平也是精益求精。他对生命、对生活的体验独到而深刻,所以他的小说中的自然、历史和人性写得非常饱满瓷实,他观察生活非常纤细、清澈、具体、到位。
《河上柏影》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王泽周出生在岷江山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里只有几十户人家,他们家就坐落在江边 5 棵老柏树下。这几棵岷江柏是王泽周的自然课堂,也是母亲依娜精神信仰的依靠。这个汉藏混血的王泽周,从小一直对卑微木讷的父亲和曾因家世沦落而备受男人欺凌的母亲充满着怨恁。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学校里也因为出身而承受了来自同学贡布丹增的讥讽。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回乡,却又因工作关系不得不与贡布丹增有了新的交集,对生态自然、旅游发展的理念和行为上博弈对峙……庙宇变成了景区,江边五棵老柏树被凋零被扼杀,自己家的老宅也因此而被畸形地升值肢解;而与此同时,他与父母的感情,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由怨恁不满到温情依恋,人世纷争和烦恼在对父亲的谅解和亲情的回归中慢慢融化。这个故事以及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旨趣,是现代社会已将一个封闭得乃至有些蛮荒的小山村,因一个外来者(多是地质勘探工作者)的闯入或是一个出走者的回归,本虽封闭却也宁静的小山村开始变得喧闹躁动:父子反目、夫妻背叛、森林被砍伐、地表被开掘。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是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在《河上柏影》中,我们的确不难发现这一主题的依稀身影。
《河上柏影》是一种记录和一种见证,这也是作家的一种基本责任与使命:他试图记录下那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人与物,这当然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了这样的记录与见证,伴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行,那些人与物就好像从来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过一样,更不会有诸如对人类社会进化中种种现象与进程的反思与彻悟。从骨子里看,《河上柏影》更是在寻求一种平衡,在都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物欲与情感的冲突与倾斜中寻求一种平衡,出现在作品主人公王泽周身上的微妙变化,便是这种寻求平衡的一种写照。
《河上柏影》的开篇有些出乎意料,摘抄了三页的植物志,小说的跋里又做了补充摘录。一首一尾,令人有许多遐想。阿来认为自己写东西不会预先想那么多,随着一个文本的展开,结构会慢慢呈现出来,这个时候会想很多问题。正文是作者最早想写的部分,但如果只是把它写出来,这个文本可能跟今天很多小说一样落入俗套。好的小说应包含更多意味和内容,所以要有铺垫,那些关于岷江柏的摘录等于是这个故事的前传。我们现在是一个消费时代,写小说都特别急,就是老想讲故事,老怕抓不住人,其实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方法,那些好小说,它的文本总是更丰富的摇曳多姿的。故乡感情更多是农耕社会的观念。一过春节,很多第一代打工者轰轰烈烈要死要活地回老家,其实回去也没干什么,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但很多第二代,很多年轻人,恐怕就不太愿意回了。小说涉及的社会现实、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传统等问题均引人注目。身份认同、身份焦虑,其实是西方来的所谓后殖民理论有它的背景,就是二战前后殖民地摆脱殖民统治,需要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这也是重新建立一个共同体的过程。今天的世界,交往越来越多,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人的交往与结合,都越来越多,所以发生很多变化,情况越来越复杂。
《河上柏影》的主人公和行政领导、旅游局负责人都希望开发,但思路与方法不同。不少珍贵的柏树被断了根系,围起来,像盆景一样展示……这不是虚构出来的,生活中真有过断根这种事情。“把自然还给自然”,着实不易,一方面,人们难免以自我为出发点去面对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浮躁而复杂的局面不会很快过去,所以,很多事情怕是等不得而又急不得。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生活久了,或者是在自己书写过程中探究那些历史或生活的阴暗面久了,阿来调节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到青藏高原。那里地广人稀,直接面对的就是开阔美丽的大自然。所谓“大美无言”。美,自然之美确实给人以巨大的情感抚慰。所以,阿来对自然界的被损毁有更强烈一些的关切。他试图以自己的作品唤醒更多的人有与我类似的关切。世界任何成熟的文化中,都充满道德与伦理方面的劝谕。中国人对文学功能性的认识中,就包含对这种劝谕功能的看重。劝谕的力量,在中国社会中正在大幅消退,原因就不去说了,但我想,我可以在美丽的书写中劝谕自己,修正自己,提升自己。阿来小说所呈现的佛性、神性、民间性的因子,在阿古顿巴这个人物身上有最早的体现。
在《河上柏影》中,阿来描绘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对传统村庄的冲击。通过王泽周的经历,一幅岷江岸边30余年的画卷便徐徐铺展开来,有水波荡漾着的岷江,也有岸边的柏树,以及柏树下的人家。纵然发展缓慢,但村庄也并非停滞不前,一切山山水水、风风火火都在路上。虽然前行的过程有曲折、有坎坷,但迎难而上,终究会到达。正如阿来在序言中所说:“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在人性的晦暗或明亮,在多变的尘世带给我们的强烈命运之感,在生命的坚韧与情感的深厚。人是要怀着希望的,作家也一样。纵然在这个光怪陆离、飞速发展的世界,作家也许正像世人一样迷惑,但作家不能放弃希望。纵然在冰冷里,也要感受到一些温暖;纵然在黑暗里,也要看到希望的光亮。人是要怀着希望的,作家也一样。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作家也会像世人一样迷茫,但却不能放弃希望。正如诗人北岛在其诗作《回答》中所表达的那样:“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河上柏影》既充满对自然、生态的深切关怀,也充满了温暖、动人的人情之美。诚如阿来自己所言:“我相信,文学更重要之点在人生况味,在人性的晦暗或明亮,在多变的尘世带给我们的强烈命运之感,在生命的坚韧与情感的深厚。”阿来是藏族文明的观察者和守护者。他的写作旨在发出一种边地文明的声音,阿来持续为一个地区的灵魂观照而写作,他不断艰难指认藏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闭抑僵化会导致蒙昧,改革开放也会带来物质和心灵的双重冲击,终究是一种矛盾、不安、苦难的困境。阿来书写了这种巨变给人带来的痛楚,也感慨于喧嚣背后那言不由衷的无可奈何。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语言的故乡,也为这个时代保存了一份沉重的文学档案。
《河上柏影》是一部运载着生态自然和人性光辉的小说。阿来用自己的自然情怀、人文底气,与历史辩驳、和自然共舞,显示了可贵的精神力量与道义担当。在自然生态和道德底线不断受侵的当代生活中,这部小说以特有的警世恒言,向人们发出了深沉的叩问。
书名:《河上柏影》;作者:阿来;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书号条形码:ISBN 9787020118120;开本:小16开本; 页数:232页;装帧:精装;所属分类: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定价:35元;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责任编辑 冷杉)
●张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常务理事,泰山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文学博士,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